曹保平、刘伽茵、胡歌聊《不虚此行》:活出自己难能可贵|揭秘

发布时间:2023-09-16 13:17:46 发布人:hao168

《不虚此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快速节奏,而是将人的思考和生活的经历娓娓道来。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导演、编剧,胡歌、吴磊、白客等主演的电影《不虚此行》正在热映中,影片讲述了胡歌饰演的落魄编剧闻善在一次机缘

《不虚此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快速节奏,而是将人的思考和生活的经历娓娓道来。

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导演、编剧,胡歌、吴磊、白客等主演的电影《不虚此行》正在热映中,影片讲述了胡歌饰演的落魄编剧闻善在一次机缘下开始帮人撰写悼词的故事,在与各色委托人的交流中,闻善与委托人相互治愈,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新京报记者对话影片监制曹保平、导演刘伽茵和主演胡歌,畅聊创作、角色、电影人生议题以及市场反馈等诸多话题。上映前,当三位主创被问到“折腾多年的作品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有什么样的心情,刘伽茵笑着形容自己的心情和这部电影一样“平静”,但平静之余,紧张、忐忑、焦虑她都经历过,这些也是非常真实的感受,毕竟这是她第一部登上院线的电影长片,她真的希望争取到更多观众来影院看闻善的故事。这也是胡歌继2019年上映影片《攀登者》后,久违大银幕四年后交出的第一部作品,他更是凭借这部电影获得2023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项:“原来我挺平静的,但前段时间导演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变得有点不平静。她说她希望找到真正属于这部电影的观众,这句话会让我有些焦虑,毕竟大家在真正走进电影院前无法想象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样的,但这部电影可以让你看到属于影像、人物的善意、真诚、温暖,就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真正进影院看到善意、获得力量。”

导演刘伽茵告诉记者,她对《不虚此行》最大的信心就是这部电影在“好好讲故事”,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快速节奏,而是将人的思考和生活的经历娓娓道来,被问到“闻善的故事是否还会继续”?刘伽茵毫不犹豫地答“当然会”:“看过这部电影并且能从中找到触动的观众,就是闻善的一部分,闻善的很多品质会长在他们身上,因为电影集结了这么多普通人的生活,我也相信它会成为大家记忆中的一部分,大家带着善意和温暖往后走,不就是种继续吗?”而在监制曹保平看来,他认为应当相信每一种风格或每一种题材的电影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对于刘伽茵,他认为导演在审美上有想要强烈表达的、坚持的东西,“我进入这部电影的原因不是说它要有多火爆的市场回报,只要它是一个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它就是一个可为的事,是一个值得去做的事,就是这样的逻辑。”

导演刘伽茵:没有把自己定义为职业导演,曹保平老师曾三次推动创作

刘伽茵是北京人,生于北京,长在北京,电影是她从小就有的爱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跟着喜欢电影的父母看了不少电影,国产喜剧片《顽主》和好莱坞动作片《第一滴血》都在她喜爱的影片名单上。长大后,自然而然北京电影学院也成为刘伽茵的志向,1999年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开始学习写剧本,而她的老师正是著名导演曹保平。2005年,刘伽茵自编自导自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牛皮》,用比较抽象的风格讲述了家庭生活,该片获得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令刘伽茵成为备受瞩目的影坛新星。几年后她再次交出了《牛皮2》,但在这之后就是长期的“暂停”,再到如今的第一部院线作品《不虚此行》,已经过了很多年。

在导演刘伽茵看来,讲故事和创作剧本是一件需要水到渠成的事。

《不虚此行》“缘起”的年份,要追溯到2015年左右。那时刘伽茵留在母校北电任教,和片中的闻善一样,文字是她最擅长使用和表达自我的工具,她也如闻善那样,经常去八宝山和动物园观察生活。一次在殡仪馆,她突然想到一个文字工作者能在这个地方做什么这个想法,于是故事有了雏形,但她也没有趁热打铁,过了4年,2019年年底她才真正动笔,制作了《不虚此行》的大纲和分场。重回创作圈,对刘伽茵来说已经等待了很多年。她认真地向新京报记者回应了“为什么停了这么多年”:“大概是因为客观上我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位职业导演,自然你就不会把拍电影这件事放在那么前面。并且,我的性格是在创作上要水到渠成,也没法因为其他客观情况或者其他人的步伐就会加速(创作)。当然,你会想讲故事、想创作,但这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在这些年里你(在创作过程中)担心、害怕,自然就会推迟和拖延,会有一点积重难返。”

她笑着感叹,“能回到这个创作的轨道上,也是拼了命才能回来的,全靠曹老师的不断地叮嘱、推动、催促才能真的开始。其实这些年,很多时候我也非常怀疑人生,印象里有三次,每次曹老师跟我说完我的心里都特别难受,甚至会跟自己展开自我怀疑的消极对话,但后来我也发现,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人和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之间会有距离,并且这个距离没有那么容易就缩小,但当然对想做的事情需要积极一点的态度,最重要的事情你没有忘记想要的,最终还是勇敢地迈出一步。”

监制曹保平:一直鼓励导演“把电影拍下去”

在接触并帮助过很多导演的曹保平看来,刘伽茵是一位特别的学生(导演),对方的努力和执拗让他印象深刻,尤其做事情非常认真也极其任性,她身上有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要做一件事,她会尽可能地做到极致。不仅是拍电影,她跟我做了好几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金字奖,都是由她具体操持这个奖项的每个环节,小到主题海报、周边物料,大到活动举办、嘉宾邀请,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被她细致考虑,在工作中是绝对的全心投入。面对目标她肯定会尽全部力量去做到最好。她没拍戏的那些年,当然可能是因为她在教学上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我觉得可惜,就一直鼓励她还是要拍,这句话我说了好多年。”

监制曹保平一直在鼓励导演刘伽茵“把电影拍下去”。

拍完《牛皮》后沉寂的十多年里,曹保平总是在鼓励刘伽茵“把电影拍下去”,因为他认为对方风格太独特,并且有很深刻、不同的自我表达,刘伽茵也终于缩小了自己与想做的事之间的距离,在2021年将《不虚此行》的剧本定了稿,她找到了曹保平。尽管剧本篇幅过长,但曹保平很快就被这个故事打动了:“我觉得还是要相信每一种风格或每一种题材的电影是有自己生存空间的,我支持做这部电影,主要因为我觉得刘伽茵是个很独特的创作者,她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喜好和诉求,剩下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它做成电影。剧本里写了闻善和每个家庭的关系,以及每个家庭里中国人的人情世故,闻善的抉择,悼词写作这个职业,这些都有她(在创作上)相对独特的一面,她的态度都是如此,那么创作就在一个合理的投入产出的范畴里,尊重她的意见,走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方向就可以了。”

被问到追求极致,会不会让自己变得很痛苦,往往这也是“自己不放过自己”的一种展现,但曹保平和刘伽茵一致认为,“追求极致才是和自己的一种和解,也只有这样你才会变得舒坦,凑合往往会让人觉得很难受,这种说法不仅是在创作上,在很多人生的方面都是如此”,与他们持相同观点的是《不虚此行》主创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希望在做的过程中不留任何遗憾,尽力去把电影做到最好。

《不虚此行》中的闻善,原本是一名编剧,因人生困惑失意转行以撰写悼词为生。在写悼词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委托人,倾听他们描述逝者生前的样子,用文字送逝者最后一程。在电影选角的过程中,曹保平想到了胡歌,“我刚联系胡歌的时候,一直在想‘他会喜欢这个剧本吗’,甚至猜想他看了以后找点理由就婉拒了,但没想到他第一时间反馈得特别积极,他想演,后来你们也知道了,他是真的走进了角色的内心。”让胡歌充满参演欲望的更多是他把这部电影视为对自己遗憾的一种弥补,他也曾经历过亲人离世,内心有很多伤痛与遗憾,用漫长的时间才逐渐消化这个事实。他知道,作为家属去写一篇悼词时,需要经历怎样煎熬的过程,胡歌认为,这个剧本触及了人们平时不太愿意去谈,或者一直回避的话题——死亡。在东方人的文化、意识里,我们(对死亡)都是避之不谈的,我们不太愿意去面对,也不太习惯去准备。而当亲人离开的时候,可能会令你措手不及,”胡歌坦言,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因此被主人公闻善所打动:“2019年,我母亲离世,我一直没有所谓的勇气去正视这件事情。当我遇到闻善这个角色,他一直在治愈我、温暖我,我一直在闻善和被他治愈的角色人物之间做转换。”

主演胡歌:闻善经历的一切让自己坦然,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闻善用倾听和交流的过程,帮助逝者的亲人朋友,可以面对死亡这件事。悼词完成后,留下的人会意识到,原来被忽略掉的事情,那些斤斤计较的、念念不忘的、骂骂咧咧的、嘻嘻哈哈的过往,经过逝者人生的“人们”,也各自留下了很多东西。原来,普通人也可以是生活的主角。几位主创也在经过这次“不虚此行”之旅后有了更多思考,他们更希望电影能给人找到面对困境的一些办法。

影片的最后,闻善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写一部以自己为名字的电影剧本。他决定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来填充这部剧本,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主角,他也重新和家人、朋友建立了联系,解决了之前的误会和冲突。他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决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创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美好。

“刚开拍的时候,闻善可能和自己相处不好,结尾他释怀了,经过写悼词的这段旅程,他明白了很多道理,解答了很多问题,这对他,对他人都是好事,他认为自己也可以做主角,也能很好地面对自己,也可以继续走下去了。”曹保平说,人在生活中活出自己是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刘伽茵无比赞同这个观点,在她看来,每个人最终都需要成为自己。悼词本质上是在帮助人们保存逝者的印象,同时也在记录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它甚至还会影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当你代入闻善的视角,你会发现那些已故的人其实从未离开,活着的人仍然会带着他们的声音、习惯、叮嘱、愿望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生者被逝者的爱继续包围、继续滋养。每个人需要成为自己,比如一些达不到的事情就是要接受它,告诉自己‘是没关系的’,‘你还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生活是点点滴滴积累而来的,闻善也不是在电影里的110多分钟就领悟了,他是在之前所有遭遇、经历中有所获得。另外,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放弃思考,要珍惜生活中你与其他人的关系,他们的言语、举动等细微的东西也能给你很多能量,这些不能忽略。”

胡歌认为,在影片《不虚此行》中,是闻善遇到的众多客户给了这个角色重新体悟生活的勇气。

胡歌一直觉得自己与闻善的底色很像,也经常会自我矛盾、纠结,内心有很多挣扎,他将这种感受与情绪体验融入角色中,让闻善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就印证了刘伽茵曾对胡歌说的那句话——这个故事如果有一张脸,就是你的脸。闻善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出口,很多人认为他是幸运的,包括胡歌,他也认为闻善作为写悼词的人,是遇到的人们给了他重新体悟生活的勇气:“他所经历的一切,写悼词的工作、一个又一个客户给他释出的温暖和善意,包括他一直与内心的小尹(吴磊饰)进行的对话,让他接受了,坦然了,能够鼓起勇气积极面对(生活)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哪怕从未被认可,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生活中,我的朋友、亲人可能会不断离开,这也是人到中年必然会经历的。而我跟曾经少年的我也越来越远了,但在这个剧本里我看到了一种连接的方式,一种可以和逝去的朋友亲人产生连接的方式。”

胡歌说,他想过一个问题,若是闻善没有接到这份写悼词的工作,会是怎样的人生轨迹?这个问题,刘伽茵也有想过,多数人或许会认为闻善没有这段际遇可能会很惨,但刘伽茵却认为他一定能收获治愈:“写悼词要分是谁去写,正因为是闻善这样的人去写,他才走出了这条路,但闻善还是闻善,他去做一份别的工作大概也会这么认真、投入、带着自己的坚持去做,我觉得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情就会有所收获,所有的事情都会因为认真和坚持变得不一样,需要的只是时间。电影是多种多样的,我尊重任何一种,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闻善能够成为主角?不需要有一百部,只需要这一次就够了。《不虚此行》更加需要被看到,你会从中看到自己、自己被忽略的那一部分,我希望这个电影能找到自己的观众,我也在尽所能地为此努力。”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柳宝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