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百名首都青年学子探访红色印迹,用微视频再现红色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18 01:47:30 发布人:hao168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2周年,为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月16日-17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10所首都高校的近500位青年学子,分别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2周年,为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月16日-17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10所首都高校的近500位青年学子,分别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香山公园双清别墅等红色印迹参观学习并拍摄视频作品。

他们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系列项目之一“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的参与者,将通过手中的镜头,捕捉高校学子对红色文化的印象和感悟,讲述新时代新青年眼中的红色故事。

9月17日上午,香山革命纪念馆,参加“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活动的同学们在展厅内拍摄。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

活动报名人数呈爆发式增长,有学生多次参与主题拍摄

这是“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组织的第三次主题拍摄。前两次主题拍摄已于6月11日及7月10日-12日开展,12所高校的130余名学生参与。与之前相比,第三次主题拍摄的学生参与人数呈爆发式增长,而且部分此前已参与过拍摄的大学生也再次加入进来。

“很有意义”“想感受北京的红色文化”“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谈及为何参与随手拍活动时,多位学生这样说道。

在9月16日上午的主题拍摄中,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学生探访了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

在北大红楼,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们参观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登录新书的登录室和担任图书馆书记工作时的第二阅览室,五四前夕北大学生准备标语的五四游行筹备室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学生拿起手机、相机,跟随讲解的内容将镜头对准不同的画面。

9月16日,北大红楼,参加“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活动的同学们正在拍摄。 岳杰羽 摄

北京电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周烨琪告诉记者,她已不是第一次参加随手拍活动,“我们的任务都完成了,这次是纯自愿来拍摄的。因为我对历史和拍摄都比较感兴趣。”参观北大红楼时,她不仅拍摄了展品,还将观众的反应、留言本的内容等细节记录下来,“我想用第一人称参观视角进行拍摄,有点偏自然的Vlog形式。”

9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参观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大二学生申烨是其中之一。

“我之前去过抗战馆进行拍摄,那里更多的是之前用过的枪、炮等,而这次来到香山革命纪念馆看到了雕塑、开国大典上的灯笼,感觉很不一样。”在申烨看来,探访多个红色印迹让学生们有了更多感悟。

重温历史,用专业技能记录红色印迹

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参与随手拍活动让他们第一次走进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等具有红色历史意义的场馆,重温红色记忆。

在中法大学旧址,学生们了解中法大学创办缘由,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看到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场景复原,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展厅中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艘船完全按照嘉兴南湖的红船复制而成。同学们纷纷拍照打卡。

9月16日,在中法大学旧址,学生拍摄红船。 岳杰羽 摄

“我以前没来过北京也完全不了解中法大学,参观后才知道了中法大学不是中法合办的大学,而是一所法文预备学校”,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大二学生杨媛媛说道。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李奕昂也是第一次来到中法大学旧址,“我想要学习一下北大的文化,了解五四时期的一些知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大二学生连华蓉也表示,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和优秀的同学一起练习摄影技术,创作红色作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学生手拿专业相机、云台等设备进行录制。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大二学生吴婕表示在来到现场之前进行了拍摄讨论,“活动前有关于中法大学旧址的宣讲会,让我们了解到有哪些专厅,可以拍摄哪些内容。那时我们就在沟通交流后分配了任务。”

“我会想我的机位放在哪里,我会在哪里拍摄,北大红楼属于什么风格,我要体现什么样的故事。”为了本次拍摄,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小号大一学生张逸轩查阅了相关历史和人物故事,也学习了别人拍摄北大红楼的风格。实际拍摄时,他将路人走过北大红楼的场景记录下来,“这种发生在身边的平静时刻,让我感觉红色文化的氛围就在我们身边,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我们。”

中国传媒大学会计专业的研一学生蒋绵绵和其他学生一起探访了香山革命纪念馆。在那里,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学习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历史故事,看到了在中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重温了《开国大典》等八部经典红色历史影像纪录片。在香山公园里,学生们分别参观了双清别墅、来青轩,看到了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的住所,深刻感受到革命前辈的精神力量。

蒋绵绵来自湖南,她回忆说,当她听到《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的发言时感到非常亲切,“之前对北京的革命历史不是很了解,这次学习了解了很多史实和资料。”

“我感受到了一种传承”

9月16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等9所高校的百名学生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和抗战雕塑园等地。

学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拍摄。吴娟 摄

“参观之后肃然起敬。”中国戏曲学院大三戏曲导演专业学生胡锦辉表示,这让他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胡锦辉说,他之前学习秦腔表演,唱过秦腔版《红灯记》,当时就想到了《红灯记》中李玉和唱段:党叫儿做一个刚强铁汉 。参观结束后,他在纪念馆的门口唱了一段并请人帮忙录了下来,“用这样的方式缅怀先烈,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手写抗战历史的《感文》让清华大学学生李恒毅印象深刻。“可以看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让人感同身受。”李恒毅打算从细节处入手,完成自己的作品。

另据记者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于9月18日上午9:18在三级平台举行“寻访烽火印迹 感悟抗战精神”——携手在京台港澳青年走进北京抗战主题片区活动启动式。启动式后,各界代表和台港澳青年步行参观卢沟桥-抗战雕塑园-宛平城-抗战馆,其间每个地点有讲解员全程讲解,讲解全程直播。

“两年前我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对来北大红楼参观、学习非常向往,今天我站在北大红楼里,顺着楼梯往上走时,就想到了电视剧里老师们和学生们讨论、活动的场景。我感受到了一种传承,来到这里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滋养和浸润。”李奕昂说道。

她的同学张逸轩则向记者表示,“我印象深刻的是《新青年》的原版书。革命先辈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之下,还能做出好似手绘般的精美封面,让我觉得很震撼。”“我们上大学已经一年了,对历史知识有些模糊了,参观北大红楼相当于将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的知识重温了一遍。”吴婕说道,“特别是《新青年》、《晨报》等报刊,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帮助很大。”

周烨琪则对北大红楼中的名人雕塑印象深刻,“当一个等身的雕塑出现在你面前时,一个历史人物突然变得生动起来,让我觉得很鲜活,很有震撼力。”

已收到80余个短视频作品,涵盖多种类型

“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于今年6月2日正式启动。作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系列项目之一,“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面向首都高校全体青年学生群体,将征集一批记录高校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感悟的优秀短视频作品。

记者了解到,目前随手拍活动已收到学生提交的83个短视频,涵盖 “纪实作品类”“主播采访类”“情景短剧类”等多个类型。截至9月8日,有18部作品进入第一批线上展示审看阶段。

在挖掘红色历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同时,随手拍活动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和技能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林焕祥表示,“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走近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以浸入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打造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指导教师马宪超表示,活动既充分结合首都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提供丰富的平台和机会,让青年一代了解老一辈的革命付出和牺牲;又通过内涵丰富、生动多彩的文化实践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活力,对于锻炼学生讲好故事、提升专业技能也有帮助。

新京报记者 苏季 实习生 冉孟雨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