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为愚蠢的一道圣旨,让中国损失一百万平方公里领土

发布时间:2023-09-18 10:50:14 发布人:hao168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雍正帝因盲目崇信炼丹修道,服用所谓“丹药”过量,才58岁就暴病而亡。雍正死后,清廷并未再度出现像康熙晚年“九龙夺嫡”那样的争位闹剧。因为雍正采取了秘密立储的皇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雍正帝因盲目崇信炼丹修道,服用所谓“丹药”过量,才58岁就暴病而亡。雍正死后,清廷并未再度出现像康熙晚年“九龙夺嫡”那样的争位闹剧。因为雍正采取了秘密立储的皇位传承制度,大清皇权最终波澜不惊移交到皇四子弘历手中。乾隆时代由此拉开大幕。

乾隆帝在其漫长的皇帝生涯中,总的来说他还算得上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清朝人口数量高速增长,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无论在整顿吏治、治理民政方面,还是对内对外战争等诸多方面,乾隆的许多举措和成就,都有目共睹,因此他也一直被视为清朝乃至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不过,乾隆虽然精明过人,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在他的统治生涯初期的乾隆五年,他曾下过一道圣旨。这道圣旨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波澜,但是在此后的近百年间,这道圣旨却持续发挥了极为恶劣的作用,甚至导致中国损失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堪称乾隆一生最为愚蠢的圣旨。

这件事要从1644年清朝入关说起。明朝灭亡后,清朝入主中原。随着统治中心的迁移,清朝的皇族贵戚、王公大臣、八旗将士乃至普通的满洲百姓,都拉家带口携带家产,浩浩荡荡离开世代生活了几百年的东北黑土地移居到中原内地。

在明末清初持续近三十年的明清战争中,东北作为主要战场,经受了无数次的血火拼杀洗礼,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都遭到极大破坏。清朝入关时又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导致辽阔无垠的东北大地,几乎成了荒无人烟的原始景象,“有同无人之境”。

清朝初年的几任皇帝,对这种情况都感到非常棘手,难以处置。一方面,他们视东北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农业和经济的极度凋敝退化,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从顺治十年开始,清朝多次发布辽东招民开垦令,用多种手段鼓励关内汉人出关移垦,以求迅速恢复东北元气。

但另一方面,东北作为清朝最为重要的大后方和发展基地,使得他们无法坐视大批满洲八旗之外的关内汉人大批涌入东北,“夺占”他们的后方总基地。因此,清朝初中期对东北移民的国策,一直在禁止与鼓励之间反复游移,时紧时松。在此背景下,成千上万的关内百姓逐渐迁居关外,东北人口逐渐增多。

但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局面戛然而止。乾隆顽固坚持保护清朝龙兴之地的国策,“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于乾隆五年下发一道圣旨,禁止关内百姓迁移、开发东北,手段之严厉、方法之缜密、督促之频密,力度空前,史称“封禁东北令”。在这道圣旨作用下,清朝关内百姓移居关外东北的势头几乎彻底终结,很多已经在东北安家立业的关内人,被“悉行驱逐”“逐回原籍”。

乾隆的这道圣旨,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后果。方兴未艾的东北大开发的良好形势,被骤然改变,东北各地再度沦为“野无农夫,路无商贾”,“民户萧条,田多未垦”,“土旷人稀,生计凋敝”,整个山海关外地区,“有同无人之境”,人为造就大片无人区。

乾隆这道圣旨在清朝产生深远影响,被日后几代清朝皇帝坚持奉行。结果导致东北大片地区逐渐成为人烟稀少、荒芜凋敝的无人区,导致边疆空虚,并进一步引发了北疆强邻俄国的觊觎之心。他们采用蚕食鲸吞的手段,以开发“无主之地”为借口,轻而易举殖民东北北部,从清朝掠走大片领土,前后合计约1百多万平方公里。乾隆的这道圣旨,正是这一严重后果的始作俑者。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