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发布时间:2023-09-23 09:24:37 发布人:hao333

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和媒体的影响力最为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在其他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是如何评价“中国抗战”的?他们的观点有没有颠覆我们的过去所学?我查阅了一些...

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和媒体的影响力最为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在其他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是如何评价“中国抗战”的?他们的观点有没有颠覆我们的过去所学?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

日本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根据日本学制,历史课程分为“世界史AB”和“日本史AB”,学生必须在“世界史AB”和“日本史AB”中各选一门。简单地说,A代表近现代史,占到2个学分,内容相对简单;B代表通史,占到4个学分,内容更难一些。

因为“世界史B”和“日本史B”是各大高校的入学考试科目,因此大多数高中都会选择讲授“世界史B”和“日本史B”。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参加高考的日本学生

2013年,文部科学省共审定了7家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合格”。其中,山川出版社的选用量最大,占到72%左右;实教出版的选用率排名第二,约为9.3%左右。东京书籍、清水书院、明成社等有少量学校选用,帝国书院、第一学习社的教科书选用的很少。

一言概之,山川出版社、实教出版、东京书籍、清水书院、明成社等出版社的历史教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日本历史教科书整体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版本的教科书中,“中国抗战”均占据着较大篇幅。

1)“九一八事变”

在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等,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山川出版社《详说日本史B》认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波及日本后造成的‘昭和恐慌’”与“中国‘收回国权’运动高涨”,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主要原因。

教科书进一步指出,“因为日本政府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于是,军部和右翼势力大肆攻击币原喜重郎首相倡导的‘协调外交’为‘软弱外交’,并大肆叫嚣满蒙危机”。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币原喜重郎

随着时间的推移,“怀着深刻危机感的关东军,于1931年炸毁奉天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道,并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开始军事行动,满洲事变爆发”。

“满洲事变后,日本媒体进行排华煽动,致使国内出现了支持关东军的战争狂热。很快,关东军便占领了东北全境。1932年3月,让溥仪担任执政,发表满洲国建国宣言”。

一言概之,该书编者认为,“日本一直都有占领东北的打算”。坦诚说,该书的论述在整体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日本陆军奉天特务机关大连派出所旧址

实教出版的《高校日本史B》认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中国收回国权运动的愈演愈烈,使军部有强烈的危机感,政党、财阀、主要报纸和右翼产生了共鸣,于是开始大肆宣传‘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其结果就是,“1931年9月18日晚,关东军在奉天郊外的柳条湖自己炸坏满铁铁路,说成是中国军队所为,攻击张学良军队,翌日占领奉天城”,“尽管若槻礼次郎内阁提出不扩大方针,但是,关东军半年后占领满洲主要地区”。

一言概之,该书不仅强调了日本政党、财阀、媒体、右翼与关东军在侵占东北进程中“目标上的一致性”,还明确指出,“满洲国的政治实权,都掌握在关东军手中,是个傀儡国家”。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若槻礼次郎日本第25任、第28任首相

东京书籍《新选日本史B》尽管比较客观地叙述了“九一八事变”的整个过程,但该书编者认为,建立“满洲国”是“关东军推进新国家建设的举措”,刻意模糊了“满洲国”是傀儡政权的本质,淡化了战争的不正当性。

清水书院《高等学校日本史B》将“满蒙危机”的原因,归咎于“中国收回利权的运动”与“国内建设”,有意为战争开脱责任。

明成社《最新日本史B》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侵略本质。编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国权的政策,使东北地区反日情绪高涨,伤害日本侨民权益的事件增多”。其结果就是,“基于对自身权益的担忧,关东军策划了满洲事变”。

一言概之,对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各版本教科书中的描述固然在大方向上是符合史实的,但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定的“为侵略开脱”之嫌。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旧址

2)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简单地说,对于“卢沟桥事变”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同教科书在叙述上多多少少存在着差异。

山川出版社《详说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1937年7月7日,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日中两国军队发生冲突事件。虽然一度达成停战协定。但是,近卫内阁屈服于军部压力,改变了最初的不扩大方针,增兵扩大战火。与此相对应,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坚决抗战姿态,战斗超出了日方的预想,发展成为全面战争。

8月,上海又燃战火,战争扩大到南方。9月,国民党与共产党再度提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一言概之,该书认为,“日本政府增兵华北的举措,是迫于军部的压力”,“中国做出的坚决抵抗的姿态,让战争规模无法避免地扩大”。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近卫内阁合影

实教出版《高校日本史B》中如是写到: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卢沟桥附近,日中两军交战。刚刚成立的近卫文麿内阁,虽然最初发表了不扩大声明,但是向华北派兵;8月,日中两军在上海发生冲突。9月,国共正式展开合作。日本没有发表宣战布告,就与中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特意说明,“日本尽管没有发表宣战布告,但中日两国已经在实际处于战争状态”。

东京书籍《新选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中两国军队发生武力冲突。近卫文麿首相虽然发表了不扩大声明,但是,又承认向中国派兵;日本并没有发布宣战布告,战火就从华北扩大到华中,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同年9月,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提携,进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进行顽强的抵抗。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卢沟桥上,中国军队机枪阵地

清水书院《高等学校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1937年7月7日夜到8日凌晨,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日中两国军队发生了冲突,日中战争开始了。虽然双方很快达成了停战协定,但是近卫内阁下“重大决心”承认向华北派兵,8月战火波及上海。政府不把这种冲突称为战争,开始称“北支事变”,后又称为“中国事变”。

如果宣战称为日中战争,就会断绝从美国等中立国输入的石油等物资,日中两国都没有发表宣战布告而进入实际的战争。日军目标是速战速决,12月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但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依靠美、英、苏的援助,继续抗战。

简单地说,该版教科书不仅重申了日本“没有发表宣战布告”的史实,还简单分析了日本“没有宣战”的原因。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四行仓库

明成社《最新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1937年7月,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日中两军忽然发生冲突。近卫内阁提出了不扩大方针,现地达成了停战协定。但是,7月末,在北京郊外发生通州事件。

8月,在上海发生杀害大山海军中尉事件。政府为了武力应对事态、保护侨民,向国内师团下了动员令,华北的两国军队冲突扩大。8月,战火烧到上海,两军处于战斗状态,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对此,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共产军参加战线。于是,战线扩大到中国全境。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总的来说,各版本教科书尽管对“卢沟桥事变”着墨不多,但对事件的背景、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的表述,总体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与此同时,一些教科书还对日本“不宣战”的原因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解释。

不过,对于日本政府改变“不扩大方针”、即推行全面侵华政策的原因,不同教科书给出的原因是不太一样的。有的认为是“军部的压力”,有的认为是“中国威胁到了日本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今天的卢沟桥

3)“南京大屠杀”等恶劣暴行

总的来说,对于日军的残暴行为,各版本教科书的记述均较为有限,一些教科书甚至干脆只字未提。

相对而言,实教出版《高校日本史B》的叙述更丰富一些,先后提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和“七三一部队”。

日军12月占领首都南京,发生了被称为‘历史之窗’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国民政府将首都从汉口迁移到重庆继续抗战。面对中国军民的抵抗,1940年到1943年,日军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三光作战”

哈尔滨的731部队进行细菌战、毒气战等研究和实验,3000余名中国人和俄国人被制作为实验材料,在中国各地不断实施细菌战。与此同时,日军在广岛县的大久野制造毒气弹,用于实战。另外,日本在中国国内生产鸦片,在占领地贩卖”。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日本国内“庆祝”“南京陷落”

东京书籍《新选日本史B》不仅将“南京大屠杀”表述为“南京事件”,还只字未提日军的其他暴行。实际上,即便是“南京大屠杀”,该书也仅以“日军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包括女性、儿童在内的很多中国人,受到很多国家的谴责”一句草草了事。

清水书院《高等学校日本史B》同样把“南京大屠杀”表述为“南京事件”。尽管该书提到了日军在抗日根据地的烧杀抢掠的恶行,但相关描述均较为简略:

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时,杀害了许多非武装的中国人。对共产党控制区域,日军不加区分地屠杀士兵和平民,实行掠夺、放火等。因为受报道管制,当时日本国民并不知道这些野蛮行径。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进攻南京的日本军队

一言概之,只有实教出版《高校日本史B》中出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字样,东京书籍、清水书院版教材将之称之为“南京事件”;至于在山川出版社和明成社版的教材中,甚至根本没有提及“南京大屠杀”以及日军的其他暴行。另外,各版本教科书都没有提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由此可见,日本教科书对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恶行的描述可谓“两极分化”。有的叙述比较详细,有的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直接略过。坦诚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政府和学界对于这段史实的真实态度。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开展“百人斩杀人竞赛”的报纸

4)日本的投降

需要指出的是,各版本教科书均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等史实。对于“日本战败”这一段历史,不同教科书的记录称得上是大同小异。

山川出版社《详说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美国认为,日本对波茨坦宣言置之不理就是拒绝,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造出来的2颗原子弹,8月6日投到广岛,8月9日投到长崎。8月8日,苏联无视日苏中立条约对日宣战,一举侵入满洲、朝鲜。陆军仍然主张本土决战,但是,昭和天皇‘圣断’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中午,天皇向全体国民发表结束战争的广播讲话。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舰上,日本政府以及军方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历时4年的太平洋战争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太平洋战争结束”一句,无疑有“看轻”中国战场之嫌。与此同时,对于苏联出兵东北的史实,编者一再强调这是“违约行为”,并用“侵入”来评价苏联的军事行动。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实教出版《高校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1945年7月,美国、英国、中国三国共同发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铃木贯太郎内阁希望维持天皇制,策划通过苏联搞终战工作,无视波茨坦宣言。

美国以此为理由,8月6日向广岛投下原子弹,苏联8日对日宣战,9日侵入满洲、朝鲜,关东军溃败。同一天,长崎也被投下原子弹。政府、军部确认不能护持天皇制,决定接受战败,8月14日结束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

15日中午,以昭和天皇“玉音放送”这种特殊的形式,告知国民战败。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与前面不同,这里不仅提到了“策划通过苏联搞终战工作”这一细节,还对苏联对日宣战并“侵入”满洲和朝鲜的行为颇为不满。另外,与山川出版社《详说日本史B》一样,该书也以“太平洋战争结束”一句收尾。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举行地,密苏里战列舰

东京书籍《新选日本史B》中如是写道:

1945年7月,美国、英国、中国三国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但是,期待苏联调停和平交涉的铃木贯太郎内阁,对宣言采取无视态度。美国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且在战后与苏联对抗中处于优势地位,8月6日向广岛投下原子弹。

8日,苏联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对日宣战,侵入满洲、朝鲜、桦太、千岛列岛。9日美国再向长崎投下原子弹。政府于8月9日到10日召开会议,天皇裁决驳回陆军的本土决战计划,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

8月15日,天皇通过广播电台的玉音放送,宣告战争结束。由此,历经袭击马来半岛、珍珠港以来3年8个月,卢沟桥事件以来8年,满洲事变以来15年的战争落下帷幕。

与前面的两版教科书不同,该书结尾不仅提到了太平洋战争,还提到了“卢沟桥事变”和“九一八事变”,并以“满洲事变以来15年的战争落下帷幕”一句收尾。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参加日本投降仪式的盟国军官们

清水书院《高等学校日本史B》如是写道:

日本政府因为没有得到护持国体的保证,决定无视波茨坦宣言。美国8月6日在广岛投下原子弹,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无视日苏中立条约,8日比预定更早就参加对日作战,侵入满洲。

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原子弹。因为原子弹爆炸,广岛、长崎遭受巨大灾难,死难者相当多。

8月14日,铃木内阁和军方首脑,在昭和天皇出席的御前会议上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15日,天皇亲自通过广播向国民发表《终战诏敕》。于是,从满洲事变以来历时15年的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却给战后留下了巨大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不仅简单解释了日本拒绝《波茨坦宣言》的原因,即归咎于“维护天皇制”,也同样将“侵华战争”定义为“历时15年的战争”。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参加投降仪式的日方代表

明成社《最新日本史B》如是写道:

美国、英国、中华民国三国,共同发表向日本提出投降条件的波茨坦宣言。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了世界史上第一颗原子弹,9日,在长崎投下原子弹,使两座城市遭到破坏。8日,苏联单方面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对日宣战,侵入满洲、北朝鲜、南桦太,并在日本投降后的8月末占千岛列岛。

8月9日,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宣言召开御前会议。围绕护持国体,主张接受宣言的外相东乡茂德与主张本土决战的陆相阿南惟几意分歧,最终仰仗昭和天皇圣断,内阁会议决定结束战争。

8月14日,日本结束波茨坦宣言。翌日,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日本全体军队停止战斗,向联合国投降。

书中强调,日本投降的决定是由裕仁天皇本人最终“拍板同意”的,“停战决定”在书中被形容为“天皇圣断”。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终战诏书》手稿——昭和天皇同意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总的来说,各版历史教科书,几乎都没有阐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尽管东京书籍和清水书院版的教科书中出现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以来15年”等字眼,但并不认为“中国是日本战败的重要原因”。

5)小结

一言概之,对于“中国抗战”的阐述,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尽管在大方向上做到了公正与客观,但也会不可避免带上“日本立场”。

比如一些教科书会刻意淡化甚至“无视”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还会给“满洲国”洗白,甚至将侵华战争扩大的外部原因归咎于“中国境内的反日浪潮”这样的描述。坦诚说,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岸田文雄上任后,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祭品

2

澳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与中国一样,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合计也是12年。其中,1—6年级相当于小学,7—10年级相当于初中,11—12年级相当于高中。

其中,历史教育始于小学3年级。具体而言,3—6年级主要学习本国“国家史”,7—8年级主要学习“世界中世纪史”,9—10年级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史”,11—12年级进行“世界史的专题学习”。

涉及二战史的内容,主要出现在初中10年级和高中12年级。限于篇幅关系,我们简单聊聊澳洲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战”。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澳大利亚风光

1)澳洲高中历史教科书概况

根据澳洲的学制要求,12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名为“现代世界”的历史课程,里面包括了“理解现代世界”、“20世纪争取变革的运动”、“1945年以来的现代世界”以及“20世纪的现代国家”4大模块。

当然,他们并不需要学习上述所有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不同的模块。

简单地说,“理解现代世界”和“20世纪争取变革的运动”各有5个主题,学生选择其中2个即可;“1945年以来的现代世界”共有6个主题,学生选择1个即可。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墨尔本大学

“20世纪的现代国家”的内容较多。简单地说,“现代国家”被分成“欧美组”和“亚洲组”,学生需要从两组中分别选择1个国家。

“欧美组”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以及苏联;“亚洲组”分别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由此可见,对于“二战中的中国”,在“理解现代世界”和“20世纪现代国家”的“中国板块”中都会有所体现。不过话说回来,只有选修“20世纪的现代国家:中国”这一主题的学生,才能有机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抗战的事实。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悉尼大学教学楼

2)“理解现代世界”中的“抗日战争”

坦诚说,在“理解现代世界”模块中,与“中国抗战”相关的描述极为有限。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书共有7个章节,涉及“中国抗战”的内容,仅出现在第4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某一节的三级子小节“入侵满洲”当中。该小节用接近2页的篇幅,简要介绍了“在1931—1937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20世纪战争的原因和后果》一书合计18章,与二战相关的叙述共有5章。在第7章讲述太平洋战争时,该书大约用1页半的篇幅简单介绍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帕斯卡版《HSC现代史》共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核心学习”、“国别学习”、“20世纪的名人”与“国际和平与冲突”,通篇几乎没有提及与“中国抗战”相关的内容。

一言概之,在大多数澳洲历史教科书中,二战更像是一场“没有中国军队参与的战争”。即使主动提到了中国,也只是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对象之一”而已。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平型关战役

另外,在各版本的历史教材当中,关于“中国战场”的论述,几乎“只讲日本侵略,不讲中国抵抗”。以麦克米伦版《HSC现代史》为例,该书如是写道:

由于担心中国军队变得强大,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直接进攻。北京附近卢沟桥的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尽管直至1941年才正式宣战。

在18个月之内,日本占领了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夺取了广州,控制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尤其是占领南京的不同之处,是残杀了数十万平民,强奸了大量中国平民女性。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亲日的傀儡政府。

不客气的说,在澳洲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抗战史”俨然就是一部“被侵略、被屠杀、投降和撤退”的历史。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整装待发的新四军战士,可以看出他们的服装并不统一

3)“中国模块”的“抗日战争”

客观地说,一些教材对于“中国战场”的描述“极其简单”。比如在《变革精神:革命中的中国》一书中,尽管提到了南京大屠杀,但几乎没有提及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具体表现。

当然,也有不少教材在描述“中国抗战”时,相关内容是极为全面和丰富的。比如在《中国与革命》一书的第3章“对日战争”中,就分别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下的抗战。

该书的编者认为,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是中国战场上的“三股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尽管没有提及由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和主导的几次大规模会战,但却特意提到了“江西苏维埃政府宣布抗日”和百团大战。另外,“美国的支持”不仅占据了较大篇幅,编者还着重强调了“原子弹的作用”。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二战后的驻日美军

对于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屡战屡败的原因,该书将之归咎于“蒋介石采取的避免与日军大规模作战”、“以空间换时间”和“曲线救国”等策略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作为论据,教科书引用了多位西方观察家对中国战场的评价,进一步印证了“国民党军队普遍腐败无能”的史实。

与此同时,该书编者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不断扩大”的原因,该书认为是“因为共产党赢得了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拥护”。

不过,该书编者在章节结尾,还是为南京国民政府“找了点面子”:

“需要记住,事实上,日本人对共产党在延安那贫瘠荒凉的根据地不感兴趣,反而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工业区感兴趣,这明显有利于共产党。日本人力图控制沿海城市和主要的交通线,尤其是铁路。为此,他们必须主要打败国民党军队,而不是共产党军队。”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1945年9月9日,日军代表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

由此可见,即便在这一模块中,教科书对“中国战场”的描述依然比较有限。即便在一些内容较为充实的教科书中,描述更多的还是中国军队的“撤退史”以及“溃败史”。

换言之,写作框架可以概括为“国民党军队的消极抗战”、“共产党军队的积极抗战与根据地的扩大”和“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三大模块。

坦诚说,这样的论述,不仅很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们产生“中国战场上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会战”的错觉,还容易让他们得出“美国主导的几次大规模海战和原子弹,才是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麦克阿瑟和裕仁的合照

4)小结

总而言之,在论述二战的亚太战场时,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均将重点放到了美日之战之上,“中国战场”完全“被缺席了”。换言之,中国的抗战史更像是“苦难史”而非“斗争史”,击败日军主要是“依靠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实现的”。

基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澳洲教科书对中国战场的描述与中国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符。不过话说回来,要想让西方世界“正视”中国抗战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坚持敌后作战的中国军民

3

俄罗斯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2013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应着力解决国家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混乱局面,确立国家历史文化统一标准,成立新版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伴随着《历史教学方法新概念》的颁布,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内容有所增加。

在基础教育阶段,流通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共有3套。其中,由Н.В.扎格拉金主编的《世界历史》系列教科书,使用最为广泛。限于篇幅关系,我们就以9年级使用的《世界现代史》进行展开。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红场阅兵

1)对于中国抗战史实的具体描述

关于日本侵华的动机,“日本军国主义”一节中如是写道:

华盛顿会议的决议,限制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而中国的革命也唤起了对外国列强商品的抵制,这导致了1927年日本的经济危机。银行的倒闭、日元的贬值和生产的衰减共同导致政府把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向对外扩张。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电影《二二六》剧照

在“国际舞台上的军国主义与和平主义”一节,详细地介绍了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局势。

在第1小节“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对德国的妥协”中,重点讲述了“满洲国”的“形成过程”):

日本军队入侵了中国,并且于1933年侵占了整个满洲,并在那里建立了隶属于日本的“满洲国”,首领是1912年被推翻的清王朝的皇位继承人溥仪。

国际联盟谴责了日本的侵略,但美国和英国力求在中日绥靖的基础上达成世界性协议。中国承认了满洲的独立,但日本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于1933年退出了国联。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图为溥仪就任“执政”时的情形,他的右手边是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在第3小节“对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威胁的增长”中,简单提到了苏联对于中国战场的支持:“1937年夏天,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中部。华盛顿会议的参与国,都仅仅满足于和平调停冲突,只有苏联给中国提供了支援。”

在第5小节“集体安全思想的破产”中,不仅概述了“英德秘密划分各自势力范围”的史实,还出现了“英国与日本签订了条约,承认了后者在中国的利益”一句。

在第10节“艰难的胜利之路”中,不仅提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还重点提到了中国战场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和英国肩负了太平洋地区的主要重担,同时大部分的日本陆军力量被拖在了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波茨坦会议

在第11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教训,联合国的创立”当中,附加了一张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的表格。表格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3500万人;第二位是苏联,2700万人”。

当然,与欧洲战场相比,中国战场所占篇幅还是比较单薄的,与之相关的评价话语也比较有限。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中国抗战的相关描述,本书已经比较充实了。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日本天皇裕仁召开御前会议

2)中俄教科书的表述差异

对于中国抗战史的观点和相关表述,两国教科书中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情况。

首先,在不同版本的俄罗斯教科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等字样。

其次,俄罗斯教科书没有明确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联性。具体而言,虽然中国抗战的相关内容被编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专题下,但从行文上也仅仅是因为“二者时间重合”而已

比如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撰出版的多卷本《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历史》的第七卷中,尽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1937—1945年的中国战场史实,但将中国战场视为“单独、孤立的战争”,并未将之纳入到二战的“东方战场”。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主题绘画作品·

与前者类似,在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编撰出版的六卷本《世界历史》当中,编者将“九一八事件”和“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均视为“受到国际关注的地区冲突”。

编者还认为,“卢沟桥事变固然可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新的转折点,但显示情况是,当时谁也没有预见到这场战争将会达到的范围”,“1941年12月爆发的珍珠港事件,才得以让东亚地区的冲突转变为世界性的了”。

另外,该书除了对以汪伪政权为首的伪政府进行简单描述外,只对当时中国的国内局势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并未述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换言之,在整个二战专题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同盟国各个战场之间的配合”等相关表述。

3)小结

总的来说,关于中国抗战的相关内容,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描述,在整体上还是比较可观的,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颠倒黑白和歪曲历史的情况。但依然需要指出的是,所占篇幅与欧洲战场相比实在是过于单薄了。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电影《南京1937》剧照

4

英国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在英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大多都会设有专门的“中国章节”,比较详尽地描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那么问题来了。那么,英国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评价抗日战战争的?

1)对于部分史实的描述

在英国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均使用“满洲危机”来表述“九一八事变”。对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动机,编者将之归咎于“经济大萧条”:

因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美国对日本主要出口货物丝织品的需求量大大下降,使得日本缺少购买粮食和原料的资金。于是,日本决定用武力征服周边弱国的方式让自己从困境中恢复过来。至于武力征服的起点,就是入侵满洲。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2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日本经济几近崩溃

满洲危机爆发后,国际联盟并未立即采取强硬措施,只是从道义上谴责日本,并要求其撤军,但惨遭拒绝。直到经历了“长时间、令人绝望的拖延”后,国际联盟才有所行动,向满洲派出以英国人李顿勋爵为首的“李顿调查团”。

遗憾的是,直到满洲事变爆发一周年之后,调查团才正式向国际联盟提交了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日本的行为是非法的,满洲应归还给中国。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李顿勋爵和中国驻联大代表顾维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际联盟没有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对此,编者如是解释道:

中国和日本都远离欧洲,国际联盟不便派遣军队进行干涉。各国担心日本的报复会加速战争爆发,英、法不愿冒险与之开战。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并非国际联盟成员,美国又不愿参与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因此,国际联盟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也没什么意义。

其结果就是,因为国际联盟在处理“满洲危机”过程中的展现出的软弱,最终导致以国际联盟为核心的“一战后集体安全体系”开始走向崩溃,最终给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仿效日本发动侵略的契机。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一起

需要指出的是,在英国教科书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记录极为有限,篇幅根本无法和“九一八事变”相提并论。与此同时,对于卢沟桥事变的论述,也有不少模糊之处。

比如《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1890—1945》一书认为,“1937年7月,在北京附近的卢沟桥,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冲突,并最终演化成为了一场全面战争”;《缔造现代中国1860—1997》甚至指出,“依照《辛丑条约》驻北京的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挑战。”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2)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关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各版教科书的观点普遍比较“微妙”。

一方面,他们承认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也同时着重强调欧美盟国援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均将中国抗战看作“国共内战”的一部分,强调其对中国内政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西方学界,普遍把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军事行动,视为二战开始的标志。不过,这种情况在英国的教科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

比如《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1890—1945》如是写道:“满洲事变通常被看作是一系列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的第一环;日本在满洲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大肆扩张,对1941年之后十年欧洲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9月19日,关东军占领沈阳城内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

当然,大部分教科书依然将“日军轰炸珍珠港”视为亚太战场的重要时间点。简单地说,“美日交战前的抗日战争是独立存在的;直到美日交战后,中国战场才正式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坦诚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战场的轻视。

在这样的认知大背景下,教科书对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表现与贡献所做出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一方面,教科书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具体而言,“未来的反法西斯同盟承认了中国人民抵抗的重要性,尽管他们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迫使日本退出战争的地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日军被牵制在他们本不想投入过多精力的战场,其有限的兵力和资源难以承受,这也最终导致日本战败。”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电影《虎!虎!虎!》剧照

另一方面,教科书也着重强调了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配角。

比如《中国:冲突、危机和变革1900—1989》就如是写道:“1941年12月,日军轰炸珍珠港后,中国时来运转。反法西斯同盟、美国、苏联和英国都向中国提供资源和资金帮助他们战胜日本。苏联向中国派出了飞机和飞行员。1945年8月,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战争。”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签字

3)对国共两党的评价

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各版本教材均持批评态度。简单地说,“加入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尽管很清楚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也认可蒋介石是中国的领袖,但其表现着实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国民政府的批评,教科书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

首先,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连番惨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武汉;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国民政府不得不继续西撤,将更为偏僻的重庆充当临时首都。

1944年的豫湘桂大会战,国民党军队全线崩盘。8个月时间,折损兵力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豫湘桂会战示意图

其次,国民政府在战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激化了阶级矛盾。

1938年6月,为阻挡日军前进,孤注一掷的蒋介石下令黄河决口,冲毁数千公顷良田、4000个村庄,至少10万中国人死于洪灾,另有100万人流离失所。

为了筹集军费,国民政府实施高税收政策,允许一撮人通过囤积货物进行黑市交易谋取私利,民众利益受损。为了扩充兵源,采用“抓壮丁”的方式,强征农民入伍,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被俘国军走在“抗战必胜”的宣传语前

第三,蒋介石始终没有放弃“剿共”,频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此,《中国1900—1976》以皖南事变作为论据进行了系统阐述:

由于害怕中共力量的增长,蒋介石下令中共在南方的新四军北上。这一命令被拒绝后,他的军队进攻了新四军。1941年1月,中共军队数千人被国民党残酷杀害。

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表现,尤其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的全线溃败,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科书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颇为推崇。编者们不仅将林彪指挥的一次“小规模胜利”、即平型关大捷视为“中国抗战中第一次军事胜利”,还将百团大战评价为“中国糟糕军事表现中的一次例外”。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4)日军的在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和“三光政策”,都在教科书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涉及。比如迈克尔·林奇在自己主编的教材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人类战争史上最残暴的一幕”:

1937年12月,占领南京的日军实施了长达一个月的屠杀和恐怖政策。在四周时间内,30万中国人遭到屠杀。

日军残杀中国人的方式包括枪杀、刺杀、砍头、活埋、浇汽油后火烧、用挂肉钩吊死等,城内两万名女性遭到日军残暴轮奸,很多被强奸致死,还有一些在遭强奸后被日军摧残器官而死。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电影《拉贝日记》剧照

《缔造现代中国1860—1997》认为,南京大屠杀“是在向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释放一个强烈的心理信号”:“也许仅是与其总体战和恐怖政策相一致,或许是在向进攻上海时遇到的始料未及的强硬抵抗进行报复。但无论如何,接下来的暴行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三光政策”,教科书认为是对“百团大战展开的报复”,表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并不是孤立的”。

对于慰安妇问题,个别教材中也有所涉及,但篇幅有限:“慰安妇是在为日军士兵设立的妓院中被迫为日本士兵服务的中国女性。在世的慰安妇数量逐年减少。她们继续为自己80年前遭受的那场噩梦向日本要求赔偿。”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5)小结

总的来说,在英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抗战”所占的篇幅比较有限。比如南京大屠杀所占的篇幅完全无法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在强调“如果美国不加入对日作战,中国将无法获胜”,一些教材甚至将“中国抗战纳入”进了“国共内战”的框架进行论述。

考虑到在英国的历史课中,学生学习的优先级依次是英国史、欧洲通史与美国史,这就意味着,与东方相关的历史内容,本身就比较有限。换言之,与中国抗战相关的这段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受重视”的。因此,要想让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视”中国历史,可谓“任重道远”。

拾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

5

尾声

最后想说的是,不同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抗战事实的描述与评价,从整体上看尚未出现恶意歪曲和颠倒黑白的情况。

不过,受限于“西方中心论”的桎梏,欧美的绝大多数学者们依然会下意识地认为,“绝大多数改变世界格局的事件,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欧洲,或者是由于在大欧洲的刺激下才发生的”。这样的现状,为双方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无疑带去了一定的认知困境。当然,只要能够保证顺畅、友好、理性的交流,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