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清军还能顺利入关吗?(下)

发布时间:2023-03-21 15:52:48 发布人:hao168

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梦。是非成败论英雄。青山依在,夕阳不改。江渚渔樵添白发,卧看秋去春来。一壶浊酒洗新愁,古今天下事,都在笑谈中。松锦之战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吸取了过去强攻宁远、

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梦。是非成败论英雄。青山依在,夕阳不改。江渚渔樵添白发,卧看秋去春来。一壶浊酒洗新愁,古今天下事,都在笑谈中。

松锦之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吸取了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知道不宜速取,故调整了之前的战略,采取“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前往义州修筑城池。皇太极为什么选择义州建城,义州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立了攻锦州的前哨阵地,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同年六月,皇太极就开始着手围困锦州之战,他将围城的清兵分为两班,以一个月为一期轮番更换,以保证清军战斗力。

皇太极

锦州守将祖大寿得知这一消息,大为吃惊。他深知皇太极用兵之险恶,如果清军围城成功,必将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随即他令亲信前往京城求救。

彼时的大明主力军正在围剿中原义军,一时间难以顾及。崇祯皇帝无法,只得加恩于祖大寿,寄希望他能坚守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锦州城内人心不安。就在这时,有人密告祖大寿,军队中有部分蒙古人,见城池被围许久,不见援兵前来,遂起反心,秘密与济尔哈朗联系。

祖大寿闻之大怒,欲杀之,无奈行事不密,反被叛军窥破,提前作乱,同时告知城外清兵。济尔哈朗闻讯大喜,率军趁势攻城,内外夹攻,祖大寿不敌,只得退入内城坚守。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被围困一年之久的祖大寿深感忧虑,立马修书告知明廷,锦州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草料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锦州城难守。那么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整个辽东防线必将崩溃。

彼时,崇祯皇帝也深知锦州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再不前往救援,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他于是下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解锦州之围。

与此同时,洪承畴上书崇祯皇帝,阐明自己救援锦州的想法,书信中说道:“大敌在前,战事十分凶险,想要急于解围锦州,兵马形势实在难以平缓。中原战事初平,战死的士兵刚刚掩埋,受伤的战士也没有痊愈,如欲速战,胜败难测。唯今之计,应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起初,崇祯皇帝表示赞同。

乳峰山激战中的吴三桂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镇总兵、十三万人出城。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途中遭遇清军,双方激战乳峰山。原本明军可以凭借数量的优势压制清军,然,在明军中只有吴三桂与白广恩、马科敢战,其余明军均畏惧于清兵,踌躇不前。总督洪承畴心情焦虑,亦无可奈何。此时,宁远总兵吴三桂率先冲出,不惧身死,拼命冲杀,阵斩清骑兵十人,挫败了清骑兵的攻击。其余明军见状,纷纷出战,清军人马死伤甚多,几至溃败。

战后,洪承畴为吴三桂请功,表奏到:“鼓锐当先,兵气强劲”。此次作战,吴三桂战功犹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当之无愧。

随着前线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崇祯皇帝大喜,下令犒赏有功将士。此时的明廷一片欢声笑语,一扫往日阴霾,如沐春风,便有点忘乎所以,以为弹指之间就可将清军灰飞烟灭。这时,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上奏崇祯帝,说:“兵多,筹措粮饷艰难,主张速战速决”。崇祯皇帝也完全忘记半月之前曾答应洪承畴的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的作战方针,竟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此时,崇祯皇帝多疑毛病又犯了,他又派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洪承畴决战。洪承畴无奈,只得改变之前“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率兵匆匆前往救援。

与此同时,身在盛京的皇太极听闻前线战事不利心急如焚,不顾病体,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此时,他顾不得休息,带领亲信登山岗观看明军阵式,但见明军阵势布置严整。感叹道:“人言洪承畴知兵事,今日得见,果真如此,我们一定要小心”。

松锦大战

正当皇太极苦苦思索破解之法,突然,有人来报,说明军起寨拔营,正朝锦州城方向前进。皇太极令其再探。随即皇太极对身后将领们说:“洪承畴此刻拔营,事有蹊跷,其中深意我等不必在意,我闻明军重兵集结在前,料想后队定有疏漏,遂命令他前往探查,如若属实,可以攻破”。很快,探子回来复命,印证了皇太极的判断。皇太极大笑道:“洪承畴的兵阵,有前权而无后守,焉能不败,天佑我大清,我军必胜”,将领见状,纷纷高呼:“必胜、必胜”。

他下令松山、锦州地区的清兵吸引明军来战,同时,又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将其尽数焚之。洪承畴得知粮草遭袭,大惊,深知不可久战。在此危急时刻,他召集众将商讨解救之法,会中,洪承畴发言道:“诸将当各自催促本部力战破敌,唯有力战,方可突围”。然而,诸将胆怯,不愿死战,主张逃回宁远。如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亲信监军张若麒也反对决战,认为战则难胜,应当速回宁远。洪承畴无奈,悲愤说道:“以往诸位将领都说要誓死报效国家,如今正好有机会。然,众将自知贪生,全然不顾大体。今日,我也明确告知诸位,粮尽被围,守是死,战也是死,如果奋力一战或许能够死中求生,我智术短浅决意孤注一掷,望诸位能够竭尽全力”。

会议结束,众人纷纷离去,大同总兵王朴不顾他人,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此时,人言清兵来袭,速速撤离。顿时明军各营大乱,早先制定的计划未能实行,转眼间大乱,八镇总兵各自奔散。

皇太极料定明兵缺粮,夜里一定会逃跑,分遣将领沿途狙击,明军大败,死伤无数。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

松山城陷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兵占领锦州。松锦大战,以明军完败,清军亦惨胜。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明朝经此一役,精锐尽损。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完全崩溃,仅剩吴三桂部坚守山海关,成为抵御清兵的最后一道防线。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夏之交,随着关外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相继陷落,崇祯皇帝已无可奈何,亦无兵可派遣,只得下令吴三桂(彼时明廷仍没有放弃宁远)仍守宁远。

皇太极刚刚结束了松锦之战,士兵需要休整,一时间无法前进。同时,鉴于吴三桂之兵善战,难以轻取,于是两次致书劝降吴三桂,此外,明降将邓长春、陈邦选、姜新、张存仁等也向吴三桂写信劝降,然,吴三桂置之不理,迟迟不愿回复。十一月,清军南下,皇太极令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击宁远,企图牵制吴三桂之军,使其难以干预其他几路清兵前进。吴三桂在得知清军南下,于十月五日,亲率3000精兵,携带火炮设伏于宁远以北的王宝山打败清军,宁远城暂时得以保全。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朝关内关外形势已面临崩溃,明朝的灭亡在所难免。此时,身在宁远的吴三桂深知肚明。吴三桂托一名蒙古人给他的舅舅祖大寿捎去一封书信(内容失传),然,祖大寿随即将其转交给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这时的吴三桂的思想已经开始了动摇,只是无法确认其选项是否为大清,还是关内义军。

在这一年里,皇太极并没有闲着,他一面下令清军南下入关劫掠,继续消耗明朝;一面派兵占领关外城池,九月,清军接连攻陷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放眼望去,关外只剩宁远一城犹在。十月六日,清军再次进攻宁远城,在吴三桂抵抗下,遭遇重创被迫撤退。

艰难抉择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

大顺

”,同时宣布东征,目标直指明朝京师。二月,闯军渡过黄河,数天之内,连下汾州、阳城、蒲州、怀庆和太原,一时间无人可挡。二月十六日,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虽悉力拒守,然,兵少食尽,遂退守宁武关。

闯王进京

是夜,周遇吉命人上报朝廷,请求增援。此时,明廷一片哗然,崇祯皇帝对此亦无奈何。松锦之战,明朝可用之兵皆已覆灭,朝廷无兵可调。朝臣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请求崇祯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崇祯不允。三月一日,闯军攻克宁武关,彼时的居庸关已无险可守。崇祯皇帝急令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直至十七日,闯军抵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崇祯皇帝才知道自己手中的明王朝已经快大势已去。而赶赴救援的吴三桂部尚未抵达山海关。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才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路程,明明只需要三五天就可以走完,为什么吴三桂却足足花费了半个多月才抵达,值得深思。可见此次救援,吴三桂并没有尽力,反而,一直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势。

二十二日,吴三桂抵达至玉田(今属河北省唐山市)一带,才得到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为此,吴三桂心中大惊,不由得失声痛哭。随即,他调转马头,直奔山海关。同时,修书两封,一封送往京城,另一封送往盛京。

你们是不是觉得吴三桂得知京城陷落皇帝自缢,进而悲痛不已。其实完全不是,早在松锦之战后,他就预料明廷将亡,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其二,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突然就失去了倚靠,自感身不由己、前途渺茫;其三,自己的父母妻儿皆在京城,生死未卜,心中难免伤感;最后,也是他最担心的,关宁军的家小都在京城或者关内,现在李自成等人成功登顶,唯恐军心不稳,难以支撑。

回到山海关的吴三桂开始了寻找新主,他召集众将商议,将士们都纷纷担心家小,直言想回关内。此时,李自成也给吴三桂回信,愿意招降他和他的军队。同时,大清朝代表人多尔衮也向他投来了橄榄枝,示意愿接纳吴三桂。吴三桂对两边都没有给予肯定答复,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他一直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枭雄吴三桂的眼里,虽然自己也曾为大明的覆灭而感到惋惜,也曾为妻儿老小在义军手中而感到心忧,然,这些因素并没有干扰他的理智。他很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无论他倒向哪一方,得到他的那一方必将获得巨大利益。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住气。

然而,李自成却没有这个耐心,他本来就是贫苦佃农,自小受地主官绅压榨,早已对明朝官僚阶级痛恨不已。所以,他对身为官僚的吴三桂没有太多好感,只是出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才招降吴三桂。如,他在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所谓的追饷,就是拷掠明官,四处抄家。也就是说,李自成完全没有想好与明朝官绅阶级合作的。

吴三桂降清

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想法的吴三桂,对李自成等人在北京城所作所为并不满意,他犹豫了。这时,李自成又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而,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吴三桂彻底顿悟,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与李自成等人合作,遂下定决心求助清朝。这便是吴三桂为什么献关降清的一大主因。

再者,以当时吴三桂的实力,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吴三桂都不是对手,所以不可能坚守山海关,也守不住。如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于一片石激战,吴三桂不敌。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起初,吴三桂并不是降清,而是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现今形势逆转,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

对于吴三桂,只能说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李自成说:“谋事在天,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对于多尔衮来说:“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