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中国北方不宁,为何清朝能管控好蒙古?有一大策略非常凑效

发布时间:2023-03-22 11:14:29 发布人:hao168

清朝为什么能统治好蒙古?本文作者 倪方六明清两朝,北方疆域情况有明显的不同。明蒙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土木堡之战中,亲征的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镇甚至被掳,酿成亘古未有之奇耻大辱。被掳的明英宗画像清朝呢,与

清朝为什么能统治好蒙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明清两朝,北方疆域情况有明显的不同。

明蒙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土木堡之战中,亲征的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镇甚至被掳,酿成亘古未有之奇耻大辱。

被掳的明英宗画像

清朝呢,与蒙古关系局面明显不同,北疆和谐,欣欣向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

清人爱新觉罗·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善待外藩”条,是这样说的:“蒙古生性强悍,世为中国之患,虽如北魏、元代皆雄起北方者,然当时柔然、海都之叛未尝罢绝。本朝威德布扬,凡毡裘月之士,无不降服,执殳效顺,无异世臣。”

满清在控制蒙古问题,确实是非常成功的,“无不降服”,这固然与满蒙的地域相连、风俗相通、文化相通诸因素有关,但更与满清治蒙的手段与策略有直接关系,“威德布扬”,软硬双手一起抓。

努尔哈赤画像

归纳起来,清朝治理蒙古基本上有三大手段。实际上就是三句话——

一句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此即爱新觉罗·昭梿所谓,“结以亲谊,托诸心腹”。在加强满蒙联姻的同时,加大对南方的控制和镇压力度。

一句是,“分封以制其力”,具体执行时,“正其疆界,悉遵约束”(《清史稿》)。

一句是,“崇释以制其生”。在蒙古族中大力提倡喇嘛教,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字,防止思想异化。

壁画中的蒙古贵族

分别从婚姻、权力、信仰上,对蒙古人进行控制和改造,史学界亦称之为“治蒙三策”。

其中,最起作用、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北不断亲”。

所谓“北不断亲”,就是满蒙联姻。

这一联姻治疆手段并不是满清人的创造,中国自古如此,在西汉时就开始了,称为“和亲”政策。

昭君出塞

西汉“昭君出塞”,就是和亲政策下的最好作品。当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为婿,没有被临幸过的王昭君让汉元帝刘奭选中,配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到匈奴后,受封“宁胡阏氏”(王后),匈奴与中原的关系由此稳定了起来,北疆出现了一片和平、安宁和兴旺的景象。

清朝是中国历朝中,执行边地和亲政策最坚决、频率最高的朝代。

清朝公主下嫁(剧照)

据统计,满清入关后的268年间,满蒙联姻多达502次,满族皇家公主、宗室格格出嫁给蒙古王公的,多达403人名。其中乾隆时期最多,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嫁给蒙古王公的清朝皇家宗室女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嫁出3人,最多一年是乾隆四十四年,下嫁8女给蒙古贵族。

满清不只下嫁公主给蒙古王公贵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还迎娶蒙古女为后为妃为妻。蒙古王公贵族之女有99人嫁给满族贵族,“亲上加亲”让清朝北疆格外稳定,前所未有,相当成功。

清朝公主(剧照)

热衷满蒙联姻的乾隆皇帝,见到此情此景十分开心和满意。他在巡幸科尔沁部时,高兴地写下诗句:“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敬诚堪爱处,未忍视如宾。”

满蒙联姻是历史的,并非自入关后才开始,早在后金时期,满蒙之间便通过婚姻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据统计,满清入关前32年间,满蒙联姻有84次。这样,加上入关后的502次,有清一朝,满蒙通婚多达586次,史上仅见,所谓“满蒙一家亲”说法不虚。

后金时期东北版图

追溯起来,满族与蒙古族保持了近三个世纪的通婚纪录。尝到了联姻的好处和甜头,在民族走向强大的过程中,联姻便成了满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实现本族强大的潜规则。

到努尔哈赤时,满族人对与蒙古贵族联姻态度更为积极,满人也积极迎娶蒙古女,在入关前就有57名蒙古贵族之女嫁给了满族权贵。

如太祖努尔哈赤,有正妻9人,其中2人来自蒙古科尔沁部;清太宗皇太极15后妃中,有5人是蒙古族女子。

皇太极与后妃(剧照)

因为历史上的原因,蒙古人也乐意与满族人联合,共同对付夺走其元朝江山的朱姓皇帝。

公元十六世纪末,明朝明显走下坡路,与北疆各民族矛盾增多,北方少数民族接来起来,与明朝对抗,由此北方形成了大明、蒙古、后金三足鼎立的态势。

这种局势面并不是努尔哈赤想要的,他要做“老大”。很显然,如果要打败朱明帝国,只有先联合蒙古人。

蒙古当时最强大的是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一度统一了漠南蒙古。但林丹汗对待蒙古其他部落的策略有严重缺陷,他不是团结各部落,而是“兴兵攻掠”,采取“服从者收之,拒敌者被杀”的手段,这大大激起蒙古其他各部落对林丹汗的愤恨。

蒙古征战(剧照)

努尔哈赤的后金看到了机会,适时对蒙古各部采取积极争取的亲善政策,笼络蒙古王公,先后同蒙古科尔沁、札鲁特、喀尔喀、喀喇沁等部建立了军事同盟。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祭出了杀手锏——联姻通好,以彻底搞定蒙古部落。

努尔哈赤首先与后金接近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和敖汉诸部通婚。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努尔哈赤聘科尔沁部明安之女为妃,他的二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子德格类,也都分别迎娶了蒙古王公之女为福晋。

明万历四十五年(后金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以后,联姻通婚便成了后金收服蒙古各部、稳定双边关系的基本策略,清初有名的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都是蒙古科尔沁人。

孝庄文皇后画像

取得蒙古贵族大力支持和帮助,后金愈加壮大,后金与明朝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努尔哈赤加快了进攻朱明王朝的步伐,雄霸中华的野心毕现。

可以说,没有蒙古人的帮助,后金的壮大之路就不会顺利,拿下蒙古各部也是不可想象的,至于最后入关,建立大清更是不可能。

有网友看到这里,或许会认为联姻治蒙策略很简单,不就是“媒婆说亲”嘛,其实很不容易的。如果知道满清的具体做法,就知道其用心之深之良苦了。

下嫁草原的清朝公主(剧照)

清朝实行满蒙联姻,绝非简单地嫁娶。为了保证满蒙联姻的成功,让嫁出公主格格能在蒙古扎根,夫婿能衷心,清朝的做法绝了,也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

一句是,册封分爵,“陪嫁房户”;

一句是,约束公主,“庇额驸”;

一句是,挑选培养,“备指额驸”。

固伦淑慧长公主画像

“陪嫁人丁”

下嫁的公主都要有身份,以让娶妇的蒙古王公贵族倍有面子。

皇室公主有“和硕”和“固伦”之分,固伦等级最高,相当于国家级公主,一般是皇后所生;和硕次之,等级类似地方部落公主,为嫔妃所出。根据等级不同,下嫁时给予不同待遇,嫁妆嫁资丰厚。

特别的地方是,为了让远嫁的公主不至于人生地不熟,还会陪嫁人丁,让满人家庭跟着她嫁过去,实质就是移民,这一做法,促进了满汉民间的交流。

一般固伦公主定为8户、和硕公主6户,实际陪嫁人户数远超此。如下嫁巴林部色布腾王爷的固伦淑慧公主,随嫁陪户数多达300户。

“庇额驸”

清朝把驸马称为“额驸”,庇额驸就是庇护、照顾女婿,这与民间“丈母疼女婿”是一样的。公主是皇帝的女儿,仗着有皇帝老子,会使小性子,所以得约束公主的言行,让女婿与公主交心,相敬如宾,从而效忠朝廷。

据《清史稿》,朝廷要求下嫁各女不得“凌侮其夫”,如果公主让额驸不满意,皇帝会站到女婿一边,即所谓,“庇额驸,公主纵死亦无所庇焉。”

公主与蒙古额驸(蜡像)

“备指额驸”

这一做法在满蒙联姻中作用非常大,也很有效果,就是挑选意向中的蒙古女婿 ,从小时候就送到京城培养,称为“教养”,让其与公主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习性,这样有了共同“语言”,方便勾通,婚后容易生活到一起,幸福美满。

这些蒙古贵族小男孩,因为自幼进京,在宫中长大,从小就被“洗脑”,与公主结婚后感情上不会有多少距离感,更能死心踏地效忠满清。

蒙古贵族(剧照)

有意思的是,不少额驸在娶了公主后,由于习惯了京城生活,乐不思蜀,根本不愿再回到蒙地草原。

当然,另一方面也有的人不愿意娶皇帝的女儿,这是为什么呢?以后再说。

公主下嫁的家庭生活(剧照)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