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外蒙放两大狠招,一个让其断子绝孙,一个却加快了独立步伐

发布时间:2023-03-22 14:14:20 发布人:hao168

从1911年12月29日博克多格根称帝“独立”到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独立,蒙古喀尔喀部用了35年的持续抗争赢得了事实上独立,一场发生在20世纪现代历史上东亚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怆

从1911年12月29日博克多格根称帝“独立”到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独立,蒙古喀尔喀部用了35年的持续抗争赢得了事实上独立,一场发生在20世纪现代历史上东亚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怆然上演,让后世唏嘘不已、扼腕叹息,以至于不少人将外蒙的独立归结于蒋介石与英美法等国缔结的《雅尔塔协定》这一卖国条约。

客观来讲,《雅尔塔协定》签署后,蒋介石也曾派员去苏联找斯大林商讨外蒙问题,但奈何弱国无外交,作为赴苏全权代表的蒋经国当向斯大林提出外蒙问题时,态度极为蛮横的斯大林表示外蒙独立最有利于苏联战略空间布局,蒋介石被逼无奈只得同意“维持外蒙现状”的既定事实。

从历史遗留的角度来考量,外蒙独立真的罪魁祸首真的只有蒋介石一人?我看未必。

清朝就曾出台了两项针对外蒙的措施,一个让外蒙几乎断子绝孙,而另一个却也变相加剧了外蒙独立的步伐。那么大清朝究竟使出了什么狠招能对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族摧残至此?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大致了解清朝解决外蒙问题的来龙去脉。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三大部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而在清朝初年漠南蒙古早已归降大清,蒙古问题实际上只剩下漠北喀尔喀部和漠西准噶尔部,在漠北喀尔喀部的草原上又有三大可汗为首的势力,即东部的车臣汗、中部的土谢图汗以及西部的札萨克图汗。

漠北喀尔喀三大汗他们的祖上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传人,按理说他们之间应该也是亲密无间的,但在1662年(康熙元年),札萨克图汗舒克被部属所杀,内部也随之发生动乱,札萨克图汗部有不少牧民都逃到了土谢图汗部,后来成衮继任札萨克图汗部大汗,并要求土谢图汗部归还部族民众,但土谢图汗部拒不归还,经康熙皇帝从中斡旋两部矛盾才得以化解,然而双方仇怨就此结下。

此后漠西蒙古准噶尔汗背地煽风点火再次挑起两部矛盾,土谢图汗部见札萨克图汗部与准噶尔部沆瀣一气,于是以此为由设计暗杀了札萨克图汗沙喇和准噶尔的弟弟多尔齐扎卜。

准噶尔汗正愁找不到对漠北喀尔喀部开战的理由,于是火速出兵连败漠北喀尔喀部,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被准噶尔揍的满地找牙纷纷南逃。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可以对抗准噶尔汗的选择,一条是投降沙俄,另外一条则是归附大清,最终经漠北蒙古王公贵族的商议,清朝成为他们投靠的对象,至此,外蒙成为了清朝的羁縻之地。

满清接受外蒙后,康熙皇帝多番应邀介入外蒙王公事务,并通过多伦会盟等方式确立了满清统治阶层在外蒙上层中的绝对权威,因此终清一朝,清朝皇帝既是中原王朝的皇帝也是外蒙喀尔喀部心目中的可汗。

此后,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连续三代帝王的努力,大清彻底剿灭了威胁自身统治的准噶尔部势力,但在这三代帝王经营外蒙的过程中,也逐渐确立了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其中的一条是“崇释以制其生”,而另外一条便是“永绝戍边”。

所谓“崇释以制其生”满清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对喇嘛给予种种优待,同时清朝还规定“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如此下去,整个外蒙黄教鼎盛,外蒙男子都因为生活清贫有不少成年男丁纷纷跑到寺庙当起了和尚出了家,经过清朝的这种“软刀子”的变相“减丁”,外蒙人口直至清朝灭亡前夕几乎所剩无几。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能够有效统治外蒙的根本原因了。

而清朝的另一个“永绝戍边”的政策就是特指汉人等关内其他民族不得移民到外蒙,清朝统治者制定这样的策略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是防止长城以南的居民移居外蒙后人口大量繁衍不利于清朝对地广人稀的漠北草原诸部的统治,其二是关内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远高于外蒙苦寒之地喀尔喀部,一旦内地居民出现大量迁移潮,中原文明里的厚黑学等各派思想传入外蒙,造成汉蒙联手反抗大清。

也正是由于满清这两项对外蒙使出的大狠招,其结果造成了一个让外蒙几乎断子绝孙,而另一个禁止关内居民移居漠北酿成了地广人稀、物产丰饶的漠北由于缺乏民族认同基础,衍生出了日后外蒙脱离中华版图的悲惨一幕。

参考资料:《清史稿》、《外蒙古行记》、《大清会典》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