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肱骨重臣-鳌拜一生的“荣”与“辱”,为何栽在了康熙手里

发布时间:2023-03-23 10:07:29 发布人:hao168

康熙帝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长期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即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在两者的搏斗中,皇帝胜利的结果就是诛杀权臣,独掌江山;权臣胜利的结果就是改朝换代或者另立新帝,清朝的康熙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就

康熙帝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长期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即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在两者的搏斗中,皇帝胜利的结果就是诛杀权臣,独掌江山;权臣胜利的结果就是改朝换代或者另立新帝,

清朝的康熙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就属于前者。

世人对鳌拜的印象大多是奸臣,因为他曾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然而这些理由委实有些站不住脚。《管子·七臣七主》对奸臣的定义是:“不忠于君主,弄权施诈误国之臣。”

鳌拜

鳌拜作为四朝元老,不仅没有因为弄权误国,反而对清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年的他率军与明军作战十分英勇,往往连战连捷,后来又全力支持顺治帝即位,成为辅政大臣。由此看来,鳌拜负面形象的形成只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

功臣:与明军的战斗

鳌拜出生将门,常年随军征战沙场,在清军与明军的战斗中,鳌拜多次身先士卒,大败明军,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是皇太极的有功之臣。鳌拜在松锦会战中的表现受到了皇太极的赞赏,正因为这场战役,鳌拜成为八旗中的重要人物,地位一再升迁。

皇太极

锦州是明军防御清军入关的重要据点,清军若是想要入关,就必须拿下锦州,而明军若是想要保住江山就必须守住锦州,由此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锦州之战自然不可避免。

1641年,济尔哈朗以军队的数量优势包围了锦州,鳌拜此时就在济尔哈朗麾下任职。明朝的洪承畴率领大军前来营救,驻扎在松山一带,而明朝的另一支军队祖大寿部驻扎在锦州,对清军形成了制约,结果清军右翼很快自乱阵脚。

清军

于是鳌拜亲率部分镶黄旗军队与明军的骑兵作战,击败明军的骑兵后,又率军冲至明军的步兵面前,于是双方再次展开火拼。

在与明军骑兵和步兵的作战中,鳌拜一直身先士卒,《清史稿》载有:“鳌拜辄先陷阵,五战五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松锦会战结束后,皇太极论功行赏,不仅给鳌拜进爵一等,还升迁至护军统领。

松锦会战

皇太极在世时,鳌拜追随皇太极打天下,皇太极去世后,鳌拜依然为皇太极的子孙打天下。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依然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大西农民军就是其中之一,1646年,鳌拜追随豪格与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作战。

鳌拜在与农民军作战中十分积极,

此时的他还没有获得后来辅政大臣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一直在战争中身先士卒,所率的军队也属于先锋部队,在与农民军迎头相遇后,鳌拜就利用训练有素的骑兵优势对付无纪律约束的农民军,最后农民军被打败,鳌拜再次居首功。

张献忠

鳌拜是皇太极的有功之臣,所以皇太极和顺治帝才会在执政时期,多次加封鳌拜,授予重要官职,甚至在顺治帝去世前(一说出家),将鳌拜设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所以鳌拜在皇太极和福林执政时期称得上是个有功之臣。

忠臣:与多尔衮的斗争

鳌拜除了在战场上为皇太极立下了赫赫战功,更在朝堂上对皇太极之子福临有拥立之功。鳌拜一直追随皇太极征战沙场,对皇太极既有钦佩之情,又有畏惧之心,他一直支持皇太极之子继承皇位,与多尔衮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多尔衮

1643年8月,皇太极逝世,皇位之争白热化。后金贵族因皇位继承问题分成了众多派系,有着不同的支持对象,主要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个就是带领清军入关的皇太极之弟多尔衮。

两人分别受到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镶白旗的支持,所以双方的实力基本相当,都没有绝对实力登顶皇位,这时手握重兵的鳌拜就成了各方拉拢的关键人物,但是鳌拜有自己的想法,即支持皇太极之子即位。

豪格

鳌拜属于镶黄旗,是皇太极生前统领的一系,自然对皇太极忠心有加。1643年8月,努尔哈赤之子代善因其德高望重,又是满洲正红旗人,所以由他主持召开会议以讨论皇位继承人问题。

在会议期间,各方争执不下,只支持自己支持的皇位继承人,对其他继承人进行攻击,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鳌拜与正黄旗、镶黄旗的重臣们在大清门立下盟约,并向天起誓,誓要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并且包围了会议召开点崇政殿。

朝臣僵持

此时,崇政殿内依然是争论不已,各方未有退步的打算。在鳌拜等两黄旗军队的支持下,效忠皇太极的将领愤而离席,最后双方只好各让一步,既不拥立皇太极之子豪格,也不拥立皇太极之弟多尔衮,而是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位。

由于福临年幼,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来摄政。1643年,年仅六岁的福林登基。在这场皇位争夺战的背后,是双方力量的争夺,鳌拜反对多尔衮,也为后来多尔衮对其迫害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幼年福临

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支持福临即位实际是双方力量的一种折中妥协,一方面,福临作为皇太极之子满足了正黄旗、镶黄旗的需求,因为他们一心只希望他们所效忠的皇太极之子登基为帝。

另一方面,年幼的福临继位又满足了多尔衮一方的需要,因为豪格年岁过大,只有福临因年纪尚小可以让多尔衮获得摄政之权,所以双方最终都同意了这个这种方案。对于鳌拜来说,不论是豪格还是福临,

他效忠的对象都是皇太极一系的,所以他是皇太极的忠臣

多尔衮摄政

“奸臣”:与康熙帝的对抗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去世,由皇三子玄烨继位,并且指定曾经全力支持自己即位的鳌拜为四名辅政大臣之一。

鳌拜成为辅政大臣后,一时间权倾朝野,百官纷纷示好,一是因为位于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年事已高,不愿过多参与政事;家世显赫的遏必隆为人懦弱,没有主见;苏克萨哈实力最弱,所以这些辅政大臣的现状都对鳌拜专权有利。二是因为鳌拜战功卓著,又是顺治帝的支持者,

所以是四大辅政大臣中最有实力者,这也是鳌拜专权的资本。

辅政大臣

索尼在世时就已经认识到鳌拜大权独揽的趋势,于是他在百官面前请求当时十四岁的康熙亲政。理由是先帝顺治帝就是十四岁亲政,他的目的就是公开削弱鳌拜的辅政大权。

索尼去世后,苏克萨哈决定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辅政大权,其更深的目的就是迫使鳌拜和常常附和遏必隆也自动解除辅政大权,真正的实现康熙亲政。康熙帝对苏克萨哈此举极为感动,结果鳌拜并不同意,反而为苏克萨哈编织罪名以处死,还在朝堂上“攘臂上前,强奏累日”。

青年康熙

鳌拜此举更加重了康熙帝对鳌拜的诛杀之心,后来,康熙帝不得不同意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株连其家族,因此,君臣矛盾急剧恶化。从苏克萨哈被杀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已经亲政的康熙帝并没有掌握实权,所以君臣夺权的斗争早晚会发生。

康熙八年,不可一世的鳌拜被几个少年在武英殿生擒,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要求立即处死鳌拜,然而,当康熙帝看见鳌拜身上为救皇太极而落下的伤疤后,念在他对大清朝颇有贡献且无篡位谋逆之心,决定免其死罪,只做幽禁处置。

生擒鳌拜

康熙晚年还对鳌拜进行了追赐,雍正帝即位后,又恢复鳌拜的一等功爵位并赐封号。在这场与康熙帝的对抗中,鳌拜因为专权跋扈和妨碍皇权的加强,被视为大奸大恶之人。

总结

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评价鳌拜时说:“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徐珂认为“鳌拜当国,权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

他们对鳌拜的评价都是是贬义的。从今天看来,他们的评价确有合理之处,但也过于偏激,鳌拜作为四朝元老,从最初的小官小吏升迁为辅政大臣,他难免会生出目中无人等弊病,引起同僚们的不满,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鳌拜曾经的赫赫战功和极力支持皇太极的忠臣行为。

鳌拜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形象,我们不能只看其中一面,鳌拜在历史上就是个争议性很大的人物。将他归入功臣之列,是因为他曾在对抗明朝的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将他归入忠臣之列,是因为他曾经不顾个人荣辱也要反对多尔衮以支持顺治帝登上皇位;将他归入“奸臣”之列,是因为权倾朝野的他企图把持朝政。

如今看来,不论鳌拜是不是功臣、忠臣和“奸臣”,晚年的康熙帝还是念在其功勋卓著的份上为其平反,优待其子孙。

参考文献:

1、《啸亭杂录》

2、《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