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是如何经营游牧民族地区的?清朝就是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

发布时间:2023-03-06 12:57:04 发布人:hao168

中国的疆域,如果笼统来说就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地区,另外一部分是长城之南的农耕文明地区。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域,一段时

中国的疆域,如果笼统来说就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地区,另外一部分是长城之南的农耕文明地区。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域,一段时间后就被农耕文明同化,演变为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却难以深入游牧地区去管理游牧民族。因此,如何管理游牧民族地区成为了世界史上的难题。在中国也是如此,不过庆幸的是,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终于在清朝形成了最完善的管理方式。

一,秦汉对匈奴的防御策略

漠南和漠北,虽然属于大漠,但是自然条件却有很大的不同。漠南地区位于阴山、戈壁之南,因此和漠北地区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而河套平原沃野千里,水草丰美,有黄河穿流而过,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都是十分适宜的。游牧民族占据了漠南之后,就可以长驱直入关中、山西等地;中原农耕王朝占据此地后,就可以进行了屯田,修建长城,将这里变成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

河套地区

战国时代,匈奴兴起。赵国就在河套地区移民、屯田、修建长城。战国之后的秦朝,也同样采取了相同的政策。秦汉之际,匈奴强盛,重新占据了漠南,因此中原多次遭到侵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其第一步就是收复漠南,重新推行赵国、秦朝的防御政策。当然,中原王朝占据此地之后,退可守,进可攻。但是将军队长驱直入漠北是十分危险的。游牧民族处于流动状态,而中原王朝军队出兵必然要寻求决战,不然就会因为补给困难而退回。还好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几次决战,都寻找到了匈奴的主力军,不然后果很难想象。

古代长城地图

对此,中原王朝又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也就是联合、分化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习性更加了解,因此能够相互牵制。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就是联合西域的游牧民族对付匈奴。后来西域最强的国家乌孙国和汉朝结盟了。此外,汉武帝还发动了河西之战,断绝了匈奴和西羌的联系;拉拢乌桓等匈奴东边的游牧民族。如此,汉朝就在匈奴四周都树立了敌人。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此外,进行内部分化也是汉朝的一大政策。匈奴在汉武帝之后出现了内乱,逐渐分裂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汉朝就和南匈奴交好,使之居住在漠南地区,以帮助汉朝对付北匈奴。如此,匈奴的威胁也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到了东汉时期,北匈奴四周的游牧民族,如丁零、鲜卑、乌桓都进攻北匈奴,使之最终瓦解,无法在漠北立足,最终西迁。

昭君出塞

二,“以夷制夷”的弊端和失败

汉朝的这些防御措施,为历代中央王朝提供了借鉴,但是也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这些被汉朝安排在边疆的游牧民族,只是臣服于汉朝。汉朝没有进行了编制和管理,没有进行了教化,也没有教他们种植农业。这也就是让他们游牧族的本性得以保存下来。但中原大乱,他们又会南下,不断侵扰。而有些中原的军阀,还会选择和他们结盟,依靠其精锐的骑兵来对付其他军阀。

在魏晋时期,这些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而西晋政府不但不进行了教化,管理,还纵容地方官员对他们进行了欺诈、压迫,使得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引发了永嘉之变,西晋灭亡。此后的北方,出现了“五胡乱华”。实际上,五胡乱华并非是外族入侵引发的,而是西晋的阶级矛盾引发的。因此这些民族大多数不是侵略到中原,而是早就迁徙到中原的。

五胡南迁

此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进行了迅速的汉化。从北魏到唐朝,是中国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是鲜卑族开创的阶段。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开创了井田制、租调制、府兵制等,这些制度一直流传到了唐朝后期。而鲜卑族的完全汉化,也就是让鲜卑族很快学会了用传统中原王朝的方式来对付大漠的柔然等民族。北魏在河套地区设置了六镇,大规模修建长城。这些都是传统的方式。

迁都洛阳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营有了一定的进步,那就是采取羁縻的方式。唐太宗将臣服于唐朝的民族都册封为羁縻府州、羁縻都督府,并且设置都护府来统辖。如此,唐朝就能够调动大量的游牧民族军队来作战。但是其本质上,这也就是“以夷制夷”。唐朝之所以能够较为轻松地击败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等,一个重要的愿意就是因为这些民族内部不稳定,外部强敌也多。不过唐朝这种“以夷制夷”的方式也同样让自己受尽了苦头。

唐玄宗后期,帮助唐朝守边疆的安禄山就发动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此后,唐朝更无力和回纥、吐蕃抗衡。762年,吐蕃军队直接攻入了长安城,唐朝依靠回纥军队的救援才击败了吐蕃。唐朝末期,唐朝又依靠沙陀族的军队平定了黄巢之乱。后来沙陀族又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几个政权。这个现象和两晋时期是多么相似。综上所述。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

三,华夷之辩的去除:大中华的形成

唐朝之后的宋朝,疆域面积大幅度缩减。然而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称帝,开创了大漠地区称帝的先河,建立了辽朝。和此前的游牧政权相比,辽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过去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严格来说是就是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并非一个严密的国家阻止。一旦遇到外界强大的力量干预,这个联盟很快就土崩瓦解。而辽国则不同,辽国的国家机构十分完善,丝毫不逊色中原王朝。并且辽国还创造了“南北院”制度,北院以游牧民族的传统来管理游牧民族,南院则以汉族的典章制度来管理汉族。

因此,辽国既可以很好地控制游牧民族,也可以很好地管理农耕地区。辽国在和北宋签订了和平协议后,就不会派遣军队侵犯北宋。这是因为辽国已经改变了匈奴那种落后的单纯依靠掠夺而兴起的习俗,转而成为了一个寻求安定的,自我发展的国家机器。此后的金国、也同样采取了类似的政策。辽国和金国的推行了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首创性。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种制度能够被北方游牧民族利用得很好,而中原王朝却难以推行。一个重要愿意就是中原王朝固守“华夷之辩”,没有真正将游牧民族看做是自己的百姓。

13世纪的蒙古兴起又是改变游牧民族的一件大事。蒙古国建立后,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大漠地区组织松散的局面,开始有了比较完善的地域管理制度。蒙古十旗为一路,十路成一州,十州为一国,而在旗之下还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等基层组织。因此,蒙古对游牧民族的管理比辽国更有进步。从蒙古国兴起之后,大漠地区的游牧民族就一直都称为“蒙古”,再也没有变化,这也是因为这种很强的区划组织强化了其民族概念,提高了凝聚力。

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宣布重新登基,继位为中国的皇帝,建立了元朝。这也就是表明,蒙古这个游牧民族,也在开始采取“汉法治汉”。当然,蒙古人对汉文化的接触和学习是远远不及契丹族和女真族的,这也就导致元朝的汉化过程过于缓慢。这也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是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把蒙古人赶回大漠的,也就是使得明朝的华夷之辩观念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朱元璋初期对蒙古不断用兵,其目的在于蒙古皇帝放弃帝号。但蒙古人不再称帝后,朱元璋也就是安心了。明朝一代,对关西七卫、朵颜三卫、女真各族都采羁縻的政策,重新将汉唐时期“以夷制夷”的方法拿出来,不断出兵打击,分化各族势力,使之陷入内斗。同时大规模修建九边长城、沿海长城、辽东边墙、苗疆长城,将自己收缩在长城之内。同时推行了海禁、边禁,切断中原汉地和周边民族的民间贸易往来,企图在经济给予其打击。明朝的这些民族政策,早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必然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明朝后期,满族(女真族)又崛起于东北。在民族政策上,满清继承了辽、金、元的传统,抛弃了明朝的做法。清朝对蒙古族进行了严格的行政区划,设置盟、旗,还和蒙古贵族联姻,甚至大力推广黄教(藏传佛教)来弱化其尚武之风。在西藏青海,清朝又推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且驻扎军队,设置办事大臣。在汉地,实行了以儒治国,基本演习明朝的典章制度。在西域,实行了伯克制,也充分利用照顾其宗教信仰。可见,清朝在民族政策上是集大成。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