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何还要那么努力?

发布时间:2023-03-24 10:03:38 发布人:hao168

电视剧不是历史,但足以说明在这四位君王身上发生的故事之多。顺治皇帝前期受摄政王多尔衮挟制,他亲政是从多尔衮去世开始的。一个二十多的青年,面对着满是异族的帝国,他除了勤政,别无选择。倘若稍稍懈怠,顷刻间

电视剧不是历史,但足以说明在这四位君王身上发生的故事之多。顺治皇帝前期受摄政王多尔衮挟制,他亲政是从多尔衮去世开始的。

一个二十多的青年,面对着满是异族的帝国,他除了勤政,别无选择。倘若稍稍懈怠,顷刻间偌大的王朝可能就会覆灭。而开创康乾盛世的清王朝,盛世太平之下,为何皇帝多为工作狂?

(一)、百废待兴,除了努力别无他法

明末清初,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大规模爆发的农民起义,还有入关之战以及清剿南明小朝廷,这些棘手的问题,都得需要打仗来解决。

而当所有明面上的祸患都已经平定,中原大地也早已经十室九空,整个神州千里无鸡鸣,而路不拾钉。

1. 勤政方能造就盛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朝代,现在有很多人都将中国发展滞后归咎于其,还说"清朝误国三百年"。但不论哪个朝代的君王,他们都将天下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不用对百姓负责,只要想方设法的维护自己的统治便可。

稳定人心和开明执政,不过是维稳的手段罢了。顺治皇帝存在感相对较低,是因为儿子玄烨,已经将他的光芒掩盖过去。不过他在任时,制定了很多的汉化政策,避免了再次激起汉人民变。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执政生涯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在位最久的皇帝。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他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他的四儿子,雍正皇帝那也是出了名的工作狂。除了上朝,就是批阅奏折,仅仅在位十三年就过劳死。

2.极尽所能,开基肇业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所以关于雍正时期的后宫剧,基本上都是在胡编乱造,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空暇时间用于男欢女爱。其实雍正皇帝才是康乾盛世的中流砥柱,乾隆不过是利用自己父亲积攒下来的积蓄,开疆拓土罢了。

什么声色犬马,什么纸醉金迷,那些都和雍正皇帝没有关系。在他心中只有一个执念,就是勤政务国。

乾隆皇帝执政早期,也是异常的勤政,还一举剿灭了准噶尔,把新疆又纳入了版图。但是人最怕的就是满足。

就开始变得有些倦政,一昧的沉迷山水,享受自己前半生所创造的基业。此为康雍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其类似的地方就在于曾经都沉迷工作,而无法自拔。

所以,盛世并不是自然存在的,它取决于帝王的勤劳。如果一旦懒政,厌政,先辈开创的基业就将毁于一旦。君王勤政是因,而盛世出现为果。

那么,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何还要那么努力;况且像雍正和乾隆完全可以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即可。

(二)、垂子孙之贻谋,光祖宗之大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将全天下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当他们去世后,这份家产,就成了遗产。而接受这份遗产的子孙后代们,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他们想的是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发扬光大,这才好不愧对列祖列宗。

同时,也要好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财产,以保其完美无缺的留给子孙后代。这其实就和普通人拼命一辈子,就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份可观的遗产,是一个道理。

1. 风雨飘摇际,千钧于一身

顺治皇帝英年早逝,给康熙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他为了防止多尔衮的情况再度出现,特意设立了四个辅政大臣。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好好的制衡之策,最后却随着鳌拜的权力膨胀,而彻底的独揽大权。十几岁的康熙,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老奸巨猾的大臣。

在铲除鳌拜以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亲政之路。他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并不是一个盛世。他猛然发现,自己的四周充满了威胁。当初为了顺利入关而册封的三位异姓王,在西南边境屡次生出祸端,如果不将其铲除,又怎能高枕无忧。

更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事情宜早不宜迟,如若他们在西南盘踞久了,到时候再除就会异常困难。所以他必须着手削藩,而后又引出了三藩之乱。随后,康熙皇帝又发现,台湾的郑家集团,数度犯边,很不利于对福建沿海地区的控制。

因此,他又不得不想办法收复台湾。也先的后人噶尔丹,在西域兴风作浪,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政权,直接威胁到了漠南蒙古。他就像一把悬在北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康熙惴惴不安。

所以,康熙接手的国家并不是盛世,倘若他不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厦崩坍。

2. 救亡图存,振兴山河的责任感

天下对于康熙而言,就好比是一个大宅子。外有盗贼虎视眈眈,内有居心不轨之人,他如果不勤政务本,又有谁会真心的扶正大清。自己的家,自己都不在乎,怎么又能指望别人。所以,康熙勤政那是不得已的选择。

他可能也想当个富贵帝王,整日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祖宗打下的江山毁在自己手里。康熙一生征伐,倒是落得了"大清第一巴图鲁"的美名,他给儿子留下的天下,虽然不似早前那般危机四伏,但是财政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康熙去世的时候,国库里的银两所剩无几。打仗,其实就是在打钱。筹措物资要钱,召集兵丁要钱,抚恤亡魂要钱,大军的吃喝拉撒也要钱,总之干什么都需要钱。

四王爷雍正上台以后,即使他想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清廷的实力也已经不允许了。所以这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他要对祖先负责,要对天下的百姓负责。所以,必须想方设法的解决各种危机,充实大清的国库。

否则,一旦需要大规模用钱的时候,拿不出来,那就非常难堪。就像明朝崇祯皇帝执政时期,既没有银两调拨给辽东,也没有资金赈济陕西各地的灾民。后果就是内忧外患,皇帝在煤山之上自缢。

说到这里,其实朱由检的前车之鉴,也给清朝的前几任皇帝们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那颗歪脖子树,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清朝的皇帝,倘若他们胡作非为,这就是后果。

(三)、自身性格,决定执政风格

康雍乾这三位皇帝的勤政,可以算是"祖传"的。早在他们未入关以前,努尔哈赤还有皇太极都是勤奋的皇帝。若不是他们,这祖孙三人就没有机会坐在北京的大殿里指点江山。

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后金建立直到清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是比较务实的。因为,他们是异族统治,不得人心,危机四伏,所以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

1. 天下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治大国,如烹小鲜"。皇帝最擅长平衡之术,康熙晚年出现了九龙夺嫡事件。很大程度上都是他本人主动挑起的,他不想看着一方的势力太过强大,因此让几个儿子互相争夺皇位。一时之间,皇子们纷纷选边站队,有太子党,八爷党还有十四爷党等等。

最后,确实最不被看好的四爷,也就是雍正皇帝继承大统。他知道自己夺位不易,所以比旁人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份好不容易抢夺来的遗产。再加上自己父亲去世的时候,朝廷已经没有了多少银两,根本不足以应对重大危机。

因此,他在任时十几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想出各种各样振兴经济的政策。这既是为了不愧对自己的努力,也是为了让康熙看看,他没有选错人,同时也为了让弘历继位后担子能够情一些。所以,雍正勤政,还是有一份孺慕之情掺杂其中。

2. 耳濡目染,外加精英教育

清朝没有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用秘密立储的方式来指认储君。所以,大部分皇子都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而弘历在雍正元年,就被秘密的立为太子,但他对此全然不知。所以,早年间读书学习亦是非常努力。

当然,他也知道父亲的皇位是如何得来,也想着为父亲守护好这份遗产。雍正那是个出了名的工作狂,受到他熏陶的乾隆皇帝,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同时,在弘历从皇孙变成皇子以后,他的授业先生也是换了一波又一波。

不过每一位都是德隆望尊的名师大儒。有了雍正皇帝作为榜样,再加上先生们的敦敦教诲,再愚笨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不济,也可以按照前朝的政策按部就班的发展。所以,乾隆在位前期,还是做出过很多优异成绩的。

结语:

盛世本不在那里,只是康雍乾这三位皇帝都踮起脚尖才够到的。康熙和雍正他们勤政,是因为周边的环境不允许他们胡作非为,只能拼尽全力的解决一个又一个危机。而乾隆皇帝,则是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再加上师父的教导,自然不会差到哪里。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