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王府,两立两废的太子,探秘清朝百年皇权之争

发布时间:2023-03-24 15:58:26 发布人:hao168

好奇北京地铁8号线上的“平西府”站名字的前世吗?近日,历史学者申红宝出版的新作《康乾盛世下的郑家庄——从康熙帝两废太子看清朝百年皇权之争》出版,作者用通俗易懂、生动诙谐的语言,巧妙引用史料,从“昌平郑

好奇北京地铁8号线上的“平西府”站名字的前世吗?

近日,历史学者申红宝出版的新作《康乾盛世下的郑家庄——从康熙帝两废太子看清朝百年皇权之争》出版,作者用通俗易懂、生动诙谐的语言,巧妙引用史料,从“昌平郑家庄——清朝废太子的最后归宿”“满清王朝三代接班人的斗争”“清王朝唯一皇太子的悲剧人生”“两代和硕理亲王——废太子允礽与弘皙”四个方面讲述皇太极到乾隆帝中间历经五位皇帝、百年纷争,有过近四十年皇太子履历和两次立废经历的允礽成为皇位争夺大戏的最佳主角,而风雨中的郑家庄也成为失败者远离权力中心的象征。通过清王朝两废太子允礽的传奇事件深度解析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并阐释总结了清朝百年皇权之争的始末缘由。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对研究清代皇权继承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有重要价值。

《康乾盛世下的郑家庄——从康熙帝两废太子看清朝百年皇权之争》申红宝 著 北京出版社

郑家庄地理位置 ▋一旗一票选皇帝

作者在全书开篇所引用的清末文人吴士鉴所写二十四首《清宫词》之一:“思子无台异汉皇,皇孙终老郑家庄。从今正大光明殿,御管亲书禁匾藏。”故事要从努尔哈赤讲起。

努尔哈赤在“十三遗甲起兵”时,连一个排的兵力也凑不齐,在上阵亲兄弟、父子兵的情况下,慢慢兼并了越来越多的女真部落,最后成为了“英明汗”。

在这样军事体制和民族特征的加持下,慢慢形成了八旗制度,同时也造成了八旗各个旗主有自己的军队、土地和财富,一边打仗一边扩张,努尔哈赤之所以能统筹协调各方,是因为其本人超高的能力和威望,这种统治是“大家长”式的统治,是凭借个人威望的统治。

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因为共同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努尔哈赤不禁想到自己创立的事业在身后又将如何的问题。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但是败家容易,尤其是明朝的教训已经近在眼前,他一直在思索一个妥当的继承人制度。最终努尔哈赤选择的是用作者的话说有些类似“民主联邦制”的一旗一票制度。

皇帝是一旗一票选举出来的,这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但努尔哈赤自有他的考虑。作者分析,努尔哈赤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抢班夺权的不愉快回忆,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最早是三弟舒尔哈齐,再是长子褚英,二儿子代善,闹来闹去,不管立谁为皇储,别人都会合起伙来把继承人拉下马。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努尔哈赤于是制定了打破常规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八旗的旗主都有资格当选为皇帝。当时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不仅会打仗,还有文化,最难得的是,皇太极不是简单的武夫,政治手段极高,人缘很好,团结了大多数旗主,得票最高,当上了皇帝。

作者敏锐地发现,这种制度当时的确是最为实用的制度,避免了刚刚崛起并统一的满族因为内乱而自挖墙脚,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种制度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满清逐渐统一中国的路上显得摇摇欲坠,也不可持续。原因显而易见,“民主”投票选皇帝的制度最大的反对者就是皇帝本人。

▋从皇太极到康熙

以皇太极为例,皇太极权力欲很强(当然绝大多数皇帝权力欲都很强),一朝坐上宝座,便再也无法接受与八旗旗主们并肩而坐、一起接受臣下们朝拜了。于是皇太极上任后使出了一系列动作,整垮了“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独自一人南面而坐,从此没有一人之下,只有万人之上。

皇帝最看重的权力之一便是指定接班人。如果一个皇帝都不能确定谁当下一任皇帝,那么一生兢兢业业,为谁辛苦为谁甜?于是尽管有多尔衮、多铎等弟弟虎视眈眈,皇太极的代言人孝庄皇太后还是利用几位旗主的矛盾,又拉又打,多方运作,让自己的儿子,八岁的福临登上皇位,这就是顺治帝。这位孝庄太后政治上极为干练,她不但扶持了一位皇帝,还培养了下一代皇帝,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康熙。

从作者的写作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不管是顺治帝还是康熙帝,他们在当上皇帝的时候都是孩子,可以说并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也没有政治势力。这两代皇帝都不是所谓的完美意义上的“立嫡立长”,他们的母亲都不是正宫皇后,自己也不是年纪最大的皇子,之所以当上皇帝,可以说已经不是因为“人缘好”“得票多”这样的理由了。这时的接班人制度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一方面胜出的人选是各方政治实力争斗平衡后的结果,符合最多数人的利益,属于一定程度的集体参政议政结晶;另一方面候选人的资格却从八旗旗主变成了皇帝的儿子,其他功臣就算功高盖主势力遮天也得乖乖当辅政大臣,“主仆”界限越来越不可逾越。

康熙这位从小就从政治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吹打过来的帝王,对继承人制度又有了更深刻的想法。他在二皇子胤礽(允礽)只有两岁的时候便确立他为明确的皇太子,未来大清帝国的掌舵人。立太子这件事在清朝还是第一次发生。

胤礽是康熙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虽然不是长子,但是嫡子,且是唯一的嫡子。康熙就算在后来两次废掉太子后,没有选择年纪最大的“大千岁”胤禔,也没有选择最有人望的“八贤王”胤禩,可见年纪大不够,有能力也不够。康熙帝二度废太子后,到死都没再立太子,至今关于胤禛(雍正)的继位是否正统仍有争论。康熙对于能力出众的皇八子曾有过质疑其母出身辛者库的言论,可见他内心对于皇子的出身高低有着明显的歧视。至此,“立嫡立长”制度再度出现。

▋巅峰坠落的太子

胤礽(允礽)

康熙的美好愿望仍旧是一场空。美好的父子情让他忽视了皇储与皇帝的根本矛盾——分权。对于皇帝,尤其是康熙帝这样极为自信且有主见的帝王,是绝对不允许第二个人能够颠覆他的权力的。尽管他选中的太子胤礽本人存在诸多“扶不起的阿斗”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康熙接受不了天有二主,权力随着他年纪增长被太子鲸吞蚕食。不过作者也指出,在历朝历代的诸多倒霉废太子中,胤礽的结局算是很好的,他衣食无忧地活到了自然死亡,不管是废掉他的康熙还是后来上台的雍正,都没有在生活上太过为难他,反而还给了他许多照顾,由此有了郑家庄王府及后来的种种。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如何选定继承人。从漫长的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经验摸索来看,“立嫡立长”确实是一种有效的选定继承人的制度。这种制度或许不一定能够选出最优秀的人来接管一国最大的权力,也不一定利于最有能力的人来治国理政,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维护政权的稳定。中国古代自古思想便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民百姓尚且认为自己有做皇帝的资格,那么王公贵族,尤其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们,为什么不会产生争一争皇位的想法呢?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纯粹拼文武才华,都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如参与康熙朝“九子夺嫡”的皇子们,谁又能说清楚哪一位是能力最强的呢?而“立嫡立长”之所以到明朝为止都被固定为受大多数人认可的接班人制度,就因为没得选、没得争,从而不会兵戎相见,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团结,也就是康熙所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停止内耗的方法,大家的精力如果都放在争夺皇位上,那么势必你搞我、我搞你,没有人真正去治理国家,一场内乱下来国家元气大伤,几世而亡,这不是深谋远虑的帝王们所希望的。

作者申红宝便正是抓住了这条线索,可谓稳准狠。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从顺治到康熙,从雍正到乾隆,几代清帝王所使用的皇位继承人问题由此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那便是四个字“权力之争”。抓住了皇权逐渐集中、中央集权逐渐扩大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便一拎而起,清晰明了,有了答案。从“具有地方特色的后金”到全国统一政权的大清,从八旗旗主“民主投票”选皇帝到康熙两立两废太子,从并肩而坐参政议政到皇帝一人乾纲独断,从兄终弟及竞争上位到只能传位给自家儿孙,这背后走过的历史过程也是清代帝王政治摸索的过程。抓住了这条线索,所有的史料便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就像拼图解谜一样纷纷指向了同一个归处。

正如夏连保先生所说,此书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史料准确,作者本身研究清史多年,又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文中的叙述都是于史有征,而并非戏说或者“胡说”;二是生花妙笔,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和把握驾轻就熟,能对纷繁复杂的史料进行剪辑重组,并且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表述出来;三是选点准确,从皇太极到乾隆帝历经五位皇帝、百年纷争,有过近四十年皇太子履历和两次立废经历的允礽,是皇位争夺大戏的最佳主角,而风雨中的郑家庄成了失败者远离权力中心的象征。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陈梦溪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