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逃往承德时,曾国藩为何不去勤王救驾?

发布时间:2023-03-24 16:58:34 发布人:hao16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军队节节败退,在英法联军逼近京城的时候,咸丰皇帝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时,特意给曾国藩下了一道命令,让他派兵北上去京城增援,可是,一向以忠臣自居的曾国藩,为何不去勤王救驾?曾国藩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军队节节败退,在英法联军逼近京城的时候,咸丰皇帝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时,特意给曾国藩下了一道命令,让他派兵北上去京城增援,可是,一向以忠臣自居的曾国藩,为何不去勤王救驾?

曾国藩按兵不动的行为,让他背负了骂名。

如果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就会发现曾国藩的很多无奈,他其实是做好北上准备的,可最终在恭亲王奕䜣主持的和谈中,以清朝的退步解决问题,朝廷自然就不要曾国藩进京了。

从朝廷给予曾国藩的命令来看,本身就是一场争夺资源的阴谋。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二十五日四更时分,在湘军大营早已睡下的曾国藩,突然接到咸丰皇帝的谕旨,让他派兵前往京城勤王救驾。

这道谕旨,由军机处用六百里加急送来,可见情况很危急。

不过,这道圣旨,让曾国藩的心里很不踏实。

一是下达命令的,并不是咸丰皇帝的直接决定,而是副都统胜保的建议。

二是没有命令曾国藩亲自带兵前往,只是要曾国藩的手下大将鲍超带领三千人马入京。

这是一个坑,勤王救驾这样的大事,至少应该由湘军统帅曾国藩或者湘军二把手胡林翼带兵前往,这才符合惯例,即使曾国藩和胡林翼不能前往,派谁去,也是曾国藩的决定,谕旨上怎能指名道姓要鲍超前往呢?

事实上,是胜保看中能打仗的鲍超了。曾国藩非常清楚,如果把鲍超交到胜保手中,他就不可能归还了。

胜保打仗没有谋略,无论是和捻军作战,还是和太平军作战,几乎都没有取得过胜利,把鲍超交给他,就等于断送鲍超的前途了。

鲍超带领的部队,是湘军的精锐,曾国藩自然不会把他拱手送人。

另外,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曾国藩北上救援已经不现实了。

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英法联军已经逼近京城,曾国藩不可能快速赶往京城,他即使派兵前往,已经无济于事了。

第二个原因:此时的湘军,正在与太平军争夺安庆。太平军著名将领陈玉成组织大军对湘军进行反包围,如果湘军撤退,太平军必定追击,湘军在无部队接应的情况下,也很难脱身。况且,湘军已经围困安庆多日,如果撤兵,就前功尽弃了。

对于朝廷的命令,曾国藩自然不能直接拒绝,否则,他就有失人臣大节,甚至被朝廷追究责任。

曾国藩在左右为难的时候,他的学生李鸿章提了一个建议,被曾国藩采纳。

李鸿章的建议是采取“拖”的方式,只要拖上十多天,京城就很有可能被洋人攻破,朝廷除了议和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这是一个缓冲的策略,如果朝廷和洋人议和失败,战争就不会停息,曾国藩到时再带兵前往,也不会太晚。

为了静观其变,曾国藩拖了十多天时间后才回复圣旨,他找了种种理由,认为由鲍超带兵前往京城,并不合适,鲍超官职太低,加上对前往京城的路线不熟悉,可能会耽误大事。

曾国藩在奏折中,非常真诚地提出建议,希望朝廷在他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人前往,这样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曾国藩的奏折到了京城后,再辗转送到承德避暑山庄给咸丰皇帝,至少要耽误十多天。

结果如李鸿章预料的一样,果然以议和收场,朝廷最终命令曾国藩不必派兵北上了。

从整个过程来看,曾国藩并非不愿意北上勤王救驾,是因为他即使去了,也无法改变局面。因此,曾国藩才认为:

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

在大是大非面前,曾国藩的决定虽然遭到一些人的唾骂,不过,从他的角度来看,是保存了湘军。这就是曾国藩的权谋。

更多内容,请关注《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