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赐死,行刑前喝了3杯酒吃2片肉,乾隆:可以放人了

发布时间:2023-03-25 08:13:05 发布人:hao168

他前一秒还在牢里吃着乾隆皇帝赐的酒席,作为断头饭,吃饱了好上路,才刚喝了3杯酒,吃了2片肥肉,戏剧戏的一幕就来了。皇帝下之旨说,“汝尚欲活到百年乎”,然后就让他回家了。据说,狱卒看他吃饭时,毫无临死时

他前一秒还在牢里吃着乾隆皇帝赐的酒席,作为断头饭,吃饱了好上路,才刚喝了3杯酒,吃了2片肥肉,戏剧戏的一幕就来了。皇帝下之旨说,“汝尚欲活到百年乎”,然后就让他回家了。

据说,狱卒看他吃饭时,毫无临死时的畏惧,反而自言自语,自责没为皇上效好力,有负圣恩。狱卒便将此事报告给了乾隆。乾隆召见其后,他一顿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后就轻松回了家。听起来很是玄幻,俗话说君无戏言,这怎么到了这个70岁的大臣身上转变就这么大呢?

他是有什么特权吗?仅仅就因为拍马屁就让他回家,这显然很不符合现实。这一切都还得从文字狱说起。说之前,我们先说说这个人。他叫尹嘉铨,家境殷实,父亲尹会一官至吏部侍郎,更是清朝有名的道学家。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尹嘉铨一开始就享受到了很高端的教育资源,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自己主动肩负起了传承正统的重任。他勤奋,也很有天分,在学术上为朱熹的《小学》加疏,汇编成《小学大全》,官做到了大理寺正卿。但坏就坏在,他人没做好。

仗着自己有点成就,性格很是狂悖,曾经自称自己是孟子后身,得了孔子真传。德不配位,必定会遭受灭顶之灾,轻则自己受累,重则连累整个家族。乾隆四十六年,当时已经退位在家的尹嘉铨听说了乾隆皇帝要巡幸五台山,并且要在保定整息的消息。

他起了面见圣上的心思。他见皇帝,不是简单看一眼龙颜,他是另有所图。臣有意而君无思,皇帝并未召见他。为此,他让他的儿子拿着自己写的奏章给乾隆送了过去,他想为他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尹会一以孝道闻世。

当年他在河南治理洪灾获得了民众的一致认可,但他没有全权收下,而是把功劳都归于母亲的教诲。身居高位却还这么谦虚,又孝顺,尹会一的言行广受赞誉。尹家全一直以父亲为榜样,自立为孝子。这一次,如果他请来了谥号,可谓两全其美。

一来能给自己加上“孝子”的光环,二来也能在乡亲父老中露一脸,觉得皇帝召见我了,我还是圣眷不老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皇帝不但没有成全他,反而斥责他不安分守己,但他不死心,又上奏了第二次,这次不光是为他的父亲,还有范文程、张伯行几个人一起求谥号。

除此之外,还要请求共祭祀于孔庙,孔庙是祭奠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能够配享孔庙是读书人的一项顶尖殊荣。再说这个谥号。要知道在古代有谥号的大都是皇帝的重臣,而尹会一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大臣。

一次打回还不死心,不识好歹还来第二次,乾隆大怒,将七十岁高龄的的尹嘉铨打入大牢。不止于此,乾隆还动用了惨无人道的文字狱,对尹嘉铨的的作品掰开揉碎的进行了甄别和分析,他想从根本上摧毁此人,永绝后患。

尹嘉铨著作颇多,把柄自然也少不了。再说皇帝真心要查你,怎么可能让东西查不出来。不查则已,一查。在尹嘉铨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不符合的言辞被上了刑。比如,他母亲死后,他在祭文出现了“薨”字,属于僭越,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

殊不知,乾隆帝本人也有“古稀老人”印章,也引申为不敬。另外,尹嘉铨在《论批评家》中对亲信的解读与雍正皇帝的说法不一致。凡此种种,一共有数百处。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尹嘉铨对所有的“罪行”都供认不讳。

尹嘉铨被打入了死牢,本来是难逃一死,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尹嘉铨死前临危不惧,淡然处之,安心吃肉喝酒上路,还一边反思自己没未皇帝效好力,有负皇帝圣恩,该有的礼数一样也没少。

传旨之人将他的反应禀报了乾隆帝,乾隆微微一笑,就下令召见尹嘉铨。

再之后尹嘉铨就是各种表,表悔恨,皇帝先是数落了他一顿,接着下旨放了人。人心隔肚皮,更何况是伴君如伴虎的皇帝。有人认为,乾隆皇帝本无意杀此人,只是想通过这么一招,逼着尹嘉铨给自己服软。尹嘉铨在狱中该吃吃该喝喝。

想来乾隆皇帝也是解破了尹嘉铨的意思,就顺水推舟放了他,默契一般都无需言语,心知肚明即可。但是人可以饶恕,那些被发现有问题的著作却是不能再保留的,通通销毁殆尽。尹嘉铨的著作品颇多,但流传后世的诗词却并没有多少,一腔热血都付诸了流水。

做事容易做人难,哪怕一个人再身居高位,都要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把自己放低,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危。尤其是在封建制度下,皇家统治者疑心慎重,他们要的是尽职尽责,为首是瞻衷心为皇家效力的臣子,他们要的是绝对的臣服。

放肆张扬于他们而言,是对权威的蔑视,是对皇权的挑衅,这于统治者而言,是万万不被允许存在的。一旦你出现不安分的端倪,随即就会引来杀生之祸,害自己入狱不说,拖累整个家族,可就成了家族的千古罪人了。到时候悔之晚矣,也无济于事了。

位置越高,越要懂得隐藏自己,位置越高,越要把自己的心拉到谷底,时刻和权势荣华保持一定的距离,足够清醒的理智才能在虎视眈眈的森林法则中寻得一丝安稳之地,这条定律放到什么时候都适用。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文化也感兴趣,不妨关注。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