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在美国小学为什么成了反面教材?让梨是作秀还是美德

发布时间:2023-03-25 09:47:51 发布人:hao168

“你要跟孔融学习,要懂得谦让!”想必这句话很多中国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孔融让梨”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甚至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中国父母都曾经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育过自己的子

“你要跟孔融学习,要懂得谦让!”想必这句话很多中国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孔融让梨”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甚至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中国父母都曾经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育过自己的子女要学会“谦让”。

但是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孔融让梨”这个被无数中国家庭传唱的故事,流传到了国外却成为了他们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为何到了外国人的口中就成为了作秀呢?

“孔融让梨”沦为反面教材?

一个被中国誉为“谦让”经典的故事,为何到了美国就成为了反面教材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是怎样解读孔融让梨一事的!

事实上,“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美国的教材总共有两种解读方式,但是不管以怎样的角度去解读,美国人对于孔融让梨一事都是十分不认同的。

首先,美国人认为,孔融四岁让梨,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孩子。孔融通过把大梨让给哥哥姐姐一事,成功地获取了父母以及客人的赞赏和关注。小小年纪就知道采用一些手段去获得父母的关注,说明孔融让梨的目的并不是那样单纯。

美国人认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一个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做法,这种做法不管怎样去看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其次,关于孔融让梨一事,美国教材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美国人认为孔融之所以选择小梨,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敢去选择大梨。由此可见孔融平时在家里的家庭地位并不算高,父母对于他也不是特别的关注,哥哥姐姐甚至可能经常地欺负他。

如果孔融没有选择将大梨让出去,而是选择“占为己有”,那么等到事后,哥哥姐姐很有可能会欺负他。

甚至往更严重的方面去想,孔融如果不让梨,以后他将很难在这个家庭生存下去。所以在美国人看来,孔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人脸色委曲求全,那么他长大之后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一个胆小懦弱,喜欢去迎合别人的人。对于这种胆小懦弱的性格,美国的家庭是不允许并且不会接纳这种孩子的存在的。

总而言之,上面的两种分析恰恰代表了美国人对于孔融让梨一事的两种看法,将手中的大梨让给其他人的孔融,不是弱小就是心机。

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恰恰相反的是,美国的大部分家庭会鼓励孩子去勇敢地选择大梨而不是小梨。他们觉得培养孩子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利于养成他以后勇敢的性格。所以对于大多数的美国人来说,孔融让梨一事显然与他们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不得不说,美国人对于孔融让梨一事的分析可谓是强词夺理,对于这种违背美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故事,美国人将它作为反面教材当然也不足为奇。

但是对于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孔融让梨一事真的像美国人口中描述的那样“不堪”吗?美国人将孔融让梨一事作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中国也需要效仿美国的做法,不再向自己的孩子传输“错误”的教育理念呢?

事实上,美国将孔融让梨一事当做反面教材的事情一出来,立马引起了中国的网民对于孔融让梨一事的热议。关于孔融让梨一事是对是错?网友们也是展开了一番精彩且激烈的讨论。

大致讨论的阵营分为两派,“认同美国教育理念”以及“坚持中国传统”的人分别都发表了自己对于孔融让梨一事的看法。

有人认为孔融让梨完全是作秀是心机的表现,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孔融让梨的时候只有四岁,四岁的孩子哪里有什么心机,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那么,孔融让梨到底是作秀还是美德呢?孔融让梨一事真的完全是反面教材,并不值得中国人拿来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

“让梨”是作秀还是心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不赞成孔融让梨的那一部分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多少都会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熏陶,更多的见识以及不同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对于孔融让梨一事有了自己的看法。

这部分人大多觉得,作为一个四岁的孩子孔融的内心应该是十分单纯的,按照一个四岁孩子的正常思路来分析,孩子肯定是会去选择大梨的。可是孔融偏偏去选择了小梨,正说明了孔融是一个十分有心机的人。

关于这个观点,网友们甚至还搬出了孔融后半生的结局作为证明。实际上,孔融长大之后的变化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最后,孔融被曹操以“不忠不孝”、“诽谤朝廷”的理由杀害,死后竟然连愿意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

孔融最后的结局与他之前因为让梨被赞扬的故事,听起来的确有很大的反差。历史上对于孔融这个人的评价的确也并不是太好,尤其是从他所做的一些事情上也能够看出,真实的“孔融”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

正是有了孔融下半生的结局作为铺垫,那些本来就不认可孔融让梨一事的人,就更加有理可依了,他们认为孔融悲惨的结局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非常有心机喜欢作秀的人。

其次,那些赞同孔融让梨一事的人,他们认为孔融让梨能够作为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被流传下来,一定是有据可依的。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四岁的小孔融可能连善恶都分不清,哪里知道利用让梨的行为去“作秀”呢?

小小年纪的孔融就知道将大梨让给自己的亲人,恰恰反应了儿童内心最天真善良的一面。至于那些说孔融让梨是作秀的人,完全是过分解读了。

中国人之所以将孔融让梨的事情作为教育孩子的典范流传下来,更多的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尊老爱幼、恭谦礼让的思想。毕竟儒家思想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至于孔融最后的结局,很多人认为人后天的本性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并不能证明他天生就是一个“坏人”。况且孔融的生活背景十分的特殊,战乱年代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人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并不像现在这样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和教育理念。

简单来说,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古人。毕竟生存在那个年代,哪里又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之分”?

其实,上面的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这两种观点都应相应的依据去证实。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评判他们的对错,不管选择站在哪一方去评判孔融让梨一事都是非常片面的、不理智的。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年轻人,片面地看待问题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不管是对于什么事物都需要经过严谨的分析之后再作出结论。

那么,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孔融让梨一事呢?又或者说,以后在对于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到底要不要把孔融让梨作为例子说给自己的孩子听?

再往更深层次的地方想一想,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彻底否定传统的教育理念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性

通过中美两国对于孔融一事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去留问题”得深思。

对于美国的教育理念,不能完全地否定但是也不能完全认同。就拿孔融让梨这件事情来说,实际上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国人对于这件事情不同的看法。

首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在倡导谦让,不提倡个人主义而注重整个团队的利益。所以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个人与家庭或者个人与团队,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顾及整体。往更深次的层面去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去比较,这样说起来可能会更好理解一点。

所以对于倡导以大局为重的中国人来说,懂得谦让本就是十分珍贵的一种品质。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历史的证明以及国人不断地实践当中,证明了“谦让”确实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对于这样的美德,我们当然不能将它摒弃掉。

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已经传承了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而暴露出一些缺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对于那些不认可孔融让梨一事的人们来说,他们反对的更多是孔融让梨的做法,而不是反对“谦让”这一做法。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的一些教育特点,完全可以换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将中华传统文化“改良升级”,摒弃其中的缺点,放大其中的优点才是将传统文化发展下去的正确方式。

另外关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以前的家长更多的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比如给自己的孩子讲述一些经典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去效仿。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做,听起来确实有些荒谬。

所以关于教育方面,不能完全地照本宣科,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随着现在家长的教育素质的提高,很多人认为家长更多的是应该去以身作则,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再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其次,对于倡导个人主义与自由平等的美国来说。“自由至上”可以说是每个美国人心中所追求的梦想,在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他们会觉得孔融让梨一事是对于“自由平等”的一种束缚,所以美国人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孔融让梨的故事。

但是,不接受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味地否定。通过美国教材对于孔融让梨一事的分析,侧面也反映了美国人看待事物比较极端。过度宣扬个人主义以及倡导自由,对于一个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真的是“利大于弊”吗?

总的来说,社会制度以及人们接受的文化以及思想的熏陶不同,才是导致中美两国人民对于孔融让梨一事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思想文化以及传统美德是不应该被丢弃的。毕竟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谦让”并没有什么错,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它发扬光大。

尤其是对于现在很多接受西方教育影响的年轻人来说,一味地“崇洋媚外”是绝对不可取的,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们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下去的希望。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进行改良,找到更好的办法将其发扬光大,而不是一味地站在西方的角度去抨击、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一事不被美国人所接受一事,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想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其改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争取让中国文化成功的走向全世界。

如今这个艰巨的任务已经落在了新时代年轻人的肩膀上,接下来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实践不断地去验证、改良,争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纳它!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