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历经三朝,晚年却凄惨落魄

发布时间:2023-03-25 10:52:17 发布人:hao168

太庙的是皇室祭祀场所,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室贵族才可以享有太庙祭祀的殊荣。配享太庙在古代可不是一般的荣誉,这个荣誉一般的皇室贵族都没有,只有皇帝的近亲或者是对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臣才有可能享有这种荣誉。

太庙的是皇室祭祀场所,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室贵族才可以享有太庙祭祀的殊荣。配享太庙在古代可不是一般的荣誉,这个荣誉一般的皇室贵族都没有,只有皇帝的近亲或者是对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臣才有可能享有这种荣誉。

在清朝有配享太庙这一荣誉的大臣不足15人,这个名额可谓是少之又少了。其中,能够配享太庙的汉族官员只有张廷玉一位,他历经三朝,为国尽忠职守,可晚年却被革职抄家了。

张廷玉出身名门,父亲是曾做过乾隆老师以及康熙朝宰辅的的张英。张英在做官期间清正廉洁,为官正直,绝对称得上是两袖清风的好官。或许是由于父亲的熏陶,张廷玉从小就想做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做事官员,所以他从小就奋发向上,勤勉努力,在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庶吉士的官位,以此开始了他为期半个多世纪的官场生涯。

张廷玉所效力的第一任皇帝康熙,在他进入官场时已经步入晚年了。面对朝堂中“九子夺嫡”的混乱局面,他无能为力,只能在一旁围观。当时的各皇子相互拉帮结派,希望能够壮大自己的后方队伍,来获得这场混战的胜利。

张廷玉在此时担任礼部左侍郎正是如日中天,自然成为了各个皇子拉拢的重要目标,但张廷玉深知康熙皇帝最讨厌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为了明哲保身,他并没有支持任何一方皇子势力。他的这种做法可谓是十分明智,既让他逃过了康熙皇帝的问责,又得到了之后雍正皇帝的重用

雍正在位时期,八王爷提出了“八王议政”。此时的八王爷早已拉拢了皇三子弘时以及关外的四位八旗旗主王爷。相比于八王爷来说,只有王文昭以及张廷玉支持的雍正皇帝可谓是势单力薄。

在双方对峙时王文昭被气晕过去了,面对无比嚣张的八王一党,张廷玉坚持支持雍正皇帝。说出了一大堆反驳“八王议政”的言论。最后,这场闹剧以十三王爷入朝为官结束。八王一党彻底失势,迎来了雍正皇帝的大清洗。

因为这件事他成为了雍正一朝最受重视的臣子,他协助雍正皇帝完善了军机处,自己也在其中担任办事大臣,随后军机处发展成为了整个大清王朝军政大事决策机构。众所周知,在清朝时军机处并没有实际决策权,只负责处理文书,撰写奏折等事务。虽然没有实际权利,张居正在处理这些事务时依然十分认真,每次只要雍正开口讲述他就可以即刻撰写出文书。据记载,在大清与准格尔战事吃紧时,张廷玉每天需要指示、批阅数百封文件,但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过差错。

并且,张廷玉深通为官之道,即使担任着军机处要职他也没有忘记身为臣子的谦逊作风,他每日小心谨慎,很少让家人得知朝堂政事,除此以外,也很少结交外官。在雍正弥留之际特意将他提拔为“顾命大臣”,并给他留下了配享太庙的荣誉。

风云突变,惨淡收场

在雍正死后,乾隆成功上位,原本奉行谨言慎行的张廷玉,最终还是难以逃脱功名利禄的吸引,这最终导致了他惨淡的结局。

乾隆上位后,准许了很多雍正一朝时期的臣子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张廷玉就是其中的一位。但张廷玉认为乾隆皇帝的这种做法,是卸磨杀驴,所以上了一封奏折,希望乾隆皇帝能够保证遵守雍正遗诏,让他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在看到这封奏之后十分愤怒,他认为张廷玉的这种行为是倚老卖老。

但毕竟张廷玉乃是三朝元老,他还是忍住了自己的愤怒,颁布圣旨,承诺自己会给他配享太庙的荣誉,让他不要担心。得到承诺的张廷玉,让自己的儿子去谢恩,结果这一做法在乾隆看来是以下犯上,于是便削去了张廷玉的爵位,或许是为了避免汉族官员寒心并没有剥夺他配享太庙的荣誉。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去世,张廷玉在此时申请告老还乡,这种冷漠无情的做法彻底惹怒了沉浸在丧子之痛的乾隆皇帝,一怒之下乾隆皇帝废除了张庭玉配享太庙资格,准许了他告老还乡。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去世,或许此时的乾隆已经消气想起了张廷玉侍奉三朝的功劳,于是在张廷玉死后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不知此时的张廷玉是否泉下有知,是否感到心安?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