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一致反对如何把实事干成?李鸿章办成的两件事,包涵太多智慧

发布时间:2023-03-25 12:41:44 发布人:hao168

现实永远是一个点,历史永远是一条线。因此,现实总是势利的,历史总是残酷的。在现实中,世人总习惯向成功献媚,用光鲜覆盖不堪;而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不光彩的历史,恰恰相反,世人又总习惯用反面的东西来抹杀正

现实永远是一个点,历史永远是一条线。

因此,现实总是势利的,历史总是残酷的。

在现实中,世人总习惯向成功献媚,用光鲜覆盖不堪;而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不光彩的历史,恰恰相反,世人又总习惯用反面的东西来抹杀正面的东西。

就拿咱们今天要聊的李鸿章来说吧,在他还没代表清廷签署那些卖国条约的时候,他是成功的,世人看到的也多是他光鲜耀眼、励精图治的一面。可一旦把他放入历史中,只要少许偏激,他之前的光鲜耀眼、励精图治顷刻间就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者形象。

这么说,其实很容易让我们认识到一点,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人物,他的正面往往是涂脂抹粉的,恰恰是侧面,往往代表着一种被掩盖或者被抹杀的真实,一种让我们清醒或者有所悟的真实。

所以,我们要学习从侧面审视现实,凝视历史。

说起李鸿章的侧面,在整个晚清,在与时俱进、革新图强这一点上,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这些名臣在内,大概没有人比他更清醒,更富有实干的胆魄和精神。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李鸿章的革新图强、奋力实干,其艰辛曲折的过程或许对我们做事能有所启发。

纵观李鸿章的革新图强、奋力实干,有两件事具有标志性意义,一件是架设电报,另一件则是修筑铁路。

愚昧的的阻力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

在当时,普通老百姓将这两样东西视为邪恶的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这两样东西必定会震动山川神灵,破坏庐墓风水。而读圣贤书的知识精英,则将这两样东西定义成洋人淫技,把这样的东西引入天朝就是以夷乱夏,谁这么干,谁就是罪大恶极的汉奸、二鬼子。

左宗棠有魄力、有见地吧。可当洋人到他的辖区架设电报线,群情惊骇,斥其为“坏我祖宗风水”时,他也不敢顶风而上,而是自己掏腰包,将洋人的器具电线统统买下,然后收入府库。

这么干后,老百姓马上欢呼,左大帅英明。

沈葆桢也算是励精图治的人杰吧。宁愿不做封疆大吏,也要去开办福州船政局。但涉及这两样东西,尤其是铁路,他是提都不敢提。原因很简单,无非是畏惧民情惊骇,清流攻击。

再说恭亲王奕訢,这算当时的当政者吧。可在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向他极陈铁路利害,请修清江至京师的干线时,恭亲王的回复却是这样的,天下无人敢出来主持这事,就是两宫太后也不能定此等大计。

最高当权者都不能拍板定夺,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来这就是天朝的悲哀了。在天朝,最高当权者最看重的不是所请之事是否于国有利,而是是否有损政治平衡。凡有损政治平衡的事,再于国有利也是白搭。

就说当时的慈禧吧,她为什么不能定此大计,不是她没有权力,而是她不愿打破新政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政治平衡。

唯有这两派势力不相上下,互相争斗牵制,她的权位才牢固。

所以这两样东西在她那里只能是两根肉骨头,她只会把它们扔到朝堂下,让两派争抢撕咬,绝不可能轻易表态支持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新政派。

有这样从下到上的阻力,客观地讲,李鸿章当时想干成这两件在他看来至关重要的事,几乎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煞费苦心才让人感慨,让人佩服。

为了干成这两件事,李鸿章在谋划之时,没有盲动,也没有莽动,而是先易后难,曲线而为。

在当时,比较而言,架设电报肯定比铁路要容易一些,所以李鸿章先下手的是电报,而且这一手下的还相当高明。

明明是奔着架设电报去的,但李鸿章却有意在这个时候提出了想修铁路的计划。得知李鸿章要拾洋人遗唾,朝中保守派果然不干了,立马把注意力、火力点全对准了修铁路一事。

可就在保守派猛烈攻击铁路不可修的时候,李鸿章却悄无声息地来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直隶辖区,李鸿章先斩后奏,以增加海防为目的,快速地从大沽口经北塘达天津,架出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待各方反应过来,这条长度近百里的电报线已经能够用事实说话了。

抓住这个前提,李鸿章上书朝廷,压根不和清流守旧派做虚无缥缈的争论,而是先摆事实,接着再引申出谁人也否定的道理。

用兵之道,贵在神速。列强各国均设立电报,瞬息之间,互相问答。而我们还日行六百里加急呢。但自大沽口到天津的这条电报线架成后,号令各营,顷刻响应。如遇秘密要事,另立暗号,即经理电话线者亦不能知,断无泄漏之虑。

更关键的,架设这样一条电报线,所耗银两并不多。即便由天津达上海,只要与外国通中国之电线相接,需费不过十余万两,而且一年半就能告成。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有利社稷江山的“坚船利炮”!

事前没来得及反对,事后又被强有力的事实堵了嘴,这一回,清流保守派彻底哑火了。于是乎,津浦电报线顺利开工,而且速度惊人,五个月就建成了。

接着就是济宁至烟台的、烟台至威海的、天津至北京的多条电报线——

干实事有时候就是这样,巧妙且有魄力地干出事实,那就是最有力的雄辩。

但修筑铁路就难了。

如果说架设电报,我们看到的是李鸿章干实事的巧劲与魄力的话,那修筑铁路让咱们看到的则是李鸿章干实事的谋断和耐心。

在李鸿章修铁路前,洋人曾在天朝修过两条试验展示性质的小铁路,一条在北京永宁门外,只有半公里,另一条在上海,十几公里。

两条铁路的命运都一样,全让清廷买来,拆了。上海那一条更是拆毁后,用船运到台湾,沉进了太平洋里。

李鸿章为官,有一点晚清少有人能及,他是既大力做事,又极懂保全自己。在谋划修筑铁路一事上,这一点他体现的很鲜明。

为架设电报,声东击西,虚晃一枪的时候,他露头提修铁路,到了真干的时候,他反是隐到了幕后。

如此争议大事,让部下出来扔大石头试探,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看清动静,二来有利于保护整体势力,毕竟只要他李鸿章稳如泰山,部下惹出再大的非议,有他兜着也无大碍。

在铁路一事上,率先扔大石头的是李鸿章老部下,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光绪二年,丁日昌以新官上任为契机,上书朝廷,奏请在台湾试修铁路,以安内攘外。

此时新政派与保守派围绕洋务的争斗已没有先前那么激烈,但即便如此,慈禧为了政治平衡,依旧没有站队支持,她还是把肉骨头扔到了堂下。

给出的官样说法是,此事不反对,想修可以,费用自筹。

等于是名义支持,事实不支持。

结果,李鸿章想在台湾试建铁路的计划就这么凉了。

然而,通过扔这块大石头,李鸿章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他试探出了保守派以及慈禧的态度。

把两方的态度摸清楚后,李鸿章故技重施,又一次玩起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自己辖区,李鸿章对外宣称,为了运输开滦煤矿的煤炭,他计划修建一条快速马路。

等这条所谓的快速马路修出来,世人才意识到这哪里是什么快速马路,分明是洋人的铁路。

于是坏风水,对先帝不敬的反对声凶猛而起。

李鸿章的应对很绝,他说,不要急着反对,把机车卸了,换上骡子拉车,这不就是一条铁轨快速马路嘛。

就这样,晚清的一道奇景出现了,在李鸿章修筑的这条铁路上,整日里,骡子拉着运煤列车在吃力地奔跑。

很荒诞吧?

但荒诞之下,却是李鸿章对新观念的坚守。

眼见愚昧的阻力依旧强大,李鸿章意识到对朝廷上下进行观念教育以及利害呼吁很有必要。于是,以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为契机,他再次借部下之手上了一份大谈铁路的奏章。

在这份奏章中,李鸿章一口气提出了修筑铁路的九大好处,可谓是真知灼见的很。

遗憾的是,此番努力依旧没能换来朝廷的事实支持。

但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以及惨痛收场,李鸿章在其中敏锐地发现了机会,醇亲王等朝中关键人物的观念似乎被战争改变了。

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李鸿章先在醇亲王那里赢得了支持,在确保慈禧不会反感的情况下,跟着就做了一件很让人惊愕的事。

光绪十四年,他居然为慈禧和光绪专门建成了一条世界罕见的袖珍宫廷铁路。这条铁路全长一万五千多米,有六节车厢,其中一节豪华车厢是专门为慈禧和光绪准备的,陈设奢华,如同巧夺天工的移动小行宫。

之所以要这么做,那是因为李鸿章深知,只要慈禧和光绪能登上这列处心积虑的小火车,那就是一个象征,一个鲜明的信号!

结果如李鸿章所愿。

在慈禧和光绪登车一游,感觉甚好后,清廷随即发布了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兴办铁路的上谕。

还值得一说的是,李鸿章修建这条奢华宫廷铁路,利用洋人想参与的心理,只花了6000两银子。

一件艰难险阻之事,最终6000两银子打开了局面,不得不说,这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去体会的东西——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