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慈禧太后,清朝会灭亡吗?形势大于人势,没有慈禧太后清朝也会亡

发布时间:2023-03-25 15:59:42 发布人:hao168

慈禧太后是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大多数人把慈禧太后视为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真的是她把清朝带进了死胡同吗?如果没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就能民富国强、抵御外来入侵,保证清朝延续下去吗?其实,即

慈禧太后是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大多数人把慈禧太后视为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真的是她把清朝带进了死胡同吗?如果没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就能民富国强、抵御外来入侵,保证清朝延续下去吗?

其实,即使没有慈禧太后,清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

晚清面临的3000年未有之局势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达3000年左右。在此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挑战,即使北方获胜,中华文明也始终没有中断,比如元朝和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他们最终被先进的中原文明所征服。

晚清就不同了,这一次王朝的威胁来自于海上,西方的坚船利炮,让本来有地理优势的南方重镇南京(长江天险)、王朝首都北京(北部长城、燕山),一下子成了抵抗侵略的最前线,失去了地形屏障和战略纵深。

这种态势直接使清政府在战争中陷于被动,因为你的地大物博难起作用,一旦开战,西方列强直接威逼首都。

另外,西方文明在生产技术上的先进性已经超过中华文明的生产技术,这使得外来入侵难以被中华文明同化(像蒙元和满清那样),而是对中华文明的挑战和取代,两大文明的碰撞,在生产技术上落后的文明面临巨大挑战。

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学习(长达3000年历史,都是别人学习自己),只能在迷茫中摸索。

晚清面临的3000年未有之局势,不是哪个掌权者所能左右的,道光不能,咸丰不能,慈禧不能,恭亲王不能,光绪也不能。此等局势,不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而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大考验,是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考验。

清王朝统治的失控

在清朝晚期,先是太平天国运动摧毁了清朝原本的军事基础八旗兵和绿营兵,崛起的湘军、淮军等汉人武装成为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汉人大臣权力得到提高;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统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各地方封疆大吏开始拥权自重,清朝失去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权,这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东南各省采取东南互保就可以看得出来。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东南各省地方督抚更加难以控制,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和各地新军的建立,使清政府失去了军事上强有力的控制权,清政府统治大厦将倾。

清王朝统治的失控,已经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力挽狂澜,即使没有慈禧,光绪亲政,或者有个更有作为的君王,都难以扭转局势。

形势大于人势,慈禧也是被形势推着走

到了清王朝末年,随着清王朝逐渐失去对全国强有力的控制,大清帝国就如同一艘快要散架的帆船,随着风力向大海深处漂去,再好的掌舵人,都难以扭转局势。

慈禧太后是大清王朝最后一位有威望的实际掌权者,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朝内腐败,各地封疆大吏也无时不刻牵制着慈禧太后。

慈禧身边的人,已经难有说真话的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摸着慈禧太后的脉,她想要什么就给她掏出来什么,至于是真是假,已经难以分辨。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被全国人唾骂,慈禧太后也成为国人眼中列强的“奴才”,但是在此之前,慈禧太后是非常痛恨洋人的。

她手下的一些大臣,号着慈禧太后不喜欢洋人的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比如,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毓贤,说义和团“刀枪不入”可以用来对付洋人,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去视察考证,刚毅却报告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

当时的清政府,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占据上风,他们极力煽动慈禧太后联合义和团对抗外国列强,慈禧太后虽然是清政府的最高掌权者,但也得受这些王公大臣的牵制制约。

当时的情况,排外的形势在京津地区已经是大趋势,大量义和团民众拥进北京城,清政府已经无力镇压和控制,形势大于人势,慈禧太后也只能被形势推着走。

结语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不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就能扭转的。形势大于人势,只有整个民族形成涛涛大势,才可以从中顺势而为,大有作为。

比如,历史上刘邦40岁以后才有所作为,正是因为40岁以后顺应了农民起义的大势,才能草根逆袭成皇帝。

再比如,崇祯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仍然难逃明朝灭亡的命运,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形成大厦将倾的大势,已经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改变的。

可见,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大形势中,才能借势发挥,大有作为,妄想违背历史潮流,那是难上加难,即使能改变一时,也难以改变最终的趋势。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由史上风云原创,严禁洗稿抄袭,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清史稿》,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通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