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是害怕清朝,而是英雄惺惺相惜,他让忠王李秀成死得体面,有尊严地结束一生,故而没有凌迟。一、李秀成被俘虏经过,及其受审天京之战最后两个月,李秀成麾下只有3千余人,硬刚湘军6万精锐,还主动突袭曾国
曾国藩不是害怕清朝,而是英雄惺惺相惜,他让忠王李秀成死得体面,有尊严地结束一生,故而没有凌迟。
一、李秀成被俘虏经过,及其受审
天京之战最后两个月,李秀成麾下只有3千余人,硬刚湘军6万精锐,还主动突袭曾国荃营垒,让湘军叫苦不迭。攀登城池的湘军,被热油、热水喷洒,在炎热的七月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1864年7月,湘军已经全部合围天京,连天保门、地保门都丢了,曾国荃在城外推土坡与城墙一样高,不断朝着城内炮击,吸引太平军注意力。接着,城根下的炸药轰鸣,炸毁了数十丈墙体,湘军冲入城内。
16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丢下5位年轻的夫人,独自跑去李秀成家里。李秀成辞别年迈的母亲,带着幼天王突围而出。途中,李秀成让出宝马,幼天王顺利抵达广德,由黄文金护送去湖州。
李秀成血战拼杀,身受重伤,独自跑到山上躲避。不巧的是,一位老农为了得到战利品,居然出卖了忠王,李秀成被俘虏,押送到两江总督府,接受末日审判。
九帅曾国荃怒气冲冲,上来就呵斥李秀成,却被怼回去。曾国荃很恼火,当即暴打李秀成,用锥子刺伤忠王身体,发泄仇恨。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杀害湘军,更痛恨他坚守天京,导致李鸿章差点来抢夺功劳,未免格局太小。
鲜血直流,李秀成笑了笑:“九帅,何必这样呢,我们各为其主,未免也太没气量了吧。”曾国荃羞愧难当,离开总督府。
果然是条汉子,曾国藩赶紧从安庆来到南京,要目睹这位忠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李秀成对曾国藩的伤害很深,1860年的“祁门之围”,曾国藩的刀子时刻准备着自刎,但李秀成没有强攻,曾国藩侥幸躲过一劫。
1858年的三河之战,李秀成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与陈玉成联手,斩杀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雨花台之战,李秀成一度冲入湘军主营,打伤曾国荃的左额,若非天降大雨,太平军持续攻击,九帅就此终结。
仇恨,没有冲昏曾国藩的头脑,即便他非常讨厌李秀成。曾国藩知道,李秀成有个特点:非常能忍耐,无论局势如何险恶,但李秀成是一个“交心人”,只要你对他好,李秀成也会跟你倾诉心肠。
曾国藩亲自探望李秀成,来到监狱里,在忠王旁边坐下来。曾国藩没有动怒,只说一句:“忠王是个英雄人物,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就没有什么东西想说吗?不想留下一点东西,警示后人吗?”
李秀成叹了口气,他知道难逃一死,却不愿意死得毫无价值,尤其是自己在太平天国中苦苦挣扎却又不被天王理解的日子,李秀成忘不掉。为此,李秀成写下了六万字的《自述书》,作为对曾国藩的回应。
二、李秀成的格局,让曾国藩大开眼界
李秀成的《自述书》总计6万字,但曾国藩为了某种目的,将大量对自己和湘军不利的内容进行删减,还剩下2万多字。据说,李秀成建议曾国藩起兵,取代清王朝,不知真假,这是悬案。
6万多字,李秀成平均每天以七千字的速度书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没有电脑,没有复制粘贴,也没有语音输入,他用毛笔就能写出7千字,说明两个问题:李秀成很熟悉太平天国,李秀成受到了“委屈”,倾诉内心的不满,故而“一气呵成”。
从《李秀成自述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秀成除了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点评诸侯王,更多的是写自己贡献,以及遭遇的困境,有种“大吐苦水”的感觉。李秀成的委屈、挫折、不满,都在这份《自述书》中爆料出来。
当然,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苦水”没啥兴趣,吸引曾国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李秀成决定招抚太平军余部,愿意亲自出马,且同意协助曾国藩去成就千古伟业。此时,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余部,总计60万,不容小觑。
其二,李秀成的格局很大,目光长远,让曾国藩大开眼界。李秀成在《自述书》中仔细分析了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指出了清朝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且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与曾国藩的见解不谋而合。曾国藩在家书中,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公开说:“官兵还不如贼寇,扰民居多”,可见清朝腐朽到了什么程度。
李秀成又说:“湘军装备不足,如今列强环伺,他们迟早要进攻中国,理应提早做好准备。要引进西洋先进技术,装备军队,还要善于学习,并组建一支近代化海军,尤其以海防为重点。”
不得不说,李秀成的眼光确实给力,湘军装备落后,远逊于西洋,曾国藩也知道这一点。1861年,湘军夺取安庆,胡林翼登上武昌洪山,看到一幕:“湘军水师正在操练,一艘民用西洋船飞驰而过,湘军水兵纷纷坠入江中,狼狈不堪。”
民用船只,飞驰而过时掀起的波浪,足以掀翻湘军水师战船,这是什么概念?要是遇上西洋铁甲战列舰,连当靶子的资格都没有。再则,镇压太平军时,西洋的火炮威力无穷,开花大炮成为摧毁城池的秘密武器,曾国藩也是知道的。
西洋人野心勃勃,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也是事实。“借师助剿”,清朝也有疑虑,曾国藩也不想让他们插手,除了担心湘军势力范围被侵犯,更担心他们会挑衅新的战争,这就麻烦大了。
抵御西洋,不能恪守传统观念,而是应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李秀成的建议非常具有远见,是前瞻性的看法。要知道,清朝“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华夷之辩”无处不在,曾国藩为首的洋务派,为了搞洋务运动,只好向顽固势力作出妥协,打出“中体西用”的旗帜,却依然举步维艰。
李秀成倡导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而言非常了不起。以农民为主力的太平天国,居然会有近代化的思想意识,并极力付诸行动,让曾国藩惊叹不已。李秀成治理江浙期间,组建一支近代化水师,也让曾国藩感到惊讶,这人太了不起了。
曾国藩,人称“曾剃头”,杀害太平军将士众多,屠城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他也是有近代化意识的人物。李秀成也是如此,他们两人在“近代化”方面具有共同点,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三、没有凌迟,李秀成死得体面,与曾国藩害怕清朝无关
英雄惺惺相惜,曾国藩、李秀成在各自阵营中,绝对算是一流人物。但是,李秀成毕竟是贼首,不可能活下来。慈禧给曾国藩命令:“洪秀全尸身觅获后,剉尸枭示,仍传首被害地方,以泄众愤。李秀成洪达二犯,即著曾国藩等派委妥员,槛送京师,训明后尽发处置。”
洪秀全挖出来,砍掉脑袋,巡视各地,以示震慑。李秀成,应该立刻押送的京师审问,了解情况之后,另作打算。但是,曾国藩没有遵守命令,而是提前把李秀成处死,却并非凌迟。
曾国藩急于杀害李秀成,自然是担心他去京城对慈禧乱说话,把湘军的许多“胡作非为”事情捅出来,让自己难堪。李秀成知道很多关于太平军、湘军的核心秘密,他不能去京城,否则湘军的日子会很不好过。
也许有人说,曾国藩害怕清朝,故而杀害李秀成,这也是原因之一。问题是,曾国藩并没有采取凌迟,也即是“割千刀”这种惨绝人寰的方式,而是绞死,让他体面死去,这就很有意思了。
绞死、凌迟,都是“死”,本质上没有区别。石达开、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陈坤书、黄子隆、张乐行,都是被清军“凌迟”,曾国藩也没少干这种事,但对李秀成却不一样,足以说明问题的所在。
李秀成体面死去,这是曾国藩有意而为,他认可李秀成,而不是害怕清朝才“凌迟”。要知道,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困境,清朝离不开曾国藩,及其湘军力量,清朝跟湘军有矛盾,但还是有很多共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
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本身就是“越级”行为,没有朝廷的旨意,他擅自行动,慈禧也不敢怎样。当然,曾国藩也很清醒,要适当给朝廷面子:“弟弟曾国荃人际关系太差,杀戮众多,江南民怨沸腾,朝廷也忌惮”。如此,曾国藩让弟弟赶紧辞职,以“养病”为由,回家好好反省,等待新的机会。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一个人免费看的www日本动漫是极为适合我们收看污片影视作品的影视利器,可以传递给我们很...
日产一区日产2区无限次数版是让人都会在站中欢乐不已的应用利器,半分卡顿的体会都不会出...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第五人格3月9日更新内容有那些 第五人格3月9日更新内容介绍相...
原神瑶瑶带什么武器好2023?原神里面瑶瑶这个角色是综合的实力都非常不错的一个旅行者的...
高三复读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许多学生在高考中不小心犯错误。许多学生想再呆一年。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