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清朝为何让出越南的宗主权?李鸿章的操作,一般人看不懂

发布时间:2023-03-28 09:11:38 发布人:hao168

1885年3月,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军冯子材率领军队痛揍法国人,并且一路打到了谅山。看这气势如虹的架势,仿佛将法国人赶出越南指日可待。但是,李鸿章的骚操作来了!趁着胜利,在当年6月,李鸿章和法国人签

1885年3月,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军冯子材率领军队痛揍法国人,并且一路打到了谅山。

看这气势如虹的架势,仿佛将法国人赶出越南指日可待。

但是,李鸿章的骚操作来了!

趁着胜利,在当年6月,李鸿章和法国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让出了越南的宗主权,并允许法国通商,降低进出口关税,从此,越南不再是大清的藩属国。

这到底是为什么?打了胜仗还要求和?

1、背景

1840年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此后的大清,日渐虚弱,渐渐不负“康雍乾时代”之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赔钱割地,不堪其辱。几年之后,大清刚刚恢复了“身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这是个硬茬。

屋漏偏逢连阴雨,行船又遇顶头风。

太平天国的事情还没有完全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56年爆发了,英法两个强盗,仗着坚船利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清成了随手捏的面团。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1858年,法国人开始进攻越南岘港了。

到1867年,越南南部六省成了法国人的殖民地。

本来,越南是大清的藩属国,受华夏文化影响很大。法国来了后,开始影响越南人的价值观、文化生活,当然也带来了他们在越南南方的霸权。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宗主国也很难有两个,法国让所有在越南的大清军队全部撤出......

大清有点生气,我才是越南的宗主国,怎么又多了个干爹?

当时,大清朝廷有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都是主战派,而李鸿章等人是主和派。

最后,大清在犹犹豫豫中,被动派了军队过去。

朝廷一边派军队过去,一边又给了种种限制,这就像唐僧对孙悟空,既要让你杀妖,又要让你受紧箍咒之苦。

在各种影响下,1883年的12月底,中法大战开始了。

事实说明,法国领先的不仅仅是装备,在精神面貌、军队执行力方面,法国依然领先于大清。

于是,大清军队节节败退。

接下来,朝廷撤了恭亲王等人,慈禧让李鸿章去谈判,就此,在1884年5月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这是大清第一次让出对藩属国越南的保护权。一句话,鉴于双方的实力,大清怂了!

可是,法国人很讨厌,他们就像一根弹簧,你越软他越强,不仅逐渐靠近边境,而且对没有来及撤的谅山北的清军,直接枪炮招呼。

这就是著名的“北黎冲突”。这导致战火重燃。

8月5日,法国开始从水路进攻我国台湾省的基隆。进攻不利,勒索8千万法郎,要求十年还清。大清拒绝了这勒索。

法军又进攻福州。

当时,朝廷对水军的命令是: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啥意思?绝不先出手。

于是,在马江海战中,清军损失巨大。

10月,法军再次进攻台湾省基隆,占据一隅。1885年3月,还占领了澎湖列岛和渔翁岛。

水站,法国占尽便宜。

在陆路,法军趁势往谅山北部推进,一路烧杀抢掠,推进到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

法国因为兵力不足,补给艰难,在镇南关烧了一把火,暂时离开了。

法国这是要骑到大清头上拉屎了,大清派出了老将冯子材,带领三万多军队进攻镇南关,要夺回失地。

在1885年三月底,冯子材带领的人马,获得镇南关大捷,并在3月29日攻克谅山。

虽然,清军损失要比法军大多了,但结果是好的,打出了血性,获得了好的结果。

法国人怂了,在4月4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法国人惊了,大清竟然有如此战力?因为这次失败,法国内阁倒台,一片混乱。

可是,在这当口,仅仅过了一个月,李鸿章就开始谈判,并在6月9日签订了《中法会订条约》,同意给法国经商政策,并让出宗主国位置,划定界限等。

这个条约一出,左宗棠等武将气疯了。

左宗棠说了两句经典的话:第一句: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第二句,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为何要在胜利时签订这个协议?

李鸿章签订协议的背后逻辑

李鸿章被誉为晚清时期的“糊裱匠”,他负责给大清这所破房子,进行各种“糊裱”,让大清看起来还像那么回事。

李鸿章为何在中法战争时,力求主和?

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李鸿章认为法兰西是大国,不可战胜。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英国人,大清束手无策,割地、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打进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抢走宝物无数。

在李鸿章这些主和派看来,不是要低头,而是实力不敌。法国和英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大清干不过。如此,求和才是正解。

第二,在中法战争中,大清虽有胜利,但不占优势。

虽然在冯子材率领下,完成了镇南关大捷,可是,那场战役,法军只派出两千人,而大清派出了三万二,虽然胜利了,但不是战胜了法国在越南的主力部队。

而在海战中,大清更是没有优势。

基于实力和战况分析,李鸿章等人决定继续求和。

第三,担心陷入战争泥潭,迎来虎视眈眈的“虎狼”。

打得好了,国家耗尽无数物资,打不好了,大清就会被打没了。

如此,慈禧等人肯定是同意求和谈判了。

第四,越南只是藩属国,不是大清的国土。

越南只是大清的藩属国,为了藩属国让自己面临巨大危险,慈禧不会这样做,李鸿章这种“主和”的人也一定不会这样做。

关键是,大清为越南流血流汗,越南记不记好?这很难说,当时的越南南部,对法国的认同度是高于对大清认同度的。

想一想,大清只是个大国,大而不强,饱受英法等国欺凌。法国却是个世界强国,越南的屁股坐在那一边的概率极高。

如果实力强大,一定庇护越南。但实力不足时,大清只有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了。

简单来说,从慈禧、李鸿章的角度看过来,自己实力不足,放弃藩属国,保全自己是好事。这连壮士断腕都算不上。

第五,李鸿章等人趁着胜利,提出了条件。

镇南关大捷后,法国人有两个选择,一是派支援的大军过来,二是认怂离开!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法国派人来支援的概率极大,主要领导已经放话了。既然如此,趁着暂时停战,趁着胜利余威,提出个别条件。

所以,最后的《中法新约》里规定了这么几条:一是,宗主国有法国来当;二是大清给予法国通商的方便;三是,降低对法国的进出口关税。

这三条,确实很怂。

不过,我们再看另外两条:一是,台湾基隆、澎湖列岛、渔翁岛上的法军必须退出;二是,中越边境要界定一下。这意思是,划定界限后,除非大清同意,以后不得擅自越境。

相比以前签订的耻辱协议,这一次,没赔钱、没割地,就签订了协议。

李鸿章等人是很满意这次的协议的。

说实话,如果看完这几条,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李鸿章的。

但是,李鸿章等人一定没有想到后续的效应。

3、藩属国纷纷被夺,日本前来攻打,八国联军前来骚扰

越南的宗主权移交,释放了一个大大的信号:大清没有能力支持藩属国,这让大清的影响力锐减。

从国际情况来看,在中法战争中,大清胜利了却认怂了,让世界列强感觉到了大清的软弱。

于是乎,缅甸、老挝、尼泊尔、朝鲜被列强先后夺走了宗主权。

于是乎,日本敢于和大清打甲午战争,并把大清打倒在地使劲摩擦,并割走台湾等。

于是乎,德国敢于夺走胶东半岛。

于是乎,八国联军敢于攻打北京.....

回望历史,如果坚持和法国继续打,会怎样?或许,赢得了世界尊重,无人敢惹;或许,大清早早就塌了。后者的 概率高于前者。

一个国家,看似庞大,然而,上层享受奢靡生活,比如慈禧等人;中层贪腐盛行,比如大清军中、地方的各级官员;基层百姓,日子艰难,民不聊生。

这样的朝廷还有前途吗?大概率没有了。

中法战争时期的大清,已经进入病入膏肓的阶段了,领导人不换,体制不换,李鸿章等人救不了,那一个个卖国求荣的协议书,除了给大清、国人脸上抹点黑,除了让大清苟延残喘几年,再无用处。

那么,左宗棠等主战派,就能让大清获得新生吗?一样很难,大清这所房子实在太破了,体制一团糟,上下不同心,国库很空虚,列强在窥探。

六十多年后,新中国一样贫穷,可是,在朝鲜战场上,却让美国领衔的17个发达国家,竟然过不了三八线,为什么?

因为那时的新中国,三军用命,上下同心,将领出众,盟友强大。

十九世纪的中法战争时期,如果法国面对的是新中国的军队,只能认怂了!君不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越法战争,在新中国的支持下,北越都胖揍了法国,何况新中国的军队?

李鸿章有点软蛋,也有点怂,但是,仔细看那段历史,虽然李鸿章签订了“不败而败”的协议,但李鸿章没啥大错。

参考资料: 《李鸿章全传》

《冯子材-金戈铁马镇南关》人民网2018.10.19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