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要借钱给亲戚,几个弟弟马上指责:你怎么可以这样

发布时间:2023-03-31 23:15:14 发布人:hao168

道光十八年,27岁的曾国藩终于考中了进士,留在京城做官。这是湘乡曾氏家族几百年都没有出现过的大事,原本就比较宽裕的曾家,在乡亲的眼中马上显赫起来。很多亲戚开始向曾家借钱,有的是直接开口,有的是鸿雁往来

道光十八年,27岁的曾国藩终于考中了进士,留在京城做官。这是湘乡曾氏家族几百年都没有出现过的大事,原本就比较宽裕的曾家,在乡亲的眼中马上显赫起来。很多亲戚开始向曾家借钱,有的是直接开口,有的是鸿雁往来,有的是主动让曾国藩看他们过得有多么苦。

其实,初为京官的曾国藩,地位寒微,手中没有什么权力,在京城的花销也很大,租房、置办行头、应酬等等样样都要花钱。他的手头也不宽裕,有时候甚至要借钱度日。所以这个时候乡人找他借钱,十有八九都是失望而归的,但是曾国藩还是很注意方法和言语,“不管有借无借,多借少借,皆须婉言款待”,让大家都下得了台。

几位表叔的日子过得不好,六弟曾国华和九弟曾国荃的岳父家都是寡妇孤儿,甚至到了“槁饿无策”的地步。

因此,曾国藩寄去书信给父亲曾麟书,并附上四百两银子,请父亲代为馈赠亲族,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他们之间,一个指责曾国藩没有和家里通气,自行决定,这种做法就是哗众取宠;另一个则说大哥自以为是,就自己知道要扶危济困,难道家里人都小气,不会做这种慷慨之举吗?

说来说去,两个弟弟还是因为不舍得钱。如果按照现在人的观念,弟弟们近似乎无理取闹。因为这钱是大哥在京城自己挣下来的,怎么安排,怎么花销,都是曾国藩的事,别人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是不同的,作为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并没有分家的家庭来说,每一个成员得经济所得都是属于家庭得公产,是属于全体家庭成员的。所以,几个弟弟当然有资格发表意见。

曾国藩修身的功夫好,齐家的本领也在这次争议中尽显无余。他是这样为自己辩白的。首先,针对弟弟对他人品的指责,他一笔带过,说你们难道认为兄长是如此不伦吗?虽然我不肖,但还不至于奸邪到你们所说的那个地步!

这些亲戚们,见到曾国藩就离不开一个字——哭,也可以看出家庭经济状况。曾国藩对他们怜贫恤苦,也在唤醒两个弟弟的良知。

曾国藩也很了解这两个没有多少见识的弟弟,也知道他们性情贪婪,恐怕不是三言两语的书信能劝得动。在那个年代,在曾国藩心中,父母兄弟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出嫁的妹妹,哪怕是岳父岳母,哪怕是姑父姑母叔叔婶婶,也没有他们的地位,这是时代的局限性,现代人不好苛责。所以曾国藩在讲了大小道理之后,仍然表态:

或以两百为赠,每人减半亦可;或家中十分窘迫,即不赠亦可。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