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本周聚焦:当前正处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考虑到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消费意愿尚未企稳、消费领域恢复分化等问题,未来消费复苏进程或仍存波折,促消费政策有进一步释放空间。我们认为,大规模发放消
核心观点
本周聚焦:
当前正处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考虑到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消费意愿尚未企稳、消费领域恢复分化等问题,未来消费复苏进程或仍存波折,促消费政策有进一步释放空间。我们认为,大规模发放消费券可行性较强,若发放3000亿消费券,可撬动1万亿消费增量,拉动GDP增长0.87个百分点。
当前扩大消费是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
一是,从经济形势看,消费是推动今年经济复苏的首要抓手。当前出口走弱的方向较为明确,对国内生产、就业的不利影响正持续显现,扩内需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而疫情后消费领域存在长期缺口,不仅阻碍了经济循环,一定程度上也削弱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二是,从消费复苏情况看,2月之后,国内消费修复斜率有所放缓,恢复领域尚不均衡,出行类消费快速复苏,但汽车、通讯器材、家电等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弱,与居民收入恢复偏慢、消费意愿尚未企稳有关。当前青年失业率较高、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处在底部,不利于居民收入的恢复。
三是,从政策视角看,短期内财政资金对于稳消费的效用显著大于投资。从上海市经验看,发放消费券的乘数效应为3.7倍,为投资乘数效应的3倍左右。
从国内实践经验看,发放消费券,是短期内扩大消费的有效举措
国际上看,为提振消费,向居民发放现金补贴、消费券等方式成为疫后各国主流的财政刺激举措。例如,美国采取三轮大规模现金补贴,直达居民部门;日本采用现金补贴和旅行消费券相结合的方式,刺激国内旅行、购物需求;新加坡采取发放现金补贴、旅游和零售消费券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中国香港连续发放三轮电子消费券,适用于零售、餐饮和服务业等多个场所。
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居民储蓄率较高、财政负担较重,各地多通过发放消费抵扣券等方式,刺激消费回暖。从杭州、上海发放消费券经验看,乘数效应在3-4之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乘数效应更大。但从全国情况看,消费券发行的总规模较小、发放范围有限,对于总体消费刺激作用有限。
考虑到消费券“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我们建议今年可以适当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更大程度上发挥其扩大消费的有效作用。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发放3000亿元消费券,考虑3.5的乘数效应,带来的消费增量可达到1万亿元,约占2022年社零总额的2.4%,可拉动GDP增长0.87个百分点。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几点考量:
一是,资金来源:建议由中央统筹,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通过转移支付等口径调配资金,最终交由地方具体实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放消费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可给予重点关注。
二是,发放领域:可考虑面对低收入和失业群体发放红利性消费券,用于零售、购物等日常消费领域;在餐饮、住宿、旅游、汽车等领域发放定向消费券,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三是,发放途径:可考虑将电子消费券与健康码、数字人(行情835670,诊股)民币相结合,实现消费券的精准发放和实时追踪。
四是,杠杆设计:可设置消费券最低杠杆,当政府补贴和居民支付比例为1:5.5时,新增税收便能够完全弥补政府先前的转移支付,有助于降低财政负担。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恢复力度不及预期;海外需求超预期回落。
一、节后消费降温,带动CPI涨幅明显回落
一、本周聚焦:若发放3000亿消费券,对经济拉动如何?
1.1当前扩大消费是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
一是,从经济形势看,消费是推动今年经济复苏的首要抓手。
今年出口走弱的方向较为明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正持续显现。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海外供应链的持续修复、欧美大步加息抑制海外需求,我国出口前景持续走弱。自2022年四季度起,我国出口同比开始转负,今年1-2月,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同比(以美元计)分别下降21.8%和12.2%,仍然处于深度负增长区间中。3月国内制造业PMI数据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自上月的52.4%回落至50.4%。3月越南出口同比下滑13.2%,上月同比增长12.8%;韩国3月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3.6%,上月同比下降7.5%,均指向海外需求或进一步回落。
房地产复苏难以证伪,但也难以证实。今年1-2月房地产相关数据表现较好,地产景气度整体好转,商品房销售、开发商到位资金及开发投资累计同比跌幅均出现收窄。向前看,地产数据能否稳住,尚需观察。3月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稳定恢复,在去年低基数上实现同比正增长,但远低于2019年、2021年同期。此外,房企购置土地信心依然较差,更大范围的广义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售恢复程度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恢复和扩大消费,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疫情以来,由于消费场景受限、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意愿降低等因素,国内消费市场整体疲弱,消费缺口长期存在。疫情之前(2015年至2019年),最终消费平均拉动经济增速4.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速的平均贡献率达62.7%;疫情三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回落至28.1%, 平均仅拉动GDP增速2.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相较疫情前存在显著的产出缺口。消费的长期疲弱,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将促消费作为扩内需的首选。
二是,从消费复苏情况看,2月之后,国内消费修复斜率有所放缓,恢复领域尚不均衡,需要促消费政策的进一步加码。
从海外经验看,消费恢复并非一蹴而就,疫后消费复苏大致经历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改善和储蓄率回落、以及超额储蓄释放的三个阶段。今年1月起,居民出行强度快速修复,1月末地铁客流量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同期服务消费快速经历一轮补偿式消费。进入2月后,服务价格迎来超季节性下跌,一方面反映出服务业生产快速恢复,另一方面也指向第一阶段消费脉冲式修复基本结束。后续消费动能的进一步释放,需等待经济基本面改善,带动居民收入修复、预期改善。
从消费恢复领域看,出行类消费快速复苏,但汽车、通讯器材、家电等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弱,与居民收入恢复偏慢、消费意愿尚未企稳有关。社零数据显示,餐饮、石油制品消费大幅好转,1-2月增速分别升至9.2%、10.9%。但通讯器材、家电、汽车销售较弱,1-2月同比增速分别为-8.2%、-1.9%、 -9.4%。 乘联会预 计3月车市需求初步释放,3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持平,但市场恢复速度低于此前预期。
当前青年失业率较高、制造业利润增速处在底部,不利于居民收入的恢复。今年2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升至18.1%,高于1月的17.3%,为2018年以来同期最高值。据教育部,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加上2022年尚未落实去向的毕业生,同时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能达到1400万。二者均指向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同时,今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9%,降幅较去年12月单月扩大14.6个百分点,显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后续居民收入的修复。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复苏,需要在稳就业、提振居民收入、加大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强政策力度。
三是,从政策视角看,短期内财政资金对于稳消费的效用显著大于投资。
从财政乘数效应看,考虑到当前消费乘数效应是投资的3倍左右,同样用于稳消费的财政资金,其对经济的作用显著大于投资拉动。2022年上海市四轮消费券活动显示,10亿元的财政投入总计拉动消费金额35.06亿元,杠杆率近3.71倍,而当前学者测算的投资乘数大多在1左右,消费拉动的乘数效应约为投资乘数效应的3倍左右。
四是,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不仅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外部复杂局势的必然选择。
从海外经验看,大国经济具有消费为主导的显著特征,当前消费在我国经济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来看,2000-2021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66.0%升至68.2%,而同期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则由47.0%降至2019年的39.1%,2021年进一步降至38.5%。202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在迈过特定的发展阶段以后,在需求侧更多地靠消费拉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此外,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率快速提升也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资本积累等方面,对潜在增长率造成不利影响。但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口基数依然较大,通过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等一系列改革,实现消费扩容、稳定经济增长的空间还有很大。
3月以来,随着新一届国务院开始全面履职,新一轮稳增长、稳信心组合拳正在悄然落地,积极信号持续增多。例如,在消费领域,将消费基础设施纳入REITS发行范围,北京、上海、昆明等地明确将有序放开设摊、允许商业外摆,进一步打通堵点;3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银行(行情3.36 -0.59%,诊股)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全面推进房产“带押过户”,有助于促进高能级城市释放改善型住房需求,有望带动居住类消费需求。(详见2023年3月28日外发报告《新一轮稳增长组合拳正在路上——经济复苏追踪系列第四篇》)
当前正处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消费意愿尚未企稳、消费领域恢复分化等问题,指向消费复苏进程或仍存波折,促消费等稳增长政策仍有进一步释放空间。我们认为,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是一个较为可行的选择。
1.2从实践经验看,发放消费券,是短期内扩大消费的有效举措
从国际上看,为提振消费,向居民发放现金补贴、消费券等方式成为疫后各国主流的财政刺激举措。一方面,发放消费券或现金补贴,实质上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实际购买力,短期内刺激消费回补,托底经济。同时还会通过“带动上下游产业—扩大企业再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稳步修复。另一方面,补助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可避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防止其消费倾向回落。同时,也为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服务业起到定向剌激作用。
(1)美国:发放现金补贴,刺激规模最大。2020年3月、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美国政府向个人连续发放三轮现金补贴和失业救助,总规模达到1.5亿美元,约占2020年GDP的8%(详见2021年1月17日外发报告《肆无忌惮的补贴,无处停放的政府杠杆——光大宏观周报(20210117)》)。大规模直达居民部门的财政刺激,使得美国疫后消费快速复苏,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最高达到2.3万亿美元,截至今年2月,超额储蓄规模仍然高达1.47万亿美元,为美国经济“软着陆”提供缓冲垫。
(2)日本:现金补贴和旅行消费券相结合。2020年4月、2021年11月,日本政府分别向所有常住居民和青少年发放两次现金补贴,总规模达到14.8万亿日元,占2020年GDP的2.8%;2020年夏季,为促进国内旅游、餐饮业恢复,推出1.7万亿日元“GO TO CAMPAIGN”综合补贴政策,约占2020年GDP的0.32%,面向所有日本居民,对其旅行、住宿、餐饮消费等进行各类补贴;2022年9月推出“全国旅行支援”,总补贴规模达到8000亿日元,对所有日本居民旅游费用提供40%折扣,今年1月这一计划仍在持续推进,但旅行费用折扣率降至20%。
(3)新加坡:发放现金补贴、旅游和零售消费券,满足不同群体需求。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新加坡推出57亿新元的援助计划,对成年人、父母、老年人、低收入者发放各类现金补贴,约占当年GDP的1.2%;2021年,新加坡面向所有成年公民推出“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总规模为3.2亿新元,约占当年GDP的0.06%,用于网络平台上预订酒店住宿、导览或旅游配套服务等;2021年-2023年,新加坡推出三轮邻里购物券,总规模达到6.3亿新元,约占2022年GDP的0.1%,主要用于商铺、小贩、超市等日常消费。
(4)中国香港:发放电子消费券,适用于零售、餐饮和服务业。2021-2023年,中国香港地区共发放三轮电子消费券,向市民分别发放5000、10000、5000/2500港币消费券,用于本地零售、餐饮、交通等服务业。其中,第二轮发放规模最大,共计664亿港币,约占2022年GDP的2%。
自2020年起,中国大陆各省市也多采取自主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回暖。相较于现金补贴,发放消费券,一方面可以弱化居民储蓄动机,适用于国民储蓄率较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减轻财政负担,用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消费。与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不同的是,大陆地区发放的消费券多为抵扣券,需要满足一定的消费门槛才能够进行补贴,因此其乘数效应更大。
例如,中国香港发放的电子消费券采取的是全额抵扣方式,未使用满减设计,使用范围多为日常消费,对经济的刺激较为短期,乘数效应偏低。2022年2月,港中大和港版支付宝发布联合报告,评估2021年中国香港消费券的效果,指出在电子消费券带动下,消费券用户通过港版支付宝电子钱包消费金额增长110%。2022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以2022年8月第一期规模约130亿元的消费券为例,其消费额中约六成用在零售交易,约三成用于餐饮,另外约一成则用在服务业,可以看出其刺激领域多集中在产业链条较短、增加值率较低的零售和餐饮领域。
相比之下,发放旅游等定向消费券,有助于释放更大的消费潜力。例如,新加坡自2020年12月起,对所有年满18岁的新加坡公民发放100新元的消费券,可以使用消费券在新加坡五大网络平台上预订酒店住宿、导览或旅游配套服务等。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计划结束时,已有约190万新加坡人使用该消费券至少一次,总成交金额近三亿元,其中约1.8亿新元为消费券抵扣金额,其余为自付费用,乘数效应约为1.67。
从国内实践看,发放消费券对于促消费的效果较好,杭州、上海地区发放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在3-4之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乘数效应更大。
2020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蚂蚁金服研究院以杭州为样本进行了研究,提出政府1元钱的消费补贴能够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新增消费并不是“消费提前”所致,消费券过后消费恢复常态无明显下滑;新增消费主要流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服务等小微商户,拉动效应最大的是消费水平较低群体。2022年,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上海市四轮消费券活动拉动消费金额35.06亿元,杠杆率近3.71倍。
2021年,刘尚希等人发表的《疫情冲击下数字消费券的多重效应分析》文章中,通过选取 2020 年 3-4 月通过支付宝平台发放数字消费券的 38 个地区作为样本,比较不同地区消费券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样本地区的杠杆率平均值约为 7.66,也即 1元数字消费券可以带动7.66 元的居民消费。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杠杆率为 7.33,低于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而东北地区平均杠杆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落后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大,发放同样金额的数字消费券能够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
但从全国情况看,消费券发行的总规模较小、发放范围有限,对于总体消费刺激作用有限。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从疫情发生后至2020 年 5 月 8 日,全国有 28 个省市、170 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 190 多亿元的消费券。即便是考虑4倍的乘数效应,也仅相当于40万亿全年社零总额的0.2%。
因此,考虑到消费券“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我们建议今年可以适当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更大程度上发挥其扩大消费的有效作用。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发放3000亿元消费券,考虑3.5的乘数效应,带来的消费增量可达到1万亿元,约占2022年社零总额的2.4%,可拉动GDP增长0.87个百分点。
1.3对于消费券发放方式的几点考量
为了提高消费券的发放效用,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资金来源:建议由中央统筹,适度调配资金,交由地方具体实施。
过去各地消费券发放规模较低的原因,一是缺乏顶层设计,二是地方财力有限。由于各地消费习惯、经济水平差异性较大,建议以中央统筹的方式,指导各省市因地制宜发放消费券。对于财力较弱的地区,借助上级转移支付等途径,补充消费券发放资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放消费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高于发达城市,可以考虑适度倾斜,根据不同收入水平设置不同发放标准。
二是,发放领域:消费券的发放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可以考虑发放红利性消费券和定向消费券。
例如,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失业群体,定向发放500-1000元红利性消费券,用于零售、购物等日常消费领域,稳定其消费倾向;在餐饮、住宿、旅游、汽车等特定领域,发放不同类型消费券,既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也达到定向帮扶特定行业的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大程度上带动上下游复苏,实现经济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是,发放途径:考虑将电子消费券与健康码、数字人民币相结合,实现消费券的精准发放和实时追踪。
与第三方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拥有区块链、智能合约、双离线支付等技术优势。首先,借助区块链技术,数字人民币可通过跟踪交易情况,掌握资金流向,使交易过程更加透明,提高消费券的真实发放效果;其次,通过智能合约技术,政府可对数字人民币红包的使用时间、适用范围做出精准设定,提高促消费的精准性。此外,针对欠发达地区智能设备使用情境受限的情况,可开展定向消费品补贴扶持,例如针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原料、农具等开展补贴支持,降低必要性支出,提高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此外,考虑将健康码作为消费券的发放渠道,以覆盖到更广泛群体。健康码具备一人一码的特性,连接城市与乡村,是个体数字信息的综合集成体,涵盖出行、消费、医疗记录等。后疫情时代,各地政府正逐步将健康码与公共服务功能相融合,促进“健康一码通”向“消费一码通”转换。因此,使用健康码发放消费券,不仅可以覆盖到更广泛群体,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体消费习惯的不同,针对性发放不同种类的消费券或定向补贴,既解决了财政补贴发放渠道的问题,也有助于健康码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四是,杠杆设计:当消费券中政府补贴和居民支付比例设定为1:5.5时,相当于折扣率为15%,能够使得新增税收完全弥补政府先前的转移支付。
疫情之后,各地创设自带折扣率的消费券,用于平衡财政压力和刺激消费的需要。有学者提出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用于解决财政压力下刺激消费资金来源问题。转移支付的拉弗曲线则是指,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补贴给居民,用于刺激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带动企业生产,使得生产增多,随之相应的税收增多,而新增的税收能够弥补政府先前的转移支付。根据这一概念,政府可以将部分转移支付以消费券的形式补贴居民消费,但需在消费券中设置合理的杠杆,确定政府补贴和居民支付的比例。王成等人在2020年《财政压力下消费券的杠杆设计》一文中,构建了消费券最低杠杆的估算模型,根据201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当我国各行业消费券的杠杆统一设定为 1:5.54 时,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既能促进消费,又能使得新增税收完全弥补政府先前的转移支付。
二、海外观察
2.1金融与流动性数据:美债收益率上行,通胀预期上行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通胀预期上行。3月31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3.48%,较上周末上行10个基点;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周末上行12个基点至2.78%;德国10年期国债较上周末上行32个基点至2.35%。美国10年期国债隐含的通胀预期较上周末上行10个基点至2.32%,实际收益率较上周末持平。
美国10年期和2年期国债利率期限利差震荡下行。本周美国10年期和2年期国债期限利差震荡下行,最终收于-0.58%,较上周末下行20个基点。截至3月30日,美国AAA级企业期权调整利差较上周末下行5个基点,为0.58%,美国高收益债期权调整利差较上周末下行48个基点至4.74%。
2.2全球市场: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本周(3月27日至3月31日)美国股指普遍上涨,标普500收涨3.48%,纳斯达克收涨3.37%;欧洲股市普遍上涨,德国DAX收涨4.49%,法国CAC40收涨4.38%;亚洲股市普遍上涨,上证综指收涨0.22%,恒生综指收涨2.43%,日经225收涨2.40%。大宗商品价格方面,工业品、农产品(行情5.90 +2.61%,诊股)和贵金属价格普遍上涨。
2.3央行观察: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待观望,欧洲央行或将继续加息进程
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待观望。3月31日美联储巴尔金表示,尽管目前通胀回落,但仍然处在高位,如果通胀持续存在,美联储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率,目前来看以25个基点的幅度进行加息是合适的。而3月31日美联储柯林斯表示,目前信贷的收紧可能抵消进一步加息的需要,现在判断下次议息会议的行动为时尚早。
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现在就宣称由美联储快速加息引发的金融动荡已经全面好转还为时过早。萨默斯表示,目前关键问题在于金融动荡是否以“非线性”方式展开,即信贷紧缩导致资产价格下跌,造成不良贷款,进而引发信贷紧缩加剧。现在还难以得出结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没有朝着非线性发展。
欧洲央行加息进程或将继续。3月31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目前核心通胀仍然明显过高,必须将通胀恢复到2%的目标,在利率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欧洲央行本轮加息周期正开始发挥作用。同日欧洲央行管委维勒鲁瓦表示,欧洲央行在加息问题上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2.4海外政策: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本宣布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
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习近平指出,中新是重要合作伙伴,中方把新加坡置于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方愿同新方继续用好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平台,加强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和第三方合作。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背景下,尤其应该珍惜和维护亚洲地区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坚决反对霸道霸凌,明确抵制“脱钩断链”,不允许任何国家剥夺亚洲人民追求更美好幸福生活的权利。
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通电话。习近平指出,目前,中沙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最近,在中国、沙特、伊朗共同努力下,沙特、伊朗北京对话成功举行并取得重大成果,有助于沙伊两国改善关系,对增强地区国家团结合作、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穆罕默德表示,沙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开辟两国合作新前景。
3月31日,日本政府宣布限制半导体设备等23品类出口。日本根据“外为法”(外汇和外贸管理法),对武器等可转用于军事用途的民用物品的出口进行管制。日本政府将修订外汇和外贸管理法的省令,在出口管制范围内增加23个品类,对中国的出口将变得困难。
三、国内观察
3.1上游:原油价格环比下跌,铝价环比下跌
原油价格环比下跌。2023年3月以来,WTI原油价格环比下跌4.67%,跌幅相对上月扩大3.01个百分点,最新月度均价为73.2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环比下跌5.21%,跌幅扩大4.67个百分点,最新月度均价为79.18美元/桶。
铜价、铝价环比下跌。2023年3月以来,铜价环比下跌1.38%,跌幅相对上月扩大0.89个百分点。库存同比下降7.59%,降幅相对上月缩窄6.52个百分点。铝价环比下跌5.35%,跌幅扩大2.47个百分点。库存同比下降25.93%,降幅缩窄10.8个百分点。
3.2中游:水泥价格指数环比上涨,螺纹钢价格环比上涨,库存同比下降
水泥价格指数环比上涨。3月以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环比由负转正,由上月的-1.21%转正为本月的3.18%。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以及西南各区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3.95%、0.38%、5.54%、6.07%、1.06%以及1.4%。
螺纹钢价格环比上涨,库存同比下降,钢坯库存同比上涨。3月以来,螺纹钢价格环比上涨0.96%,增幅相对上月扩大0.08个百分点。螺纹钢库存同比由正转负,由上月的5.13%转负为本月的-12.16%。钢坯库存同比上涨222.73%,增幅缩小40.2个百分点。
3.3下游:商品房成交面积增幅缩窄,猪价、菜价、水果价格趋势分化
商品房成交面积增幅缩窄。2023年3月以来,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上升71.48%,增幅缩窄4.54个百分点。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分别为:58.12%、60.72%以及141.99%,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34.99、-37.88以及-13.52个百分点。
猪价、菜价、水果价格趋势分化。2023年3月以来,猪肉价格环比下跌2.48%至20.59元/公斤,跌幅相对上月缩窄8.95个百分点。蔬菜价格环比下跌8.77%至5.33元/公斤,同比由正转负。水果价格环比上涨4.69%至7.88元/公斤,增幅扩大3.78个百分点。
3.4流动性:货币利率趋势分化,债券利率下行
货币市场利率趋势分化。2023年3月以来,R001较上月末下行107bp至2.64%。R007较上月末上行68bp至3.71%。DR001较上月末下行28bp至1.81%。DR007较上月末下行3bp至2.39%。
债券市场利率下行。2023年3月以来,一年期国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6bp至2.27%。十年期国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6bp至2.85%。一年期AAA+企业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9bp至2.73%。十年期AAA+企业债利率较上月末下行8bp至3.39%。
3.5国内政策:国资委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两部门明确全面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
2023年3月27日,国资委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强调国有资本发展。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盲目追求规模,切实把重点重心放到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效益上来,加快打造一批能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世界一流企业。
2023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研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会议邀请邀请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听取意见建议。
2023年3月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的通知》,对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做出全面部署。两部门明确要以“三个拓展”全面推进“带押过户”: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并逐步向其他市县拓展;推动同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率先实现,并逐步向跨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推动住宅类不动产率先实现,并逐步向工业、商业等类型不动产拓展,最终实现“带押过户”全覆盖。
四、财经日历
五、风险提示
国内经济恢复力度不及预期;海外需求超预期回落。
为你提供大周列国志防范刺杀的攻略信息,大周列国志怎么防范刺杀?在游戏里面,战争时期...
《符文工房5》是一款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玩家会进行种地、钓鱼,还有进行战斗和探索。...
小编为大家分享航海王热血航线ss排名最新 航海王热血航线ss排名最新大全一览相关内容,航...
小编提供的酷狗音乐官方2023下载最新版是一款大家日常必备的听歌软件,软件中提供的音乐...
小编为大家分享原神莱依拉武器带什么比较好 原神莱依拉武器推荐攻略相关内容,小编为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