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铲除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党争

发布时间:2023-03-07 14:40:30 发布人:hao168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同样出身于满洲正黄旗,祖上还是赫赫有名的叶赫那拉氏,在康熙朝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等要职。索额图和明珠都是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他们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同样出身于满洲正黄旗,祖上还是赫赫有名的叶赫那拉氏,在康熙朝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等要职。

索额图和明珠都是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他们都在协助康熙在巩固政权方面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随着二人恩宠日隆,竟开始相继结党,对满清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也成为二人先后倒台的重要原因。

一、索党形成

多尔衮当政时期,索尼受到了长期的排挤和打压。但在顺治亲政后,索尼迅速得到重用,并与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共同成为新帝康熙的辅政大臣。

作为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没有资格承袭父亲的爵位。虽然,也曾得到了祖宗的一些荫恩,但他的步步升迁,很大程度上都与自己的个人努力休戚相关。

像绝大多数贵族一样,索额图年轻时担任御前侍卫,与康熙帝接触比较频繁。当时,伴随着鳌拜的日益专权,康熙决心尽快铲除这个隐患,“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于是,索额图借此机会很快成为了康熙帝最早的一批心腹。

由于在铲除鳌拜中得膺首功,索额图在康熙亲政后平步青云,出任了国史院大学士。在皇太极时期,清廷设立了“内三院”,分别是国史院、秘书院和弘文院,每院各设置大学士一名。

1670年,康熙正式将内三院改组成为内阁,负责朝廷机务。索额图在此时被授予了内阁大学士之职,开始处理国政。

1672年,索额图的官运继续亨通,不断被康熙委以重任,甚至还加封了太子太傅衔。

当时,三藩已渐成威胁皇权的隐患,康熙越来越倾向于进行撤藩,而且还是迅速撤藩。而索额图却担心吴三桂等人会因此发动叛乱,引起天下的骚动,故而第一次违逆康熙的意愿,反对立即撤藩,主张采取徐徐图之的策略。

现在看来,索额图的主张不失为一个老成谋国之策,缓缓削藩而非立即削藩,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国家陷入内战之中。

但在当时,此议却遭到了康熙帝严厉的斥责。作为成熟的政治人物,索额图并未以此怀怨,反而在平定三藩的叛乱中,尽职尽责,居中协助康熙运筹帷幄。据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

索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可见,虽然索额图事前不赞同立即削藩,但在康熙旨意下达后,立即统一了思想,为平定叛乱和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不过,在与此同时,以索额图为首的索党也逐步形成。

1680年,面对纳兰明珠的强势崛起,索额图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以退为进之策,以病为由主动辞官退隐,或者说是退而不隐更为准确。

1686年,索额图被康熙重新复起,担任了领侍卫内大臣。这个职位,只有最被皇帝信任的人才可以担任。

1689年,索额图率团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双方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虽然,清王朝在此条约中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在事实上却收复了被长期占领的雅克萨城,结束了多年以来中俄两国边境之间的战争。

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索额图虽随行出征,但却并没有给予康熙足够的支持,一直抱着消极的态度出工不出力,被康熙帝连降四级后留任使用。

二、明党形成

明珠自幼聪慧,眼见多尔衮在朝中如日中天,而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也是水涨船高,大权在握。为了借助多尔衮兄弟的权势,明珠迎娶了阿济格之女为妻,正式建立了姻亲关系。

不过,就在多尔衮死后不久,作为兄长的阿济格很快被顺治帝予以彻底清算。这样,明珠的这场押注失败了,这非但没能成为他人生的跳板,反而严重拖累了他。

明珠在短暂沉寂后,只得一步步从底层做起,成为了草根逆袭的一个成功典范。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干练,逐渐走入了康熙帝的视野。

1666年,明珠担任了内三院之一的弘文院大学士,正式成为了大清的高官。

1668年,明珠与工部尚书马尔赛等人,具体清查并治理了黄河和淮河地区的水患,极大地恢复和保障了黄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平稳。

1670年,明珠出任刑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权势逐渐增加。

康熙在铲除鳌拜亲政后,一直都对于“三藩”耿耿于怀。但是,朝中大臣们却多对削藩予以反对,甚至就连康熙的另一个宠臣索额图也不同意立即进行削藩。

明珠洞察时局,冒着政治危险甚至是生命危险,旗帜鲜明的支持康熙进行削藩,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主战派代表。

1672年,为了贯彻执行自己的削藩之策,康熙改任明珠为兵部尚书,具体负责进行削藩前的一系列相关事宜。

历经艰辛终于平定三藩后,康熙彻底将明珠视为了自己的心腹重臣。先调任吏部尚书,后被授予了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了当朝仅次于索额图的内阁重臣。

1680年,索额图病退后,明珠成为内阁中事实上的一把手。虽然清代并不设内阁首辅一职,但凭借自己的权势,明珠还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自居并独揽朝政。

台湾问题从明末开始就一直长期悬而未决,先后被荷兰人和郑家所占据,成为了一处孤悬海外的中国领土。康熙从来没有放弃过台湾,一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过,满清八旗不擅水战,压根就不是台湾水师的敌手。明珠在此时却主张大胆起用台湾的降将施琅,用他训练满清水师以便收复台湾。

平定三藩时,明珠就是主战派;现今收复台湾,明珠同样坚决主战。正是他的运筹帷幄,清廷最终成功解决了台湾问题,顺利将台湾重新纳回了中国的版图。

事实上,明珠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胆识和能力;但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康熙的确需要明珠这么一个能制衡和约束索额图的人来平衡朝局。

1684年,康熙下江南时明珠伴驾随扈,这种隆恩之下,明珠开始肆无忌惮地打击异己,拉拢人心,终于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股以他为核心的巨大势力,形成了明党。

三、康熙出手

深谙此道的康熙帝,正是为了制衡索额图才有意着力提拔重用明珠,最终形成了明党以制衡索党。

文史不假认为,索额图和明珠的命运,虽然存在着巨大矛盾,但更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打个形象的比喻,两人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被康熙紧紧地绑在了一起,相互争斗。

其实,无论是明党还是索党,双方都一样的贪赃弄权,一样的恶名远扬。对此,康熙也早已洞悉并对此提出过警告,希望双方不要过激并有所收敛。

1679年,京师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波及到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多地。借此机会,康熙“兢惕悚惶”和“力图修省”,甚至不惜下罪己诏: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然是时也,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

不难看出,康熙帝虽然借罪己诏来平息地震的风波,但其中警告索党和明党的意味已经十分的明显。可惜,忙于党争的索额图和明珠却无视康熙的警告,没有及时收敛双方党争。

1688年,康熙首先拿明珠祭旗,他授意御史郭琇递交了《纠大臣疏》,其中历数了明珠及其党羽的罪状共计八款,包括卖官鬻爵、中饱私囊等罪名。据《清史稿》记载:

此皆植党纳贿所致。朕不忍加罪大臣,且用兵时有曾着劳绩者,免其发觉。罢明珠大学士,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

从史料不难看出,明珠虽然倒台,但并没有被康熙大兴问罪,而且之后还被重新起用,只是再没有被宠信罢了。

作为党争的双方,铲除了明党的势力后,索额图自然就成为康熙的下一个目标,也是唯一的目标。

1703年,康熙帝毫无征兆之下突然下旨,以“议论国事”和“结党妄行”的罪名,拘捕了已经退休在家的索额图。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在上谕中提及:

尔为大学士,以贪恶革退,后复起用,罔知愧悔。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

索额图获罪后在宗人府中被拘禁,不久之后竟然被活活地饿死,终年六十八岁。关于他真正的死因,后世多有猜测,但却没有明确的定论,个人推测虽然他已经获罪,但索额图根基深厚,如果不是康熙授意,相信没有人敢对他下手。

即便如此,索额图依然被康熙帝深恶痛绝,之后提及此事都没有丝毫的原谅,给予了这样的恶评: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四、原因分析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虽然对于贪腐现象极力严惩。但对他们而言,这显然不是最致命的,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被容忍,甚至被宽赦的。

对于朝臣结党的现象,只要不构成大患,皇帝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一旦牵扯到了皇位的传承,就是死穴。

胤礽(1674年——1725年),康熙帝的第七位皇子,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他在刚满周岁时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是大清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太子。

胤禔(1672年——1735年),康熙帝的第五位皇子,惠妃那拉氏所生的庶子。因为之前的四位皇子全部夭折,所以他就成了康熙帝的皇长子。

皇太子胤礽,其母赫舍里氏是索额图的侄女。所以,索党极力支持皇太子,逐渐演变成了“太子党”。皇长子胤禔,其母那拉氏是明珠的侄女。所以,明党极力支持皇长子,逐渐演变成了“长子党”。

关于这些内容,影视作品中虚构的成分就比较大。在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太子胤礽的生母变成了索额图的女儿,长子胤禔的生母又变成了明珠的妹妹。

随着两位皇子的日益长大,站在他们身后的索额图和明珠,自然成为康熙皇帝不得不除的对象。

五、结语

但是,二人相继结党并掀起了党争,搞得康熙朝的政局烟雾瘴气,完全违背了康熙帝纵容他们进行有限党争以便相互制衡的初衷。尤其,二人先后牵涉进了康熙帝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中。这是底线,也是红线,一旦逾越了就会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历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