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没有听孝庄的话等着吴三桂老死,反而是着急削藩呢?

发布时间:2023-04-05 13:51:18 发布人:hao168

"三藩″是清初分封于云南、广东、福建的三个异族、异姓藩王的合称,这是清廷对南部边垂鞭长莫及的结果,也可以算是清廷为了消灭南明残余势力——包括盘踞在东南宝岛的明郑集团的权宜之计。从长期看,无论"三藩"反

"三藩″是清初分封于云南、广东、福建的三个异族、异姓藩王的合称,这是清廷对南部边垂鞭长莫及的结果,也可以算是清廷为了消灭南明残余势力——包括盘踞在东南宝岛的明郑集团的权宜之计。从长期看,无论"三藩"反不反,迟早要被裁撤掉的!

只是在一个偶然因素的刺激下,使康熙皇帝与三藩的矛盾激化,让他们提前摊牌而已。

此事源于平南王尚可喜。

平南王尚可喜老了,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就把权力交给了儿子尚之信,尚之信掌权后变得跋扈难制,尚可喜担心惹祸,便于公元1673年给朝廷上书,请求撤藩返回辽东归养。

清廷同意了。

三藩同气连枝,休戚与共。

尚藩做出了求撤之举,吴藩及耿藩自然也不能熟视无睹。

于是,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也相继上书请求撤藩,实则是在试探康熙的态度。

当时清廷确实有人不赞同立即撤藩,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据说孝庄太皇太后就持以时间换空间——"耗死"吴三桂的态度。

这倒是一个不失稳妥的办法,因为三藩的灵魂人物是吴三桂,要是吴三桂不行了三藩也就完蛋了!

然而,康熙皇帝毕竟年轻气盛。

皇帝血气方刚。康熙认为:历史上,凡是藩王坐大没有不造反者的。″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早撤早反,晚撤晚反!

还不如快刀斩乱麻,一揽子将他们解决算了!

于是,康熙便乾纲独断,立刻下旨准许吴三桂等人撤藩返回辽东归养。

吴三桂偷鸡不成反蚀米,不由得恼羞成怒,立刻于公元1673年挑头发起叛乱。

很快,耿、尚二藩也加入其中,吴三桂的许多旧部也纷纷予以响应,于是掀起了一场波及南方与四川陕西等地的声势浩大的战争。

由于清廷在南方的实力不足,所以三藩方得以迅速扩大战果。

一时间,竟仿佛形成了与清廷隔江对峙之势!

一场战争的胜负拼的是意志和消耗。

由于清廷掌握着整个天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所以康熙根本就不怕打消耗战。

但吴三桂地盘有限,实力也有限,所以拖不起。

既无法速战速决,又没有实力拼消耗,吴三桂被动了。

不久之后耿、尚二藩又投降了清廷,吴三桂成了孤军作战。

此外,康熙为了瓦解″绿营兵″对吴三桂的同情氛围,便着力提高了汉军绿营兵的待遇,于是绿营兵便重又成了平叛主力。

而此时的吴三桂呢?

仿佛也没有了鲸吞天下的野心和信心,他所以坚决作战,很可能有两个目的:或者与清廷划江而治,或者保全他的云南地盘!

吴三桂的迟疑不决,既使其失去了稍纵即逝的,挟起兵之初的锐气直捣黄龙——直扑京师与清廷决战决胜的唯一机会,也给了清廷调整兵力部署,镇压吴三桂,逐步平定叛乱的宝贵时间。

于是,吴三桂便越打越被动,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吴三桂见大势不妙,为防人心瓦解,遂于公元1678年在衡阳称帝。

不久之后吴三桂便患病死掉了。

吴三桂一死,其残余势力便因失去灵魂人物而士气衰落。

所以,尽管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又继续顽抗了两三个年头,但却还是于公元1681年被清军攻破了昆明城,吴世璠自杀而死。随着吴世璠的自杀,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了。

最后总结一下:由于清廷实力强大,"三藩″获胜利机率相当微弱。

历史上藩王造反失败的教训证明,以一隅敌天下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双方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只要朝廷应对有术,通常造反的藩王都会被镇压下去!

其实,清廷削除三藩目的是一致的。

只是孝庄太皇太后出于稳妥起见,才建议皇帝"以拖待变″。

但是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却偏偏不信那个邪!

果然,逼得吴三桂铤而走险掀起叛乱,而清廷则趁机一举扫除了潜伏于南方边陲地区的祸乱之源!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