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三人谈丨应对外来物种,不必见“外”色变

发布时间:2023-03-07 18:44:33 发布人:hao168

生物多样性问题近年来受到显著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指出,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

生物多样性问题近年来受到显著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指出,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多数国家本土都出现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以及知名科普作者张田勘,这三位专家围绕“防范外来入侵物种”话题接受了新京报记者采访。

专家们表示,外来物种不代表外来入侵物种,不能谈“外”色变;对于待引进的外来物种要经过论证、普查、评估,最好先将外来物种放在试验区里观察、评估,直到确认其对本土生态环境没有危害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

新京报两会三人行节目海报。新京报制图

物种入侵形势严峻,农业生态受到冲击

张田勘介绍,根据生态环境部《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在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当中,最多的是入侵植物,达到370种,占到一半多。

知名科普作者张田勘。受访者供图

从2005年起就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闵庆文,发现在一些农业文化遗产地,也有外来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的现象。如在南方一些梯田里,曾出现小龙虾入侵事件,小龙虾适应性及繁殖力强,易于扩散,很快就在梯田泛滥成灾。小龙虾除了与原来的鱼类、泥鳅等争夺生存空间,还会啃食水稻作物,影响粮食产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受访者供图

张田勘介绍,外来入侵物种缺少天敌制约,更容易生长为优势新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如去年引起亿万网民关注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该植物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住宅四周等地都能生长。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与周围植物争阳光和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2022年,陕西商洛、山东枣庄、河南商丘等多地出现加拿大一枝黄花,而后林业部门对其进行深挖铲除、焚烧、深埋处理。

张正旺介绍,有的外来入侵物种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例如有一种被称为“三裂叶豚草”的外来入侵物种,其花粉对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会导致咳嗽、哮喘、鼻塞、打喷嚏,甚至出现荨麻疹、胸闷、肺气肿,最严重时可以导致人死亡。

违规“放生”,也是物种入侵的渠道

张正旺介绍,外来物种入侵渠道主要包括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有意引进三大类。其中,自然入侵是通过气流、风、水流或昆虫、鸟类传带,使植物种子、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的生物危害。

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受访者供图

他介绍,无意引进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在开展一些活动时,并没有意识到可能会携带和传入外来入侵物种;再或者,人们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没有识别该物种潜在的威胁,不小心使得该物种流入本土。

此外,一些国家出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有意地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一些外来物种的到来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农业文明交流互鉴,如在16世纪,马铃薯从美洲大陆传入亚欧大陆,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巨大进步。但也有时候,由于相应风险评估制度或技术的缺乏,一些国家在引进外来优良品种的同时,携带了水花生、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

张正旺告诉记者,其实还有一种生活中常见、但容易被人忽视的行为,也是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之一,这就是违规“放生”。今年2月,江苏省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公开审理了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并当庭宣判。法庭认为,被告徐某、刘某构成共同侵权,应连带承担3.5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以及5000元惩罚性赔偿金,赔偿金将会用于长荡湖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

张正旺介绍,个人在放生前,需要按照规章制度,并取得相关合法审批,进行专业人士科学评估后,再进行放生;如果不根据动物实际情况而盲目放生,不仅会对动物本身造成伤害,还有可能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防治物种入侵,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

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中国政府在这四年里不断完善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名单共包含71个物种。2022年12月,《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发布,该名单包含59个物种。

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经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同意,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记者发现,《办法》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构建出一个全链条防控体系。《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职责。

张田勘认为,我国在严防外来入侵物种方面,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但在执行和监管层面还有待加强,这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责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让张田勘欣慰的是,现代化的智能生物识别技术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高效率手段。他介绍,为保障我国的生物安全和阻遏外来物种入侵,今年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外来水生生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入侵风险评估和防控”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将环境DNA监测技术应用于外来生物入侵预警和预防的工作中去。“这种技术效率高、成本低,只要取出一升水,里面可能有外来物种的黏液或者鳞片脱落而排放的DNA。由此,可以提取DNA进行测序和识别,并建立监测网络。”他说。

闵庆文认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还应该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国家层面在不断完善法律、改进技术的同时,还要让公众认识到外来入侵物种的严重危害,引导公众科学合理放生,而且愿意参与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中去。

他认为,目前国家在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但也不应忽视了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农业生态系统。他建议,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示范点建立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当地居民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