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入关后为大明做了两件善事,其中一件四个皇帝花了95年才完成

发布时间:2023-04-08 13:48:18 发布人:hao168

清入主中原后,并不像以往改朝换代那样全盘否定前朝,也没有为了显示新朝气象将前朝的宫殿、陵寝付之一炬。相反,清代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遗产,不论是文化、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效仿明朝制度。甚至,清代还为

清入主中原后,并不像以往改朝换代那样全盘否定前朝,也没有为了显示新朝气象将前朝的宫殿、陵寝付之一炬。相反,清代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遗产,不论是文化、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效仿明朝制度。甚至,清代还为明代皇室做了两件大善事。

第一件便是保护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并形成家法祖制;第二件是花大力气编纂《明史》。本文就来讲一讲清代修《明史》这段曲折的经历。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前后共编修了近一个世纪,是历史上费时最多的一部官修史书。正因如此,《明史》以体例严谨、史料完善而备受推崇,为二十四史做了一个完美收尾。

顺治二年(1645年),刚刚入主中原的清廷下令编修《明史》,以此来宣告旧王朝的结束和新王朝的开始。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担任总裁,另设收掌官7名、满文誊录10名、汉文誊录36名,共同组成了《明史》的第一批编修人员。

然而,《明史》初期的编修工作并不顺利。由于当时清廷战事频繁,政局不稳,加上人力、物力不足,编修《明史》几乎没有太多进展。顺治年间的明史馆结构松散,官员职位普遍不高,而且还经常出现缺席的现象。因此,《明史》的编修工作断断续续,只编纂了明朝20余年的历史,而且还是初稿并未定型。

康熙初期,政治斗争不断,《明史》的编修也一度搁置。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才腾出手来组织人力、物力开始编纂工作。其时,著名的史学家万斯同、王鸿绪、文学家朱彝尊、尤侗、毛奇龄等人汇聚明史馆,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也提供了上千卷的明朝史料,一时间人才济济。

其中,万斯同对《明史》的编修工作奠定了主要的基础,他先后编写、审定了两部《明史稿》,各有三百卷和四百余卷。后来,王鸿绪又进行了改编,形成了《明史》的初稿,并于雍正元年(1723)进献给雍正帝。

在雍正的主导下,《明史》的第三次编修开始了。隆科多、王项龄为监修,徐元梦、张廷玉、朱轼等任总裁,期间完成了明十二朝本纪、永乐至正德九朝的列传等。到了雍正末年,《明史》已经基本完成。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奉命对《明史》做最后的修订,终于定稿、翻刻、刊行。

《明史》的编修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共历95年,是历代官方编纂史书耗时最长的一部。这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政治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明史》编纂工作极为细致严谨。

完成后的《明史》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列传220卷、志75卷、表31卷等,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明史》记载了自洪武元年(1368)到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共277年的明朝历史,史料丰富,体例严谨。

《明史》文字清晰,与其他史书相比,谬误大大减少。万斯同在编修《明史》就说:“自汉唐以后,史书中错谬百出。修史者又往往以个人好恶随意褒贬,致使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传说竟大相径庭。”于是他对《明史》的编修态度异常严谨。

同时,《明史》对一些敏感史实也能如实记录,如清太宗皇太极设反间计诬害袁崇焕一事,以及明末“辽东三杰”之一的熊廷弼的功过问题,都做到了不失公允。

虽然《明史》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清代前期的一些记录做了一些迫不得已的修改,但事实求是的说,作为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明史》不愧为华丽的收尾与谢幕。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