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两江、湖广三个总督集体抗旨,这在大清史上还是头一遭

发布时间:2023-04-08 21:30:02 发布人:hao168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各国列强是真的把慈禧给惹毛了,他们以武力试图让大清皇太后归政于光绪帝。既然事情已经被逼到这个份上了,慈禧也就豁出去了,她毅然决然地向十一国列强宣战。不得不说,慈禧此举够霸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各国列强是真的把慈禧给惹毛了,他们以武力试图让大清皇太后归政于光绪帝。既然事情已经被逼到这个份上了,慈禧也就豁出去了,她毅然决然地向十一国列强宣战。不得不说,慈禧此举够霸气、有胆识,是她一生最有魄力的一件事。

话虽然说得霸气,但大清没有这个资本,君臣也不是一条心。当慈禧宣布对列强开战后,北方地区倒是纷纷响应,而南方地区却不那么积极,很多封疆大吏本来就反对开战,再加上山高皇帝远,慈禧的开战之令对他们的作用十分有限。

更让慈禧不爽的是,这些南方督抚们竟然敢集体抗旨,视朝廷谕旨为无物。而且带头闹事的就是两广总督李鸿章。李鸿章是朝廷重臣,又深谙官场之道,他数十年以慈禧马首是瞻,难道他不知道抗旨是多大的罪名吗,那可是要杀头灭族的。

要说抗旨这事,慈禧这笔账还真算不到李鸿章头上,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南方督抚们集体抗旨的罪魁祸首另有其人,他就是盛宣怀。

盛宣怀早年在李鸿章手下办事,他思想开明,见多识广,而且还与各国洋人交情不错。凭着多年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盛宣怀注意到洋人对慈禧日益不满。在慈禧宣战之前,他已事先向各国洋人打探到了高度机密。

英国一位领事曾对盛宣怀透露说,英国政府虽然对慈禧不满,但是并不想因慈禧一人坏了他们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利益。当时中国华北因义和团运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并不想华北之乱波及到中国南方。因此,英国希望和中国南方的督抚们达成一致的协议,要不惜代价确保南方的稳定。

英国人的这个建议很快就送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那里,这两位地方大员对这个建议是支持的,可是他们也有顾虑,认为与各国开战是万万不可的,而不战又会违背慈禧的旨意,这让他们十分为难。于是,他们经过商量后,采取以静制动,先看看局势发展再说。

刘坤一和张之洞的这种顾虑被盛宣怀察觉到了,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他给二人写了信并建议他们联合两广总督李鸿章实行东南互保。此后,盛宣怀又在南京、武昌等地游说了不少地方大员,最终大家认为维持江南稳定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既然意见统一了,盛宣怀就在上海拟定好互保的条款,然后敦促相关官员和各国领事谈判。就这样,原本一场席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就被几个怀私心的封疆大吏给制止了。

这边,南方的督抚已经和各国达成了协议,但朝廷对此还是一无所知。如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向朝廷作出交代,显然,明目张胆地汇报给朝廷那就是赤裸裸的抗旨,这个话谁也不敢开口说。盛宣怀心里也清楚,若是直接告诉朝廷他们已签订了东南互保,朝廷必将怪罪这些督抚们抗旨不遵。为此,他想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

为此,盛宣怀写了一封信给李鸿章,在信中他暗示李鸿章如何巧妙地避开抗旨之嫌。他提醒李鸿章说:“朝政皆为拳匪把持,文告恐又非两宫所出者。”意思就是说,如今朝政把持在义和团手中,这道圣旨应该不是朝廷所发。

不久,李鸿章便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随后,其他督抚也相继效仿,都说朝廷的上谕是乱命,并拒不奉命。这些督抚们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慈禧他们不奉诏的原因是因为义和团的缘故,而不是想造反。

本来,慈禧对各国宣战就不是明智之举,她自己事后也很后悔。当他看到以李鸿章为首的南方的督抚私下做主实行互保的事后,打心里也认为互保之举也确有道理,而且这些督抚又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因此也就没有发脾气。

不管在什么朝代,皇帝再昏庸那也是人主,大臣再能干那也是臣子。皇帝的名分是天定的,古来皆然。作为臣子捞点钱、以权谋私这都可以容忍,而抗旨却等同于谋反,是臣子所不敢想的事。但这种新鲜事就在大清朝发生了,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些集体抗旨的督抚们包括祸首盛宣怀最终都没有受到任何追究。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