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张嘴要吃饭,乾隆想出了办法,两种作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09 01:39:47 发布人:hao168

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人口呈递增趋势,人口膨胀所造成的耕地、粮食供应等方面问题,尖锐地摆到清朝统治者的面前。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时,登记在册的人丁是2460万,雍正年间实

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人口呈递增趋势,人口膨胀所造成的耕地、粮食供应等方面问题,尖锐地摆到清朝统治者的面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时,登记在册的人丁是2460万,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后,一直到乾隆六年(1741)进行了第一次人口统计,数字是14341万,此后大清的人口一直以接近13%的增长率递增,至乾隆六十年(1795)已接近3亿。

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数量,乾隆皇帝开始睡不着觉了,在粮价上涨的背后是地价上涨,“诸物贵”以及地少人多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次面临因大量人口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

让老百姓有饭吃是历来最大的政治问题,丝毫容不得马虎,除了鼓励边疆地区的垦荒以外,乾隆帝为此采取了两个颇有成效的办法:

推广高产作物

为解决3亿张嘴的吃饭问题,玉米,白薯这两种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在乾隆时代得到推广,注意是推广,不是首次引进。

白薯生命力强,耐干旱,耐水涝,盐碱地也能存活,抗虫、抗灾,产量极高。“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

乾隆初年,白薯从闽、广传至北方,福建人陈世元到山东,见该地因干旱欠收,于是他到了山东胶州传播白薯的栽种技术。后来,陈世元的儿子又把薯种运至河南朱仙镇及北京一带种植,直隶无极县令黄河润从原籍福建带来薯种在当地试种,结果是“结薯甚多”。

山东布政使李渭,总结了北方栽种白薯的经验,撰写了《种植红薯法则二十条》;山东按察使陆耀刊印《甘薯录》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

乾隆在看到《甘薯录》之后,令直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把此书广为传播,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广下,白薯在山东、直隶、河南、陕西等省得到广泛种植。

玉米这种作物适宜在山地种植,在鼓励开垦山头角地的谕令推动下,大江南北广泛种植。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安徽以及华北等地“延山漫谷,皆种玉米”,“土人称为六谷”,“特此为终岁之粮”。

到了乾隆中叶以后,玉米、白薯成为主要食品,穷山深谷,“全赖包谷、薯芋、杂粮为生”。

进口洋米

为解决人口剧增所引起的粮食短缺、平抑粮价,清政府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进口大米。

乾隆七年(1742),福建、广东商船在返回时带回大米六万六千余石。为了鼓励洋货船贩米入境,乾隆特下谕令:“自乾隆八年为始,嗣后凡遇外洋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一万石以上者,著免其船货税银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船货银十分之三。”

从乾隆十六年(1751)起,准许商人自备资本,购米入境,并规定“数在二千石以内者,由督抚分别奖励;如运米二千石以上者,按数分别生监、民人,奏请赏给顶带”。在清政府的鼓励下,东南亚的大米源源不断输入闽、粤。

尽管清王朝遇到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但由于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洋米入口的提倡,致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受住了人口膨胀的压力。对于此,乾隆皇帝的贡献是巨大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