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官职是否比知府大?

发布时间:2023-04-10 12:59:24 发布人:hao168

道台在职能上和知府不冲突,但的确比知府要大,这里的大,指的是官阶。在大清,知府的官级比起明朝,是下降了半级的,明朝知府正四品官,而清朝的知府则是“从四品”,在官级上,就注定了知府比不过道台,因为道台,

道台在职能上和知府不冲突,但的确比知府要大,这里的大,指的是官阶。

在大清,知府的官级比起明朝,是下降了半级的,明朝知府正四品官,而清朝的知府则是“从四品”,在官级上,就注定了知府比不过道台,因为道台,往往都要四品起步。

这个“道”,在大清的解读是:“某政务”。

随着明清历史对现代的接近,明清时期的社会政务,更多能被现代人所解读,读唐宋史,最常见的无非就是“粮”、“盐”、“茶”、“马”等经济或者政务,但在明清时期,海关、河道、屯田等等政务开始清晰,也就意味着,社会的记载更丰富了。

这些“道”,指的就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事务、政治事务,而处理这些事务的官员,就叫做“道员”。

道员这个职位,一开始不常设,就跟唐代、宋代的巡抚一样,偶尔被皇帝派出去,常常是从朝廷点人出去“代天巡狩”,这个官名是“特设”的,干完了活还要回来,并不常设。

清初,对于省级地方的管理,正式确立了以“总督”为首,巡抚次之,布政使、按察使辅政的高层政治结构,其实和大明相比,这些官名都不是陌生的,但是顺序和意义却是“面目全非”了。

在清朝,总督就成为了最高的地方大员,总管督理一省或者多省的所有军政大事,跟明朝那个总督,又有不同。

而比总督在行政上低“半级”的,是巡抚,巡抚成为了无总督情况下,一省最高的官员,在巡抚之下,才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相当于巡抚的副手,主管政治和经济,而按察使,不仅隶属于巡抚,也隶属于总督,按察使主管的是司法工作,跟布政使属于是平级,但是工作性质不太一样,唯一的共同点,这个职位上的人,都是朝廷大员。

也就是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才到了“道台”。

道台是由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演变而来的,一般来说,没有四处行走的布政使,但是却有四处行走的道台,当布政副使需要经常

按照地方长官来划分,巡抚之下就是知府,知府之下是知县,这是很直接的政治构造,但是其中具体的划分却不简单,比如这个道台,就是处在知府的头上。

但是巡抚和知府之间要调和,再譬如江南这一带水运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河道”就需要几府之地互相调节,但是政治上,地方官肯定是以自己所管辖的地方利益为主的,因此偶尔会冲突。

在明代,这种问题就出现过类似,那就是三司问题。

为了调节地方三司矛盾,皇帝会派巡抚去处理这些事情,要处理三司,那么巡抚的官级一定要比三司长官高,不然的话压不住,可是巡抚也不能全面压制三司,皇帝派巡抚干什么事,那巡抚在这件事上的话语权最高,其他的并不是。

放到道台和知府的关系上来说,也是这样的。

管理河道的“道员”,必然是隶属于巡抚的,所以这个道员,乃是巡抚权限下的一个化身,假若江南之地河道起了冲突,大家生意都好,堵了船,谁也不让谁,那么道员就要来梳理这件事了,最起码在这件事上,大家要听道台大人的。

其实这样做,既是延长了巡抚的行政范围,同样也保持了尊卑的风范,在明清时期,很多时候的官级设立,并不是说真的需要那么多,而是一定要把等级做出来,所以明明行政单位就是“省”、“府”、“县”,但这里面却还隔着几十个等级。

举一个实际的人物例子,那就是慈禧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

慈禧的父亲惠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员,惠征当年是在吏部工作,干的职位是“满汉蒙”翻译,当时在吏部叫做“笔帖黑”,官级是八品。

而惠征这一干,就是十八年的光景,其中有升过级,但是也和之前差别不大,真正的改变,是在道光二十九年时,勤奋的他被道光心情好接见了,道光直接派他当“归绥道”,也就是道员。

这个“归绥道”,全称乃叫:

“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物分巡归绥道兼管归化城等处税”。

看字义,这个官的前缀乃是“山西总理”,怎么说都是封疆大吏的级别官员了,可道台的美丽就在于后缀,前面所说,道台本身是巡抚、总督职能的专向延伸,也是因为后缀。

惠征的这个“归绥道”,后缀乃是“分巡归绥道监管归化城等处税”。

也就是“分巡”,把这个道台的本质阐释的明明白白,道台就是一个“弱化版”的巡抚,特别是在归化城,道台这个级别的官员几乎是最高的了,知府来了,也是要行礼,而这个地方的税务问题,全部是交给惠征管辖和监督。

这个例子,还是惠征。

公元1852年,慈禧被选入后宫,这一年,为了照顾岳父,咸丰把惠征安排为“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这五个地方的道台。

一辖多地,而具体分管的事务,是盐政和税收,这个权柄不谓不大,在经济贸易发达的地区,这种职能更能让知府们敬畏,虽然道台不可以罢免任命知府,可是在主要的工作上,道台却能限制知府,知府毫无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道台遇到什么情况,直接向布政使、按察使汇报,到了布政使这一级别,再向巡抚、总督汇报,这种层层划分很明确,但好的是,巡抚人不用非要到安徽,就能把安徽的事情给处理了,总体来说还是很高效的。

而到了大清的后期,“道员”的等级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并非是“四品”,有的人乃是“二品”。

清末李慈铭就曾经就这个问题上书光绪皇帝,李慈铭的说法是:

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

当外道官员都是二品官,而且有的还是一品官,这个“道台”的本身已经失去了意义了,既然都有这种级别了,为何不直接成为封疆大吏,这也反映了在大清后期,道台这一个官职的紊乱,就跟他刚设置的时候一样,没有秩序。

就是在秩序和官级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大清渐渐迎来了自己的余晖,当大清结束的时候,甭管什么“道台”、“巡抚”、“总督”,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