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会试、覆试、殿试、朝考,关乎前途,一场都不能大意

发布时间:2023-04-10 13:02:51 发布人:hao168

科举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种制度能延续上千年之久,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清朝科举的最高等级就是殿试,天下举子汇聚京师一战礼部会试,二战保和殿殿试。虽然殿试的地点曾发

科举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种制度能延续上千年之久,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清朝科举的最高等级就是殿试,天下举子汇聚京师一战礼部会试,二战保和殿殿试。虽然殿试的地点曾发生过变化,但最终清朝还是定在了保和殿。保和殿的地位也影响了保和殿大学士的地位,要高于文渊阁大学士和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曾在雍正四年二月,实授文渊阁大学士,五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六年授保和殿大学士。虽然只是一个名誉,但可看到张廷玉一年比一年仕途显著。

殿试虽然说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考试,但在京师一系列的考试中并不是最激烈的。因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才是最激烈的,天下举子会聚京师参加会试。如果这次会试名落孙山,那意味着后面的覆试、殿试、朝试都将和你无缘。你将再“修炼”参加下次春闱(有恩试不定)。如果你通过了这次会试,不出意外的话(家中有事或丁艰),下面的三场考试都有你的份。因为只要过了会试成为贡士,也就意味着你是进士了。下面的考试只是分等级,排名次,不会淘汰了。所以,我才说会试才是最让举子“心潮澎湃”的。

那到底会试有多难,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录取的比例上。就以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最后一场科举(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来说吧。此次全国参加会试的举子共有5410人,一场下来,直接淘汰了5134人,会试中额276名。最终录取的贡士连参加这次考试举子的零头都不到,贡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五。

殿试虽重,也只是插曲

有人总是把殿试看得很重。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全国前三甲在这次考试中产生,影响极大。状元、榜眼、探花,绝对的全国前三名,可以在传胪时大摇大摆地走在紫禁城的御道上,何等的威风。当然一辈子也只有这一次机会而已。很多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军机大臣、大学士、封疆大吏羡慕不已,因为没有中过三鼎甲注定一生无缘这项殊荣。(衍圣公除外)

朝考,往往被忽视

这场朝考就在新科进士传胪后的第三天。朝考同样在保和殿,在这里新科进士已经考了两场(覆试和殿试),他们已经熟悉了场地。但几个月来,连续的四场考试,也已经把他们弄得精疲力竭。朝考一天的时间,不掌灯,即收卷。朝考后,将前十名的试卷进呈,送军机处请旨,而殿试一甲另封。这次朝试主要分等级: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被称为朝元。末科进士273人,而参加传胪三天后的朝考却有274人,因为有一名叫汪康年的是前科进士。此次参见朝考属于补考,所以多了他一人。

朝考授职,进入官场

新科进士由阁部大臣带领,分班引见,每二十人为一排,左右各一部员押班,进入大殿跪下,各自报名。报完名,起来,鱼贯而出。皇帝根据新科进士在覆试、殿试、朝考中三次的综合成绩考虑,进行授职。主要是用朱笔圈点出入翰林院的庶吉士、部属、内阁中书、知县等职。末科科举后,光绪帝用朱笔圈点出庶吉士六十一人,部属九十六人,中书十人,知县八十八人,其中不包括一甲三名及京外官以本班用的十四人。最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两位老兄却被“归班铨选”,可能是因为考试错字多,涂抹严重,也就是卷面不整洁。这样正好是二百七十四人,与参加朝考的人数一致。

可以看出,在殿试中,除了一甲三人已经确定自己进入翰林院的身份,其他二甲、三甲的进士必须通过朝考。通常认为最后的朝考对影响一名进士能否被圈点翰林庶吉士至关重要。也就是,点翰林以朝考为重,以殿试和覆试为辅。所以说即使是殿试成绩二甲,如果朝考三等,而覆试还是三等,二加三加三等于八点,那点翰林也基本无望了。因为真正能点入翰林的综合成绩要在四点。殿试已经肯定是二甲或三甲,那覆试一定要考一等,朝试也要考一等,这样才能得四点或五点。四点的前提下,进入翰林才有很大的希望。

所以,在清朝,你想殿试一考定乾坤,那你必须要考入前三名,才能确保前途。不然,覆试和朝考,有一次,尤其是朝考考得不理想,那你就可能没有机会入翰林进修。现在,你是否感觉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