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农民凿出一口井,深度达1001米,直接影响全世界的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23-04-11 13:09:25 发布人:hao168

引言北宋柳永的《煮盐歌》中描述了古代制盐人的生活:“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盐,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伴随在人类身边,不断发展的制盐技术不但为人类得到了盐卤

引言

北宋柳永的《煮盐歌》中描述了古代制盐人的生活:“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盐,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伴随在人类身边,不断发展的制盐技术不但为人类得到了盐卤,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滋味,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咸味,是五味之一,一般人体验到的咸味都是由盐所带来。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们正常生长的必需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古代,盐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向都由国家来统一管控。

▲食盐照片

01

在古时候,普通人的生活中,盐的用途除了食用以外,还是一种重要的防腐原料。在科技落后的年代,食物的保存大都依赖腌制的手段来进行。所以,古人会在食物比较丰盛的时候,用盐将肉类、鱼类和一部分蔬菜腌制并储存起来,以待食物缺乏的时候食用。而这种方法也无意中创造出一些美味的食物,直到现在,主要用盐腌制的肉类和一些蔬菜,依然会出现在人们的餐餐桌上,并广受欢迎。

古人获取盐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但是由于对盐的迫切需求,所以他们也找到了多种多样的取盐途径,其手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最早,人类是直接在湖床河床上采集盐的结晶然后加工,后来,在海边人们建造出大量的盐池,将海水作为提取盐的原材料。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今日,海盐仍然是人类获取食盐的主要来源。

▲盐池照片

古代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在海边的人采用海水制盐,如果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们,仅仅依靠长途运输而来的盐,是远远不足够的。那么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们如何获取盐呢?

02

在中国四川有一个城市,叫做自贡。自贡如今以美轮美奂的彩灯和恐龙博物馆闻名全国,而在川内,更为热爱美食的四川人津津乐道的是自贡的“盐帮菜”。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自贡与盐的深厚关系。自贡的盐业历史长达两千余年,曾经是中国井盐中心和最大的手工工场。

▲自贡盐帮菜

从古至今,来自自贡的井盐,被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全川乃至全国,而自贡当地的盐矿开采就主要是依赖盐井。但是自然资源是会被耗尽的,随着长久以来不断地开采,盐井已经越挖越深。到了满清时期,数百米之深的盐井已经在中国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很少有新的盐矿被发现,所以就算盐井已经达到数百米之深,盐的产量却日渐下降,就连盐矿丰富的四川自贡,也面临着资源耗尽的危险。

为了能够找到恢复盐产量的方法,清道光年间,几位居住于四川自贡的农民决定尝试打造一口新的盐井。他们改进了“卓筒井”的钻井方法——冲击式顿钻凿井法,耗费了十三年的时间,最终将一个深井开凿成功,这就是现在自贡著名的燊海井。燊海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口深度超过了千米的深井。在燊海井完工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技术和手段可以精确测量这口井的深度,后来经过专家评测,确定了燊海井凿成时的深度达到了1001.42米。

▲自贡燊海井

03

人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燊海井每天可以产出一万多担的黑卤,当时为了处理这一万多担黑卤所用的卤锅都有八十多座。除了黑卤,燊海井还会同时每天产出大约8500立方的天然气。一直到约百年之后的1940年,燊海井每天的产量还保持在每天一万多担黑卤和4800至8000立方米的天然气。

在开凿燊海井时所采用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是一种在现代是由开采中普遍使用的技术,我国在北宋年间就已经兴起了这种开凿方法。北宋苏轼在《蜀盐说》中便有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冲击式顿钻凿井法画像

燊海井开凿成功之后,很快这个技术就传到了西方,世界范围内的钻井技术都由此得到了大力推进。对世界石油行业深井钻探技术多有裨。在人类大规模开采石油的时代,这种技术可以说推动了世界的历史发展。可以说,燊海井堪称清朝最伟大的一项发现,假如没有它,全世界历史将改写。

结语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造就了辉煌的文明,如今看起来像是魔法一样的科学技术,其实也是从钻木取火发展而来的,人类智慧的每一次闪耀,都会给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于先人极其艰难和伟大的发明,作为后人,真的应该抱有敬畏之心。

参考资料:

《蜀盐说》

《煮盐歌》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