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初年,丁戊奇荒饿死一千多万人,为何没人造反?原因值得反思

发布时间:2023-04-12 10:53:38 发布人:hao168

天灾人祸加上连年饥荒,往往百姓都会民不聊生,最后国家也会受到影响。纵观我国历史,几乎每个农民起义都是源于一场大饥荒,诸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元末明初的红巾军等等。而在清朝光绪初年,河南、山东、山西等地

天灾人祸加上连年饥荒,往往百姓都会民不聊生,最后国家也会受到影响。纵观我国历史,几乎每个农民起义都是源于一场大饥荒,诸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元末明初的红巾军等等。而在清朝光绪初年,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爆发了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这场饥荒爆发于1877年到1878年,分别属于“丁丑年”与“戊寅年”,故而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丁戊奇荒”。据《清史稿》记载,这场饥荒造成了2000万人逃荒,1000万人死亡,对晚清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这么大的一场饥荒,却没有人站出来造反起义,清末的统治早已腐败不堪,下方官员卖官鬻爵,剥削百姓。为什么老百姓没有学习洪秀全,揭竿起义推翻满清的?原因大概分为是以下三点,而最主要的一点你绝对想不到。

首先这场饥荒爆发的原因有三点,无非就是天灾,人祸,和统治阶级的压迫。1875年以来,连续四年都爆发了旱灾,而当时的农业技术非常低,一块地的收成只有一点,遇到旱涝灾害,基本上都会颗粒无收,这就是天灾。

人祸指的是部分农民自以为是的行为,当时清政府允许种植鸦片,而罂粟的利润比水稻小麦高不少,因此很多农民都不种小麦,改种罂粟。原本就是天灾之年,大米水稻少有收成,而一大部分农民还改种罂粟,最后就导致粮食稀缺,粮价飞升,越来越多人吃不起饭。

收成低,粮食少,但是官府依旧不放弃剥削压迫,清朝官员向农民征收的赋税一向都很多,杂七杂八加在一起,往往收成好还能够负担起,但是在这种日子,很多农民不仅没收成还要倒贴钱,最后引发了这场轰动全国的饥荒。

至于这场饥荒为什么没有引发大型起义和造反,主要也分为三点原因,一个是体制方面,一个是人员任用方面,最后一点很少有人想到,那就是国外的因素。

作为封建专制主义,清朝的统治固然有许多诟病,但是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却有绝对的压制力。即使没有现代的社会救济系统,没有保障体系,但是清廷在处理这样的饥荒却得心应手。中央集权制度,在灾荒面前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大,一个庞大的帝国可以很快地运转起来,很快就派遣了赈灾官员,减免了受灾地区的赋税,安抚了一定的民心。

作为钦差大臣,李鸿章被慈禧派往受灾地区负责赈灾放粮。而在他的统筹之下,安定了受灾地区的百姓,进一步地防止了饥荒的蔓延。他首先从江南调粮,低价出售给灾民,同时设立粥厂,将各地流民收集并且安排回家。

除此之外,他还光明正大的“卖官鬻爵”,只不过他卖的都是一些荣誉爵位。用这些虚职换取富豪们的银子,最后扑灭饥荒的火苗。在他的救济下,很开灾区就开始重建家园,人们也慢慢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原因,其实还和西方传教士有关。1877年,义和团运动还没有爆发,因此西方传教士普遍存在我国各个省份地区。在这场大饥荒中,也有部分传教士团体,带着人员积极赈灾救援。

这些传教士的行动在江南士绅的眼中却成为了不怀好意的觊觎之举,认为是在争取民心。为了和西方传教士对抗,江南士绅团结一起,只要传教士出现在哪里,江南士绅就跟到哪里。传教士放粮赈灾,他们也出钱出粮。

就这样在两个团体的动员下,全国掀起了一阵捐钱捐粮的风潮,许多志愿者加入其中,一些美国、日本的华侨也纷纷加入。这样的结果虽然是好的,但是却也值得人们的反思。

在这些主要原因的影响下,丁戊奇荒才没有发展成大规模的起义和造反,当然在部分地区一些小型暴动毕竟无法避免。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在面对灾难和饥荒时,有着难以想象的向心力,或许这就是中华人民血脉中存在的团结之力。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