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哪些当官的途径?寒门还是科举最好

发布时间:2023-04-12 13:53:22 发布人:hao168

科举出身的官员,能维持在文官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是文官的主体。但历代王朝也不止只有科举一条路来选官,还有通过其他渠道当上官的。除了科举之外,第一大当官的途径是“捐纳”,捐纳就是买官。早在先秦时期,就有

科举出身的官员,能维持在文官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是文官的主体。但历代王朝也不止只有科举一条路来选官,还有通过其他渠道当上官的。除了科举之外,第一大当官的途径是“捐纳”,捐纳就是买官。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鼓励老百姓“报效”的惯例,也就是国家鼓励老百姓捐钱捐物,为国家排忧解难。作为回报,国家授予老百姓低级的爵位或者其他优惠。正式公开的卖官,可能开始于西汉中期。当时,西汉王朝要治水,要出击匈奴,要大兴土木,财政捉襟见肘。一些爱国的豪强富豪,几乎倾其所有。后来,朝廷一到没钱的时候,就想到拿官爵来吸引富豪报效,就变成了卖官鬻爵。捐纳当官,最大的问题是经不起道德推敲。历朝历代都知道买官卖官不能保证官员的素质。但一到财政实在腾挪不开时,不得不打开捐纳之门。越到朝廷有事的时候,捐纳的风气越重;越到王朝倾覆前夕,捐纳入仕的官员比例就越高。

清朝第一个开捐的皇帝是康熙。康熙为什么要开放捐纳?因为他没钱平定三藩叛乱。清朝财政本来就不宽裕,三藩一作乱,军费开支就成问题了,康熙不得不允许百姓捐纳。这一放开,就收不回来了。之后治河、赈灾、平定边疆,都通过开捐筹钱。每个皇帝登基之初,都宣布要禁绝捐纳,但几年后又默默地放开了。

清朝前期,买一个知县要花四五千两银子,差不多可以购买千亩良田。知府的售价差不多要两万两白银,价格是很高的。坦率地说,买官者如果不贪不占,在任期内是不可能“收回成本”的。随着买官卖官的规模越来越大,标价逐渐走低。到清朝后期,同治、光绪年间,差不多一千两到一千二百两银子,就能买到一个知县,七八千两银子就能买到知府,上万两银子都能买到道台。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官职售价的下降幅度更大。清朝人能够买到的最高官职是道台。苏南的盐商盛行花钱买道台,因为一两万银子对他们来说不算大钱。不仅给自己买,还给子孙买。一般的财主,没这么财大气粗,如果看子弟资质平庸、前途不明,也咬咬牙,给买个知县或者县丞,算是给子弟谋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

第二个当官的途径是议叙。就是论功行赏,授予有功之人官职。比如冲锋陷阵、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某人冲在前面,功劳很大;某个小吏任劳任怨几十年,无私奉献,两袖清风,破格提拔,进行议叙。议叙往往和保举联系在一起,因为议叙某人得有人保举、推荐。除了少数最高层明令褒奖的情况外,大多数议叙都需要有人保荐给朝廷。清朝的议叙对象,一是兢兢业业的老吏,可以有一定的比例议叙为官,二是低级官员。

第三个当官的途径算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国子监的监生或者贡生,清朝八旗官学里的官学生,学习期满,或者在朝廷需要时,参加统一考试,选拔为官。还有一些举人、秀才,有时也可以参加类似的考试。一般历朝历代在官员有缺口时,会从这些学生中挑选官员。一些教职也向举人、秀才敞开,可以考取。举人大挑,也可以归入此类。

第四个当官的渠道叫荫生。传统社会中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封妻荫子”中,封妻指的是给妻子封诰,封一个诰命夫人;荫子指的就是儿子可以通过荫生的渠道当官。帝王为了笼络大臣,给予他们这样的待遇。秦汉有一个任子制度,一定级别以上官员的儿子可以直接当官。之后的朝代都有类似的制度。比如,北宋司马光就是官宦人家出身,他把家里荫生的资格让给了弟弟,自己通过努力,科举入仕,传为佳话。清朝地方官按察使及以上、中央各部的堂官及以上都可以保举孩子直接当官。比如,一品内阁大学士,可以荫护儿子直接出任五品左右的官职。当然,其中也要经过选拔程序,不是说白痴也能当官的。中级官员没有这样的特权,他们的儿子也可以免试入官学学习。基本上,清朝官员只要升迁到知府级别,就算是让儿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