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慈安面前始终处于弱势,慈安崩逝甲申易枢后慈禧方才夺权

发布时间:2023-04-13 07:02:48 发布人:hao168

历史上的慈禧和慈安两人,一般人都认为慈安的作用不明显。而慈禧太后是强势的一方,全面压制慈安。但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她才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后。

历史上的慈禧和慈安两人,一般人都认为慈安的作用不明显。而慈禧太后是强势的一方,全面压制慈安。但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她才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后。虽然说慈禧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独揽大权,但是在她与慈安太后的关系上,她始终是弱势一方。

不仅是清文宗活着的时候慈禧斗不过慈安,哪怕是清文宗驾崩后,慈禧权倾朝野,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她依然压不倒慈安。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天生自带威严光环,她后来能够权倾朝野,实际上也是有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他驾崩前遗诏,让自己的独子,仅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为了避免皇权旁落,清文宗生前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让以载垣和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二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给她母仪天下的权力。在当时,慈禧太后还排不上号。

咸丰皇帝的意思,是考虑到载淳年幼可能会大权旁落为权臣所控制,因此让两宫太后拥有批红的权力、八大臣拥有草拟权力。即所谓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大家互相之间制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但这样一来,两宫太后的权力就很大了,因为她们拥有最终批准权。当时身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论声望、资历、影响力,她都远远逊于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敌人,而是应该极力拉拢的对象。否则罢免辅政八大臣,夺权和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

爱新觉罗·肃顺

清文宗驾崩死后没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开始暗中较劲。肃顺和载垣计划,准备成立一个八大臣辅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慈安当然不同意了。便干脆所有的奏折、计划她都不批准。四天以后,各地的未批奏折堆积如山,朝廷政务陷入停滞,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认怂。然而这时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风唤雨,慈安这个最高决策人却不能接见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审阅过的东西。所以八大臣实际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见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对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拢慈安。制定了两人的攻守同盟,决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东一个叫董元醇的监察御史上书,说出一番“恭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令简亲王辅政”的言论,要求太后临朝,让辅政八大臣下台。

面对慈禧的出招,肃顺等人立刻进宫,公开宣布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让太后有批准权力已经是给足面子,随后肃顺以皇帝名义发了个痛批董元醇的谕旨,但慈禧留中不批准,因此发不出去。肃顺便不再问政,天天在家里遛鸟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滞,慈禧被迫就范,将谕旨发下去。

这一胜一败,看似不分胜负,其实慈禧已经占了先机。因为她是皇帝的妈妈,肃顺跟她的对抗,吵得越激烈,八大臣的罪过就越大。毕竟外臣对抗太后,有臣子抢夺皇权的嫌疑。慈禧便借机开始包装自己,带着小皇帝四处祭祀巡视时都对着臣子们哭泣,称肃顺欺君罔上,欺负她孤儿寡母,到处装可怜。

当时一些不掌权的宗室成员,比如恭亲王奕䜣之流,还有急于往上爬的汉人官僚和满蒙低级贵族都看准了这个巴结慈禧的机会,顺利地和慈禧搞在了一起。这些人里面除了奕䜣外,还有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醇亲王奕譞(清德宗的爹)、大学士周祖培等。他们密谋策动,发动祺祥政变,指责肃顺专权,并以此为借口将肃顺等人弄死。此事变之后,慈禧和慈安公开垂帘听政,成为大清权力的实际拥有者。

孝贞显皇后

慈禧的这一次成功夺权,除了利用舆论的力量之外,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清文宗给了慈安披红的权力,而慈安也有揽权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肃顺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所以慈禧在夺权后,她对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样。毕竟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经大老婆,她只是小老婆而已。

祺祥政变之后,奕䜣、僧格林沁这些投靠在慈禧身边的人,与慈禧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批红权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肃顺等人的票拟权则交给了奕䜣等人。等于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批人。因此慈禧与慈安再次达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䜣。

不久后,由于奕䜣主张实用主义,倾向于办洋务,外交方面颇能保持对外平等,导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评为软弱、离经叛道。慈禧此时则与慈安始终与保守站在一边,她们高举皇权和理学大旗,与保守派一拍即合,将权势迅速扩大的恭亲王奕䜣打倒下台。成功地控制了票拟权,为后来慈禧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䜣之后,慈禧找到了诀窍。就是始终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让大臣们斗,她最后再出来收拾残局,始终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比如她重用李鸿章,同时又提拔左宗棠,让李、左二人打得不亦乐乎。左宗棠死后,她又提拔张之洞,继续让臣子之间内讧,她稳坐钓鱼台。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权倾天下,她在宫里对慈安还是很恭顺的。比如根据《清实录》的记载,清穆宗登基后,哪怕是在两宫垂帘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后来光绪皇帝登基后,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说,慈安在皇帝的抚养和教育上从没失去过最高权力,不存在清穆宗和清德宗与慈安不亲的问题。她会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人一个有名分,一个有才干。苦活累活得罪人的事都让慈禧去干,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爱新觉罗·载淳

但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慈安这个人还是有分寸的。比如说诛杀安德海,虽然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办的,但最后拍板的是慈安,否则丁宝桢也不敢杀。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忍着。再比如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慈安是阿鲁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结果清穆宗没听亲娘的意见,而是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仅从这几点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权力欲不强,处理国事的水平也确实不如慈禧,因此才会允许慈禧在朝廷呼风唤雨,但她身为正宫太后,具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话就天然具有分量。

后来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之崩逝,很多人认为是被慈禧逼死的,这一点不否认,毕竟阿鲁特氏因为一直不受慈禧待见,存在自杀的可能性。但是慈安其实也不喜欢她,因为阿鲁特氏曾负气地说过一句话:“我是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暗指自己说根正苗红的皇后。此话大部分人认为是针对慈禧的,因为慈禧没当过皇后。但是这话对慈安来说也很不友好,因为慈安也不是清文宗的原配皇后。所以慈安进宫时走的也不是大清门。由此可以判断,慈安可能后期对阿鲁特氏也不待见。慈禧要逼死阿鲁特氏,慈安应该没意见。

同治皇帝十八岁时,本来太后应该还政。但是由于清穆宗突然驾崩了,于是慈禧又被请出山,寻找继承人。她当时与醇亲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压了恭亲王,拥立了仅有三岁的清德宗登基。

关于清德宗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这一点没异议。因为慈禧要揽权,肯定要从要从清文宗平辈兄弟的儿子们中过继一个给清文宗才行,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于过继谁的儿子嘛,奕䜣的儿子肯定想都别想,毕竟两人的过节不小。而奕譞的儿子,也就是清德宗,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清文宗的侄子里面跟慈禧最亲的一个,所以他的入选毫无悬念(慈禧既是光绪皇帝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

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对慈禧最有利。但实际上对慈安来说,她也不吃亏。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这种好事往自己身上揽。她们两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维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压恭亲王,两人早已经是穿一条裤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够联合的只有醇亲王一派,这属于没有选择的选择。并且清德宗登基后,慈安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抚养权和教育权。

叶赫那拉·杏贞

之后两宫再次垂帘听政,一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崩逝,慈禧才正式开始独掌大权。

慈安崩逝后,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在这个单独听政期间,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并联合奕譞继续打压奕䜣一派,在权力相争中逐渐占了上风。

光绪十年(1884年),慈安崩逝后三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用毫无执政能力醇党集团取而代之。醇亲王奕譞没有恭亲王奕䜣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请示慈禧明断。至此,慈禧太后才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清文宗驾崩后到甲申易枢的这二十三年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大权独揽。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凭借清穆宗生母的身份才捞到一个皇太后身份。后来他她联合奕䜣打压八大臣集团,才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等到她羽翼未丰后,她又小试锋芒,褫夺了奕䜣“议政王”的封号,使之权力顿减,地位下降。再后来她提拔醇王一党,彻底打倒奕䜣后,才真正的大权独揽。

在这个期间,虽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强。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为一个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来说,她如果没有慈安支持,凭什么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如果慈安不支持她,完全可以拉拢奕䜣与慈禧对着干。哪能容忍慈禧一个人呼风唤雨?

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对慈禧主政半个世纪的印象,其实是不对的。她真正独立主导权力,是在慈安崩逝后和甲申易枢废了恭亲王之后。在清穆宗刚登基的时候,大清的一切最高决策都烙着两宫和议政王三人的印记,包括两宫斗恭亲王其实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毕竟在辛酉政变时候这三人都出了力,都有能力和资格瓜分同治初年的最高权力。

孝贞显皇后

至于说慈禧为什么要让着慈安,这个道理很简单。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有天然的话语权。慈禧只不过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统上是远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刚,慈禧占不到半点便宜。只不过因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绑在了一起,两人没必要内斗而已。并且慈禧在外面扮黑脸,她在宫里扮白脸。这对她来说,并无伤害。当时甚至有老百姓赞道:“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

最后说说慈安的暴毙。慈禧毒死慈安的说法太不靠谱了。第一,如果是毒死的,那一定是当朝一号高度机密,坊间怎么可能知道,还传得有模有样有细节;第二,太后的食物审查制度很严格,慈禧毒死清德宗,连溥仪都不知道。还是后来用现代科技才检测出来的。并且慈禧毒死清德宗,还是在清德宗被软禁的前提下干的。慈安当时的人身自由没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毒死?

第三,重中之重。慈禧根本犯着这么大的风险毒死慈安。两个人合作了二十多年,连册立清德宗这种重大决策都没有分歧,怎么会在光绪七年(1881年)这个没有任何事件的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毒杀慈安呢?一旦被人发现,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啊。她何苦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