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清此衙门技术性最强,也最有特点,很多官员要从民间百姓中选拨

发布时间:2023-04-13 09:09:23 发布人:hao168

清代的太医院狭义上理解就是专门给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看病的机构,可事实上它还负责全国医务政令的发布以及清宫各大药房的管理,其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部。只不过太医院的级别不高,仅仅是一个正五品的衙门。虽说

清代的太医院狭义上理解就是专门给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看病的机构,可事实上它还负责全国医务政令的发布以及清宫各大药房的管理,其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卫生部。只不过太医院的级别不高,仅仅是一个正五品的衙门。

虽说太医院级别不高,但却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机构,里面有品衔的御医、太医都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拨,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铨选。按正常渠道,成为御医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进入太医院,成为太医院的医官,具备医官资格,才有可能进宫服务。

太医院医官的铨选分两种情况:一是内部提拔,即在太医院接受学习的生员中,通过各级考试后择优录取;二是从民间医生之中选择医学造诣较高者,经太医院考核后,选拨任用。

正常情况下,成为太医院医官首先就是要进入太医院教习厅接受医学教育,进入教习厅的程序也因人而异。和其他行政单位相比,进入太医院的程序较为简单,只要有太医院官员作保,汉人由六品以上的同乡官员保荐,最后由太医院官查实其人确实粗通医书,通晓京语,便可进入太医院。

进入太医院后,还需经过面试阶段,面试合格者还不能马上成为正式编制,而是在太医院挂名,如同现在的实习医生。然后排队等待传其到院,获取教习厅入学资格。那些没有获得正式入学资格的人被称为“医生”,能够入院学习的医生称为“肄业生”。

太医院下所设教习厅,专门教授医学典籍,传播医学知识。教习厅设有教习数人,一般都是从御医、吏目中选拨而来,入选之人均是精通医理、品行端正。同治元年(1866年),太医院教习厅更名为医学馆,相关事宜改由医学馆主持。

进入教习厅学习的肄业生,每年照例还要参加四次考试,考试由太医院官员主持,考试成绩上报礼部记录在案。三年期满后,礼部堂官到院主持考试,试题基本出自《素问》、《难经》、《本草》、《脉经》及本科重要方书内。被录取者将升为医士;未被录取者的则继续学习,等三年后再考。

太医院的编制自上而下分为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和其他衙门所不同的是,太医院的内部等级制度并不明显,无论尊卑,都要入宫当值,为皇帝、后妃服务的职责,因此,只要是考中医士便意味着迈出了御医的第一步。

根据清代史料记载,太医院的医官并非都是太医院自身培养起来的,有一部分都是从民间考取的。如康熙晚年,太医院有御医、吏目等105人,而每天在宫中各处轮值的就需要110人,可谓差多人少,况且太医院中还管理着宫内众多的药房,其人手更是捉襟见肘。

有鉴于此,太医院采取了应急措施,在各省民医和在职中下层官员中,选拨精通医理、情缘效力者,经过考察后予以录取。效力年久后,照例补授实官。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民间医生或是通医之人进入太医院后,并不入太医院编制,只是以应召医生身份在宫内服务,这些人的所有供应都由内务府拨给。一旦出宫后,仍然是从事他们的老本行。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