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伤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发布时间:2023-04-13 16:52:57 发布人:hao168

公元1726年,圆明园"奉三无私"楠木大殿内。当今圣上雍正皇帝,拿着江北四百里加急的廷寄,和硕怡亲王刚刚送上来的,北京大运河堵塞难以通航的公文,愁眉不展。这时间,江北还在连绵的下雨,淮河泛滥成灾。皇帝

公元1726年,圆明园"奉三无私"楠木大殿内。当今圣上雍正皇帝,拿着江北四百里加急的廷寄,和硕怡亲王刚刚送上来的,北京大运河堵塞难以通航的公文,愁眉不展。

这时间,江北还在连绵的下雨,淮河泛滥成灾。皇帝要派一名得力干将,前去赈灾放粮,修浚河道。

雍正想了几个可放心的人,又揺摇头。

马尔塞远在准格尔征战,蒋廷锡身体不好在家养病,鄂尔泰去了广西。

这时张廷玉走进殿来,主动请樱要去赈灾。雍正知道,还有许多地方大事要与他商量,哪里敢把这位首席的军机大臣放走。雍正便要张廷玉帮他想想,有什么可靠之人可以去苏北主持大局。

这张廷玉不愧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他想了一下对雍正说道:

"臣想到一人,乃是牢中伤囚,是否可用,请皇上圣裁”。

雍正马上想到了那个人,立即点头应允。

八旗子弟文化人

满清入关以来,封了八旗的领主们铁帽子王,他们的子弟都是世袭罔替。等于含着金钥匙出生,靠祖宗的荫护,不用走艰苦的科举考试之路,也能当官封爵。

可在这些提笼架鸟,跑马赛犬的贵族子弟之中,却出现了一名苦读精学之人。

他不靠祖宗的特权,自己十年寒窗,凭本事考成了一甲进士,也就是全国考出的前一百名学子,可以进皇宫,受皇帝亲考。

在康熙皇帝的眼前,阿克敦身材有成竹地回答皇帝的提问,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处处得体,使乾隆当时就喜欢上了,这个意气风发的满族子弟。

凭此,他进入了大清最高文化中心翰林院做编修。几篇漂亮的小哥下来,又被康熙皇帝看中,称赞阿克敦是"学而优",而下旨召进宫中为内廷"侍讲学士",这就是康熙皇帝把阿克敦收为了自己的私人秘书。

康熙皇帝还派给了阿克敦另一样活儿,做礼部的一些工作,协助皇帝接待一些少数民族上京觐见的代表。

阿克敦为他们安排驿馆,陪同游览,提前了解他们此行的目的,再上报皇帝。因此,阿克敦与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也比较熟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期间,阿克敦与康熙皇帝身边的另一位秘书张廷玉,同坐一间办公室。

他们在翰林院就认识,竟有一种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感觉。

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工作,欣赏佳作,下班时也会互访推杯换盏,无所不谈。

直到雍正皇帝登基后,两人一个留在朝堂为军机大臣,一个升为翰林院长院学士。两个人都成为了地方的栋梁之材。

雍正不单让阿克敦掌管翰林院,还兼管着学子们的高考机关国子监,使阿克敦成为了当朝文化界的最高领导人。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清朝很有可能出现一位大文学家。

可是画风一转,所有的升降都是恩出自上,人材怎么用都是皇帝说了算。雍正皇帝不知为何,让阿克敦弃文从武入了兵部,被外放到了广州。

雍正封了阿克敦,为广东广西代理总督,兼广东将军,行政军权一把抓。

这阿克敦也是年轻气盛,没有经验,到了新的官场也不懂先要了解当地的联系网,更没登门拜访孝敬有权有势的活神仙。因此,初到广州的阿克敦工作并不顺利也没什么朋友。

雍正皇帝刚刚继位不久,也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他决心对官场变化,清理一批贪官污吏。

阿克敦接到了皇帝的圣旨,立即行动,把上一任两广总督,贪腐受贿的行为做了实名举报。一下子捅破了马蜂窝,得罪了一大批广东的大小官员。

雍正却认为阿克敦做事很有成效,把他的代理实习的帽子摘掉,转正为广西巡抚,交差后转任。

就在阿克敦广东交了权,到广西还没上任之际。广东的大佬们联合了一批官员,同时上表弹劾阿克敦,说他无视国法,擅自专权,把已审定的抢劫案,重新改为盗窃案,致使百姓无处诉冤。还说他纵使家奴向外国商船敲诈勒索,伤了大清朝的脸面。

刚一开始,雍正皇帝认为,自己了解阿克敦的人品,觉得他刚刚上任,不至于马上变成贪官。

可架不住三人成虎,那么多人指控阿克敦,估计这阿克敦总有不检点之处。但雍正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便派出了朝廷调查组,下去核实。

当时,在清朝的官场上有不成文的规矩,商人们会向当地主管官员赠送冰敬或炭敬,也是官员们的一笔灰色收入。

调查结果,只坐实了阿克敦的家奴,收受了国外做大米生意商船的规礼。

因此判了阿克敦管教不严之罪,建议对他绞刑留个全尸。其实对于封疆大吏,杀与不杀还是皇帝说了算。

但是,恨透了阿克敦的人,又加了一把火,说他包庇了贪污的下属布政使。

调查组束手无措,加刑改判了斩监候,等押回北京后再处理。把阿克敦投入了刑部大堂的伤囚牢。

也是阿克敦命不该绝,又交到了一位聪明睿智的好友张廷玉,他借着南方的一场大雨,把阿克敦从伤亡线上拉了回来,为地方保住了一位栋梁之材。

戴罪立功直奔苏北

江苏山东一带,是地方的产粮大省,而且人口也比较集中,那时候东北的大片土地还在封禁之中。朝廷和军队大部分粮食供应,来源于,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如果江南山东等地绝收,就失去了半个国库。

而江南的粮食,也要通过大运河发往北京。河道堵塞,就绝了朝廷的命脉,这绝不是一般的小事,而且,大雨连绵人命关天,让本来就不富余的雍正皇帝,怎能不着急上火。

张廷玉拿着雍正皇帝特赦的圣旨,来到刑部大牢,见到了几年未见的挚友。

只见阿克敦哪里还有在翰林院那种,春风得意的儒雅风度。早已披头散发,衣着囚衣,脚蹚镣铐。

还好,从阿克敦的眼神中还存有着不甘心的坚定神采。

张廷玉觉得,自己没有保错人,这阿克敦必定不是俗物,肯定还会大有作为。

这张廷玉毕竟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刑官们对他十分恭敬。

他命令刑部的差官们为阿克敦除去镣铐,理发、时尚、更衣。收拾停当后坐上自己的马车,出西直门直奔圆明园。

自西直门到圆明园,用首辅大人的快马驾车,也得走一个时辰。

在路上,张廷玉就把江南的灾情和皇上的意思,向阿克敦讲的明明白白,并嘱咐阿克敦,这次能保住性命实属不易,一定要实实在在的解决水患问题,替皇上分忧,还要注意明工具暗箭,有事不可一意孤行,要给皇上多上折子,多问安,自己在朝里也能及时知道江南的情况,和皇上的主张。

阿克敦都一一记下了,马车也到圆明园宫门前。

下车步行至"奉三无私",皇帝办公大殿的门口。一声通传,两人甩下了马蹄袖,摘帽向皇上叩头请安,山呼万岁。

雍正皇帝下旨:

"着章佳.阿克敦戴罪即往苏北,督治理洪灾,疏浚河道,功成后伤罪可免"。

灾情如火,圣旨如山。阿克敦不敢怠慢,接旨、谢恩、出宫,告别了好友张廷玉就要出发。

他的家人早已得到阿克敦出来的消息,前来迎接。

可阿克敦没有回家,翻身上了皇上派给他的快马,带着随从,直接走旱道往江南而去。

阿克敦一行,先到了苏北的淮安,因为这里堵塞最为严重。第二天,命官府拿出来几袋大米开了粥棚,一面接济百姓,一面招集河工。

经过实地勘察,阿克敦得出结论,是淮河到了清江浦一带河宽变窄,引起水漫。

直接拓宽水道,会引起泥土冲向下游加重堵塞,他建议重开一道辅河,协助主干道排水,也可以使往返运输的船只各行其道,避免船只拥堵。

这个方法,又快捷又省钱,还不会造成水土减少。

阿克敦的建议得到了雍正和朝臣们的认可,他便大张旗鼓地开干。

在这巨大的工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贪污河款的官员,阿克敦还是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弹劾,清理了一批蛀虫,整肃了江南官场。

整整两年,阿克敦不管风吹日晒,冬霜雪打,一直尽心尽力地坚守在,河道两岸的工地上。

治河期间,他也记住了张廷玉的交待,不自做主张,经常向雍正汇报工作,使皇帝对阿克敦十分放心。

雍正皇帝也在廷寄中给阿克敦支招:

"堤坝要加高,再加高"。

在北京这边,雍正皇帝指派了硕怡亲王,调集人手,清理运河通州段淤泥,与阿克敦遥相呼应。

在漕运船终于抵达了通州码头的那一刻,雍正皇帝才放下了久悬未放的心。

阿克敦在江南,不单治好了水患,还为接管的运河管理者,留下了珍贵的考查数据,和宝贵经验,为后期的淮河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年之后,阿克敦披着一身风霜回到北京已是春季,雍正皇帝已回到紫禁城的养心殿办公。

阿克敦跪在大殿的东暖阁内,向雍正皇帝交差。皇帝对他这次的治灾工作表示满意,君口圣言免了阿克敦的伤罪。

这时的阿克敦,无官无职一身轻,他想着回家好好看个几本书,不做官就好好做学问。

在天家生伤难保,还是留在书屋多自在。可惜,阿克敦想的挺美,刚刚几天,就接到了皇帝的传召。

起起落落一代名臣

朝庭与准噶尔,历年大大小小的磨擦不断。准噶尔背后有不怀好意的沙俄挑唆。自康熙年间就不断地向内地扩张。

康熙帝曾经两次亲征准噶尔。虽然取得巨大的胜利,但这个部族总是野火吹又生,并对大清土地虎视眈眈,经常派兵演技扰百姓。

这是雍正九年的新春,皇帝把阿克敦召回了兵部,因他曾在康熙朝做过与准噶尔的调和工作,与他们的首领有过接触,知道他们的脾气秉性。

因此雍正皇帝让阿克敦研究一下,目前朝廷与准噶尔部之间的调和问题。皇帝的意思是尽量休兵养民。

阿克敦尊照雍正皇帝的旨意,写下了一些调和办法,皇帝同意,并向准噶尔部发了分界的廷寄,这样使噶尔丹部消停了大半年。

谁知准噶尔部换了新汗,噶尔丹策零,于九月又发起叛乱,进入内地烧杀抢掠。

雍正皇帝只得派兵平叛,但是雍正没有康熙那样强硬,他派出阿克敦随军协理,身带秘密任务就是去谈判休兵。

谈判并不顺利,噶尔丹策零一直出尔反尔,与清军对抗。阿克敦只得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与噶尔丹策零达成协议,双方停战。

以阿尔泰山为界,开展双边贸易。使百姓们安心种田、放牧、做生意,休养生息。

阿克敦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使朝廷与准噶尔交界的大部分地区,有了长期的安定局面,为双方的经济恢复,起到了极为新的的作用。

在此期间,阿克敦多次快马加鞭几千里,往返于北京和准噶尔之间调和,还兼任工部侍郎,镶蓝旗副督统。

一晃就是几年时间,连雍正皇帝殡天,他都远在伊犁,未见到圣颜。

直至清高宗乾隆皇帝执掌朝廷,阿克敦已是三朝侍君的老臣了。

那年,与乾隆皇帝伉俪情深的富察皇后去逝,使乾隆伤心欲绝,心智失常,经常对大臣们无故的发脾气。

时任刑部尚书和翰林院大学士的阿克敦,亲自执笔将富察皇后的祭文写好后,交给皇上就回去工作了。

只因祭文中的"皇妣”,汉文解释为巳逝的皇后,而满文译为先太后,使正在伤心中的乾隆皇帝起了误会,他怒声传叫阿克敦时却发现,阿克敦未经允许擅自离开。

气头上的乾隆皇帝,认为阿克敦对伤去的富察氏皇后大不敬,又对自己有怨怼。将他免职,判了斩监候,扔进了刑部伤牢。

但这次只过了六天,乾隆皇帝明白了是自己理解有误。但作为一个天子,绝不可能承认错误,便把阿克敦放了出来,还将他的刑部尚书降了半格,改为代理尚书以观后效。

阿克敦在代理刑部堂官这一年中,把刑部所接案件,审理的有理有据,断案分明,得到了乾隆的认可。恢复了他的官职,又加以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从此,阿克敦的官场道路再无波折,官位迭加,太子少保、左都御史、步军统领等一大堆头衔,可以说是文,政、军,法,众权在手,在朝野中也算是没谁了。

在乾隆皇帝连年外出巡幸的时候,他把老成持重,为官廉洁的阿克敦,放在朝廷留守,使自己在外边旅游无忧无虑。

可见这时的阿克敦在乾隆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可是阿克敦在各种荣誉面前,并没有沾沾自喜。

通自己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使他更加谨慎行事,为官清正,成为了清史上的一代名臣。

1756年,七十二岁的阿克敦,在家中病逝,乾隆皇帝给了他为臣的最高荣誉,赐了高规格的祭奠仪式,和文勤的谥号。

以文字作为谥号,代表了阿克敦不光是文采卓著,而且是为官清正,对地方贡献极大。

可见这乾隆皇帝,对这位勤勉侍奉三朝君王的老臣,是有多高的赞誉。

纵观阿克敦的一生,皆因为他自己努力进取,又遇赏识他才华的皇帝。他虽屡经风险,却又绝处逢生。不得不说伴君如坐过山车。

参考资料:

1.北京图书馆校对出版《清史稿.列传.人物志》

2.我们华侨出版社.李雪慧等《我们皇帝全传》

3.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奉使西域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