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甲的下人将密报当成普通奏折交给内阁导致明清议和失败

发布时间:2023-04-14 07:18:03 发布人:hao168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惨败的崇祯皇帝,本有机会与皇太极缔结“和平协定”,可最终却因为一个下人的失误而将这个大明王朝最后的“喘息”之机彻底葬送。不仅如此,崇祯皇帝为了推卸责任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惨败的崇祯皇帝,本有机会与皇太极缔结“和平协定”,可最终却因为一个下人的失误而将这个大明王朝最后的“喘息”之机彻底葬送。不仅如此,崇祯皇帝为了推卸责任,还将为他秘密办理议和事宜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处死,彻底寒了文武百官的心,而这也为他个人最终悲惨的结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那么这件由不经意的小事而酿成的大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松锦大战”惨败,陈新甲奉命秘密议和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清之间在东北战场上爆发了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战,史称“松锦大战”。这场大会战最终以明军的惨败收场,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锦州、松山等众多城池、要塞、堡垒陷落,洪承畴、祖大寿以及一大批将领投降,明军只得困守宁远、山海关等少数据点,至此再无反击能力。

然而,皇太极就是在这样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与崇祯皇帝进行议和,并且还带着满满的“诚意”。

首先,皇太极一直是将与明朝的贸易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清朝在关外的时候,生产力非常低,极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事实上,此前清军数次对于明朝的用兵,包括对于李朝的入侵,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劫掠,以缓解内部的需求压力,同时也是用武力强迫崇祯皇帝开放贸易。不仅如此,皇太极还“降低姿态”,刻意抬高崇祯皇帝的地位,特别是在与崇祯皇帝的文书中,也用到了崇祯年号。这些都表明了皇太极想要同明朝进行正常贸易往来的愿望。

其次,此时的皇太极也并没有做好继续南下入关的准备。

范文程

实际上,在清朝的朝堂上,满汉官员对于明朝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大部分满洲贵族们对于现有的状况已然非常满意,反而是诸如范文程、孔有德、尚可喜这样的汉族官员和将领们对于攻灭明朝的态度更为坚决些。与此同时,皇太极也非常担心过早的南下的不仅会让满洲人被汉族人“同化”,从而丧失掉民族的特性。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皇太极最为忧虑的还是清朝内部的问题,特别是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会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而爆发出来,因而皇太极也是要在继续南下入关之前,优先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再次,就是清军也需要休整了。

“松锦大战”中,不仅仅是明朝这面损兵折将,清军同样遭受了非常严重的伤亡,也急需要进行休整,皇太极这也是在给自己争取时间。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一年皇太极刚满50岁,他也不急于立马南下,继续入关攻明,毕竟这个时候的皇太极身体状况非常好,他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一年之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骤然驾崩。

由此可见,皇太极对于这次与崇祯皇帝的议和是非常有诚意的。

爱新觉罗·皇太极

而就在皇太极主动抛出和谈的“橄榄枝”的同时,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有了议和的想法,甚至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有了私下的接触。

崇祯皇帝对于陈新甲议和的做法先是予以了默认,随后又特别交代陈新甲所有的议和举动都要秘密进行,不能让议和之事为朝臣所知。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和陈新甲选择安排马绍愉等人秘密出使盛京。

为再次表明自己的诚意,皇太极特意率领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并且在与马绍愉等人的和谈中,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也并不苛刻,堪称明清之间的“澶渊之盟”:“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每岁明朝馈清国金万两,银百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清之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在和谈结束后,皇太极又亲自为马绍愉等人设宴饯行,同时还向崇祯递交了一份他的亲笔信。

就这样,马绍愉带着议和的成果,回到了北京,并直接向陈新甲复命。

下人的失误,使得陈新甲最终成为了“替罪羊”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也是非常希望能够促成与皇太极的议和的,毕竟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崇祯皇帝还要与清军和农民军进行两线作战,财政上根本无法支撑。

朱由检

然而,崇祯皇帝又有着极大的性格缺陷,这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与极度的不负责任。

他想要议和,但是却不愿背上“求和”的骂名,于是,所有议和举动他都是安排陈新甲秘密进行的,并且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由陈新甲等人将“议和”的方案提出,而他是在朝臣们的“苦苦相劝”之下,被迫接受了议和条件,这样他就可以不用承担任何的非议和骂名了。

陈新甲非常清楚崇祯皇帝的想法,也遵照崇祯皇帝的意思对议和一事进行严格的保密,可谁也不会想到,一个下人的失误会让整个事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原本,陈新甲准备将马绍愉带回的议和内容,连同皇太极的那封亲笔书信,以密折的形式呈报崇祯皇帝,可由于陈新甲着急上朝,并没有将其藏好,而是直接放在了桌子上。

这个时候,陈新甲府上的书办不知道这是要单独呈报给崇祯皇帝的密折,而是像往常一样,将其当作了兵部的军事塘报,直接交给了内阁之中,“秘密议和”之事也就这样摆在了台面之上,于是,顷刻之间朝野哗然,骂声一片,朝臣们纷纷上疏弹劾陈新甲。

陈新甲本以为他是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进行议和,既然事情已然公开,便可就此征求朝臣的意见。可谁知,崇祯皇帝看到朝臣们对于议和一事是群情激愤,不仅一再否认是自己安排陈新甲前往秘密议和,并且还给陈新甲扣上了丧权辱国的罪名。

朱由检

就这样,陈新甲被崇祯帝下令处死,而他也就此成为了崇祯皇帝的“替罪羊”。

和谈失败,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后的喘息之机

在此之前,皇太极也就和谈答复给出了最后的期限,并给予了武力再战的威胁:“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

果然,迟迟等不到崇祯皇帝答复的皇太极“如约”发兵,从而使得崇祯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丧失了最后的喘息之机。

一方面,崇祯皇帝不得不继续面对“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自崇祯皇帝登基之初,各地农民起义便风起云涌,崇祯皇帝既要面对关外清军的不断南下,同时也要不断镇压国家内部的动荡,不仅是兵力损耗极为严重,国家财政更是早已崩溃。试想下,如果真的能和皇太极达成这份“澶渊之盟”,哪怕这份“和平”只是持续三两年的时间,那么崇祯皇帝也能够集中所有的力量来解决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起义军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提出的“金万两,银百万两”的议和条件,相较于每年数百近千万两的辽东军费,确实要少很多,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也将极大地缓解财政上的负担。

朱由检

如今,随着陈新甲被处死,崇祯皇帝拒绝议和,明清之间再起战端,不得不说崇祯皇帝使得整个大明王朝的面临更大的危局。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的做法极大的伤害了君臣之间的感情。

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的时候,就已经引得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特别是以祖大寿等人为首的一众辽东将领,对崇祯皇帝颇有微词。而如今,陈新甲与袁崇焕的遭遇如出一辙,这更加寒了所有大臣们的心,崇祯皇帝性格上的缺陷被再度放大,君臣之间进一步离心离德。

果然,当面对李自成大军不断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想要朝臣们提出南迁,而不让他自己背负“逃跑”的骂名,可有了袁崇焕、陈新甲的前车之鉴,几乎所有人都要求崇祯皇帝“君王死社稷”。尽管崇祯皇帝对此气愤不已,但却无可奈何,最终李自成包围了北京,不仅他自己没有跑出去,就连他的几位皇子也被李自成俘获,而这也使得之后建立南明政权从一开始就缺少“合法性”的根基。

爱新觉罗·皇太极

其实,不管是决定议和的崇祯皇帝,还是秘密办理议和事宜的陈新甲、马绍愉等人,起初的时候都非常好地确保议和事宜的隐蔽性,即便是有些朝臣对此有了些许了解,但也依然守口如瓶。如果事情真的能照这样发展下去,崇祯皇帝和陈新甲拿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并且在暗中争取到一些重臣的支持的话,极有可能与皇太极达成议和。

然而,就是陈新甲府上这个书办的小小失误,让此前所有的保密工作全部落空,同时引发了朝中的巨大震动,再加上崇祯皇帝没有当仁不让的果敢与魄力,又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只得将陈新甲处死,同时也就此拒绝了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双方是再起兵戈。

就这样,崇祯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后的喘息之机,继续走向深渊之中,短短两年之后,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