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开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发布时间:2023-04-14 10:28:33 发布人:hao168

中国古代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皇位之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部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吧。部落时期,他们争夺首领的位置;奴隶社会,他们争夺“王”的称号;秦朝建立之后,“皇帝”一词出现,他们又开始争夺那个金碧

中国古代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皇位之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部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吧。部落时期,他们争夺首领的位置;奴隶社会,他们争夺“王”的称号;秦朝建立之后,“皇帝”一词出现,他们又开始争夺那个金碧辉煌的宝座。

历朝历代的皇位之争都是父子相残,骨肉相杀,最后胜者为王,败者丢命,而要说中国的几千年皇位之争,最精彩的还是清朝的“九子夺嫡”,也因为这个故事衍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影视剧,让观众们直呼看得过瘾。

“九子夺嫡”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康熙皇帝可以说是清朝最能干的一个皇帝了,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他八岁登基,在孝庄太后和一众大臣的辅佐之下快速成长,14岁亲政。杀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远征准格尔······清朝的实力在康熙皇帝的时期达到了顶峰,也是历史上“康乾盛世”的起源。

康熙皇帝没有童年,他早早的就被架在了皇位上,一生都在励精图治,为清朝的国运而努力,而他一生唯一的败笔或许就只有“九子夺嫡”。我们都知道九子夺嫡的结局是四阿哥继位,成为了雍正皇帝,但他的继位却一直被人们诟病,甚至有人说是他篡改了遗诏。直到康熙的遗诏问世之后,让“传位于四子”的说法不攻自破。

其实康熙皇帝立太子的时间并不靠后,储君的人选也是早早的就定下了,只是这个太子并没有达到康熙的要求,这才有了“三废三立”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太子压不住场,才让其它的皇子对皇位有了非分之想。

康熙皇帝立下的第一个太子是他的第二子胤礽。胤礽是康熙帝的嫡长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胤礽被立为储君是很正常的事。且康熙与其皇后赫舍里夫妻恩爱,这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会成为皇位的继承者。

胤礽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了,一应教育、生活都是储君的排场,从来没有在这些方面有过缺失。也就是这样安逸的日子让他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子。康熙因为皇后早逝,对这个儿子一直是十分溺爱纵容,这就让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胤礽并不是影视剧中表现出来的那么软弱无知,他是一个真正有才、有硬本事的人。胤礽是康熙帝一手带出来的,无论是满人重视的骑马射箭,还是为君者要懂的帝王之术,亦或是闲暇时用来休闲的诗词歌赋,他都是众多皇子中的翘楚,当得起东宫之位,也当得起弟弟妹妹的一声“二哥”。

只是后来的胤礽身边多了很多阿谀奉承的人,他本身的心也并不坚定,长久以来养成的唯我独尊的性格让他误入歧途,开始结党营私。众所周知,但凡是在位的皇帝没有一个人是能够容许臣子在朝堂上拉帮结派的,哪怕是太子也不行,所以他后来被废黜了。

故事说到这个地方,其实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胤礽手里的,因为康熙帝并没有真正对这个儿子绝望,只是有些失望而已。在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康熙帝甚至是“夜不能寐,泣不成声”。我们先不管泣不成声的真假,但夜不能寐应该是真的。康熙帝虽然是皇帝,但他终究也是一个父亲,面对胤礽这样一个由自己一手带大的,在他身上倾注了所有期望的孩子,要想一次就让他彻底放弃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不久之后胤礽就再一次的被立为了太子。这个时候的朝局基本是倾斜于胤礽一方的,其它阿哥这个时候都还没有成长的机会。如果胤礽能够守得住自己那颗日益膨胀的心,踏踏实实的做事,最后的皇位一定会是他的。因为不管是个人能力,还是祖宗规矩,甚至是皇帝的心都是偏在他身上的,只要把握的好,最后的赢家只会是他。

可惜的是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碎,面对大好的局势非但不想着做些实事来巩固自己的储君之位,反而是听从了索额图的教唆有了篡位的心思,那康熙帝就算是再喜欢也不会放过他了。太子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考虑过储君人选,但各个阿哥们却早已经蓄势待发,“九子夺嫡”的战争一触即发。

九子夺嫡的阵营大致可以分为四派,分别是以大皇子胤禔为首的大千岁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单打独斗的三阿哥和后来者居上的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三阿哥没有结交任何党派,因此在朝堂上的战斗力也不强,很快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我们暂时不讨论他。

除三阿哥之外,大千岁党的实力其实也不差,当时跟着大阿哥的是大学士纳兰明珠、户部尚书福伦等人,都是朝中一等一的忠臣,更不必提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在康熙帝面前多得荣宠。只是纳兰性德志不在此,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其它两人有只是臣子,说到底是没有什么太大的话语权的。

所以整场争斗最大的看点是在锋芒毕露的八爷党和后来居上的四爷党之间。四阿哥的崛起时间很晚,在他还只是一个闲散王爷的时候,八阿哥已经被民间广为传颂,被称为“八贤王”。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很明显,但这也正是胤禛的成功之处。

胤禛对皇位的渴求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胤礽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夺位的心思,只是想辅佐太子好好发展国家。后来太子一废一立,八爷党初露锋芒,他也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他并没有什么资本去争抢,但他本身的性格也让他更加倾向于闲散的王爷生活。

直到后来太子再次被废,康熙的失望和逐渐剑拔弩张的气氛,才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能从这个皇位争夺当中全身而退了,他才正式加入争夺皇位的队列当中,开始为自己打算。

胤禛并没有像八爷党那样锋芒毕露,他的选择是韬光养晦。利用朝中大臣的支持和康熙帝那份对亲情的渴望,慢慢谋划。军事上他有隆科多、年羹尧,这两个人的存在你让八爷党唯一的军事帮手十四阿哥无力抵抗。政事上他选择暂避锋芒,让八爷党越来越被康熙厌恶,自己却是一点点脚踏实地的做实事,才让自己成为了代替天子行祭司之礼的人选,也让自己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胤禛继位之后,人们对他继位的事情众说纷纭,尤其是八爷一党,对他继位这件事情极其不甘,但这件事并没有成为胤禛继位的阻碍。而多年后看历史的人们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便有四阿哥篡改遗诏,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的说法。

这也是市面上比较普遍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清朝的圣旨大都是满蒙汗三种语言书写的,就算是汉字改了,蒙语和满语都是改不了的。其次哪怕是汉字,古时候的“于”自也并不是现在这个写法,而是这个“於”,怎么改呢?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传位诏书并不是只写是哪个皇子的,而是会将那个人的名字,甚至是官职一起写出来的。且不说“胤禛”和“胤禵”两个名字的写法天壤之别,两个人的官位和封号都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改。

终上所述,篡改遗诏的说法并不是历史的真相。而且随着“康熙传位遗诏”在北京档案馆问世亮相,这个说法也不攻自破了。整个诏书长1.5米,宽0.8米,诏书中共有1700多个汉字,除了最后一句交代继位者之外,其它的都是康熙帝的一生功绩。而这幅由满汉蒙三种语言书写的遗诏并没有出现过“十四子”的字样,所以雍正的皇位来得堂堂正正。

雍正皇帝自继位起就一直被这样的谣言包围着,但他的功绩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夹在“康乾盛世”中的一位帝王,雍正帝在位时期清朝的发展绝对不亚于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也为乾隆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性的帝王,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一生勤政爱民,从八岁继位到去世,一生都在为江山付出,唯一的不足就在这立储之上。

但“九子夺嫡”的盛况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了康熙帝教育的成功,这每一个儿子若分散到其它时代都会是一颗闪亮的星,可他们却偏偏都生在了一个时代,那么一场争斗就必不可少了。说不清这是康熙的纠结还是历史的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