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真的和和珅对着干?两人联手办了一件大案,留下万世骂名

发布时间:2023-04-16 19:11:30 发布人:hao168

提起刘墉,相信中国人无人不知。在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作品、以及一系列影视作品的渲染下,刘墉成了一个上斗贪官和珅、下为百姓请命的好官。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刘墉却远没有这么好。甚至在乾隆中期,他还为了一己私利

提起刘墉,相信中国人无人不知。在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作品、以及一系列影视作品的渲染下,刘墉成了一个上斗贪官和珅、下为百姓请命的好官。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刘墉却远没有这么好。甚至在乾隆中期,他还为了一己私利,与和珅联手查办了一件大案。这件案子让刘墉平步青云,但也让他留下了万世骂名。

刘墉出自官场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学问很好,有着诗人的名声。乾隆十六年,他考中进士,从此后便在外地做官。

乾隆时期,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酷烈的文字狱。乾隆皇帝在看到“朱、明”的字的时候,往往会妄加揣度,将写字的人和“反清复明”联系起来,然后大搞株连。到了后来,他甚至连“红”字都看着扎眼。皇帝有这种臭毛病,按说刘墉作为朝臣和读书人的代表,应该规劝才是。但是,为了自身的前途,他却屡屡逢迎,甚至主动成为了文字狱的马前卒。

刘墉在担任江苏学政的时候,曾经读到过一篇痛骂江南官场的文章,作者叫殷宝山。江南官员人人视殷宝山为仇敌,但刘墉在清廉和干练两方面都还算出色,因此觉得殷宝山骂的不是自己,便也懒得管这件事。

但是,当时的官场风气是官官相护,刘墉也不得不考虑其他官员的感受。于是,他只能派人去殷宝山家里搜查,看能否找到什么违禁的东西。结果,他在殷宝山家里找到两本诗集,其中的一首诗里写着一句话:“若问姓氏,物之红色者是。”

刘墉如获至宝,立刻将此事奏报给乾隆皇帝。因为他知道,“红”在乾隆那里等同于“朱”,属于违禁词汇。如果将这件案子坐实,殷宝山不死也要掉块肉。

果不其然,乾隆拿到奏折后,立刻指示刘墉,彻查殷宝山。这一下,口无遮拦的读书人,一下子成了阶下囚。

殷宝山后来侥幸未死,但是在另一桩文字狱案件中,刘墉却与和珅联手,导演了一幕人间惨剧。

当时,清朝民间有个学者,名叫徐述夔。此人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但后来回家,潜心于学问。他自号笔炼阁主人,曾写有《一柱楼诗》《八洞天》《小题诗》《五色石传奇》等10余部诗集和笔记小说。

乾隆二十八年,徐述夔去世。他的儿子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恭敬,组织人力将徐述夔的著作《一柱楼诗集》《和陶诗》、以及《学庸讲义》等作品刊印出版。在当时,这件事根本不算个事,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转眼到了乾隆四十二年,徐家传到了孙辈徐食田手里。在此时,徐家因为一块土地,和同县的蔡氏兄弟产生了矛盾。原来,徐家的父辈曾用2400两白银,从蔡氏兄弟那里买了一些土地。几十年过去后,蔡氏兄弟找到徐食田,想要用960两白银,把土地再买回去。

贵买低卖,徐食田自然不会干,于是断然拒绝。但是,蔡氏兄弟并不打算放弃。他们知道,徐家的祖上曾经出过书,于是便打算以“文字狱”为突破口,将徐家彻底铲除。

接下来,蔡氏兄弟找来《一柱楼诗集》《和陶诗》《学庸讲义》等书籍,开始鸡蛋里挑骨头似的研读。

而另一方面,徐食田听说蔡氏兄弟开始倒腾“文字狱”后,吓得六神无主。在和家人商量后,他决定将祖父徐述夔的所有著作全部交给官府。他觉得,即使这些书里真的有什么不妥之辞,他也算是“投案自首”,应该能被从轻发落。

当时的知县名叫涂跃龙,他并没有把徐家的书当一回事。当时的官府里,有专门负责审查违禁书籍的部门,涂跃龙只是把书送了过去,并没有太上心。相比起来,解决徐、蔡两家的矛盾,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经过这么一折腾,徐家在面对蔡氏兄弟时,明显软了下来。在一番调解之后,涂跃龙想以让徐家归还10亩土地的方式,了结此事。徐家对此没有异议,但蔡家却不干。蔡氏兄弟认为,这是涂县令受了徐家的贿赂,于是一纸诉状,告到了江苏布政使衙门那里。

江苏布政使陶易,为人十分正直。他了解案情之后,十分厌恶蔡氏兄弟的为人,于是在案卷上做出了批复,痛骂蔡氏兄弟挟私报复。同时,他还将案件交给扬州知府谢启昆,并且在传递的公文里,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借“文字狱”兴风作浪者的厌恶。

知府谢启昆,对这件案子也没有太重视。他发现书里确实有些“悖逆”的言语,但应该不过是诗人所发的牢骚。于是,谢启昆只是简单地按照流程,将相关的“违禁书籍”送到了负责审查的江宁书局,然后便去忙自己的本职工作了。

按说,这个案子如果按照流程走下去,可能徐家会受罚,但是并无性命之忧。但遗憾的是,那位被影视剧标榜为“痛恨文字狱”的刘罗锅出场了。

刘墉获得徐述夔著作的渠道,不是江宁书局,而是蔡家。蔡氏兄弟经过仔细研读,确实发现了不少地方“违禁”,于是便让自己的管家,带上书和自己的发现,直接上交给了刘墉。

前面已经说过,刘墉对“文字狱”极其敏感,看了徐述夔著作,更加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他连夜写了奏章,连同那边“悖逆”程度最高的《一柱楼诗集》,星夜送往北京。

乾隆帝此时,也是没事找事。在得到刘墉的奏报后,立刻拿起《一柱楼诗集》,想要对照相关的内容。但是,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既没有这份闲心,眼睛也已经不行了。阅读《一柱楼诗集》,他也是有心无力了。

此时,刚刚因为做错事而被降级的和珅,立刻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为皇帝分忧。乾隆倍感欣慰,于是便将查找、核对“悖逆”词句的任务交给了他。

接下来的一宿,和珅没有合眼,仔细地研读《一柱楼诗集》。结果,发现“悖逆”之处还真是不少。比如说: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句诗可以解释成要恢复明朝江山、推翻大清;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句诗被解释成要把清朝人(胡人,与“壶儿”谐音)赶走,重新迎回大明皇帝;

重明敢谓天无意——这句被解释成:天意难道真的不会再给明朝一次机会吗?

凡此种种,和珅勾连往复,牵强附会,仅仅一个晚上,就把一本普通的诗集,解释成了如假包换的“反书”!当他把自己的成果呈献给乾隆皇帝时,这位老天子龙颜震怒,下令彻查此事,严厉惩罚所有涉案人员。

以下,就是牵扯到《一柱楼诗集》案件中的人员结局:

江苏布政使陶易,被判斩监候,在押送北京途中死亡;

扬州知府谢启昆,发配宁古塔;

东台知县涂跃龙,革职查办,外加杖责一百,徒刑三年;

曾为徐述夔立传的原礼部尚书沈德潜(已去世九年),夺取所有爵位和谥典、牌位,墓碑被推倒。

徐述夔父子,被开棺戮尸,枭首示众;

徐家十六岁以上的男丁,全部问斩,女子和幼童被送到功臣之家为奴,二百余口无一幸免;

为《一柱楼诗集》做校对的,还有题写跋文、注释的人,分别被砍头和流放;

其他在侦办此案时不上心的地方官员,也全部受罚。

而替皇帝分忧的和珅,在此案之后官复原职;刘墉因为上报案件有功,被调入北京,担任了户部右侍郎,从此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以上就是号称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的《一柱楼诗》案,上百颗人头因此案而落地。刘墉在此案中的表现,只能说让人失望。按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应该能明白文字狱对文化的伤害。但是,为了自己能升迁,他居然主动充当“文字狱”的打手,实在是让人失望至极。读书人的软弱性,在他的身上真实体现得太充分了。都说“文字狱”后,中国的文人都跪了下去,那么刘墉,就是最先跪下去的人之一。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