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怎样?清朝:我试过代价十分惨痛

发布时间:2023-04-17 09:21:20 发布人:hao168

在古代封建王朝战争史中,有一条“潜规则”共识,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项共识似乎也给了使臣一道“护身符”,不少能力超强的使臣,借此大放异彩名留史册;然而并非是所有的使臣,都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万

在古代封建王朝战争史中,有一条“潜规则”共识,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项共识似乎也给了使臣一道“护身符”,不少能力超强的使臣,借此大放异彩名留史册;然而并非是所有的使臣,都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万一有一方不遵守这项共识,那在别人地盘上的使臣,定会任意受人宰割了;那么两国交战,斩杀、为难了使臣会有什么后果呢?清朝人就干过这件事,而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约定共识,源于春秋时期,当时虽然各诸侯国互相攻伐,但是战争并未大规模殃及平民百姓,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一种贵族竞技;春秋社会充满侠义精神,就是打仗也会有一定的规则,各种兵者诡道、尔虞我诈的阴谋、奇谋,在当时的社会中并没有任何“市场”,因此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便是“贵族竞技”的战争中,一项十分仁义的约定。

虽然后世王朝的战争,崇尚“兵不厌诈”,但一般情况下,出使他国的使臣,一般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首先使臣属于“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国家中,有两三位顶级使臣,那已经是十分了不得了;一位顶级使臣,例如毛遂,可以一人之力挽救整个国家,而且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敌国的使臣也有可能变成自己的助手,所以轻率地杀掉一位顶尖人才,在某种情况下,也算是自己的一大损失。

其次使臣代表着国家,使臣负责的外交工作时,代表不仅仅是个人,背后更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与态度;且不说杀掉使臣,单是与这位使臣为难,已经是与一国为难,若是两国还未宣战,贸然制造、升级冲突,都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彼此需要互相留下余地,虽然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并不是十分均等,但是使臣有纵横联合各国的能力。

而且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常发生变化,如果强国一位欺压弱国使臣,或者将他们杀掉,则彻底终结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到那时只会多出一个“你死我活”的劲敌,为自己国家的发展,增添了许多困难;所以综合考量其中利弊,杀掉使臣是十分不划算的事,而偏偏清朝人就干了这件事。

公元1860年的清朝,可谓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国内太平军四方为祸,英法列强也趁机登陆北塘,继而攻陷塘沽;当时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急忙派人与英、法帝国展开议和谈判,9月17日英、法帝国派出39人的使团,前往北京向咸丰皇帝呈送女王书信;而清朝却以外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而拒绝了他们面见皇帝的请求。

同时咸丰皇帝下令,将39人的外国使团全部抓捕关押,以此威胁英国与法国;此举彻底惹怒了英国人与法国人,更给了他们入侵中国的更多借口;次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步步逼近北京城,终于在10月6日,攻进了北京城,还洗劫了圆明园;虽然当时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国力不及西方列强,被动挨打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咸丰皇帝扣押使团,则是十分不“体面”的行为,这也是清朝人盲目自大的一个缩影,结果为了付出惨痛的代价;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清朝酿造屈辱近代史的原因,也就可见一斑了。

【参考资料:《史记》,《咸丰帝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