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因何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呢?细聊康熙的治国理政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19 09:17:03 发布人:hao168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我国历史上,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不会超过五个。康熙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较之之前快速发展,且康熙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我国历史上,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不会超过五个。

康熙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较之之前快速发展,且康熙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切实感受民间,而这些都与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密不可分,也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才创造了这一盛世。

一、康熙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政治作用

1.行使皇权的障碍得以扫清

康熙在亲政后,铲除了以鳌拜为首的贪赃枉法利益集团,为康熙日后行使皇权、颁布政令为百姓造福扫清了道路。康熙粉碎了鳌拜集团,辅政体制得以废除,收回了御批的权力,举凡朝廷中需经他批示的,必由他一手批阅,“断不假手于人”。

过去数年以来,具有议政、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被鳌拜操控,经过此事之后,康熙更改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修订了规则。

通过处理鳌拜及其党羽,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政治上的肃清,纯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队伍,也得到百姓的赞扬,收拢了人心。在这件事上康熙处理得当,显示了康熙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提高了康熙的统治威望,提升了皇权的权威。

经过这场斗争,康熙真正的把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真正的亲政也从此开始,逐步将清朝的发展推向新的时期。康熙在铲除了鳌拜集团之后,在中央实现了君主集权,强化了最高统治集团的集中与统一。

在除掉鳌拜集团后,朝野上下没有发生动乱,较之前反而更加平和稳定,对政局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这一事件为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安定创造了条件。

2.大一统局面得以实现

康熙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虽然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且考虑不周,但平定了三藩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三藩的败亡,从根本上清除了敌对势力,使清朝的政治统治得到空前的巩固。

这场战争是统治集团集权与分权的斗争,但因为吴三桂打着“复明”的口号利用反清人士,所以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明末农民抗清战争的延续成分。

康熙平息三藩之乱的意义就在于让清朝的统治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统一。顺治时期武力实现的统一是不巩固的,基础不稳这一点在三藩之乱呈现分裂状态中可以体现。这场斗争最终的胜利重新统一了全国,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并不逊色于顺治时期的武力统一。

此次斗争彻底铲除了明末以来遗留下来的腐败的封建官僚和地主军阀集团,除掉了有碍于清朝发展的一个大障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三藩之乱的平息,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而且为治理天下开拓了道路。

3.边疆国防得以巩固

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清朝各方面实力空前强大,此时噶尔丹征伐蒙古其他部族,欲在北方独立,甚至勾结沙俄势力,威胁到清朝大一统的局面,因此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且深得民心的。

康熙此次斗争适应了中原人民和蒙古各部人民希望得到安定和平的愿望,同时可以撤掉长城的防务,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依靠长城的边防政策。

以往长城将城内的农业耕种人口和依靠草原畜牧打猎为生的各民族隔离开来,形成了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对立局面,影响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统一,也限制了边疆地区和内地的交往交流。

康熙也借此机会打破了两千多年以来的政治地理的传统观念,破除将中华民族以内外之分的界限,将各民族视为一体,同时在各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政治作用。

二、康熙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经济作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已能实现家给人足作为治国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帝王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目标也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百姓所追求的,然而这样的目标在封建剥削社会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康熙在为这个目标而付诸的努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农业得以发展

农业历来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康熙曾提出“国之大计在农”,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康熙一再强调农业极其重要,说到:“农事是为国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二者为先务。凡亲民之官能仰体朕意,在在竭力,何虑不家给人足乎。”

康熙类似的能体现重视农业的思想的言论不少,可见康熙的认识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作用,就是放在当下来审视也有相当的借鉴作用。康熙在农业方面思想的积极作用体现在鼓励垦荒。

康熙下令全面实行垦荒政策,政令在各省全面推行,以恢复农业生产。《东华录》中记载:“穷民有不能自备牛种等项者,该府督率有司劝谕捐输,及时分行助给”则说明对广大农民则采取以延缓数年征收赋税和农资用途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垦荒。

这些政策刺激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也随之提升,起到了相当有利于农业的积极作用。从康熙十年后,全国的垦荒开始有所起色,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形成一股垦荒的热潮。

一大批迫于生计的流民开始回归到土地上耕作,其作用不仅是对于农业生产有极大的益处,对维护社会治安和政局的稳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大量人口回到农田,大大增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巩固了农业这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性质的产业。

2.赋税制度得以改革

康熙亲政后治理思想对当时起到重要作用的方面还包括改革明朝时期遗留的不合理赋税制度。康熙亲政以来,在顺治时的赋税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税收制度。

为改善各部分管征收赋税、杂税科目繁多、农民负担加重等弊端滋生的局面,在康熙三年时颁布诏令,各项税收由户部统一征收。康熙对税收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加强了中央在经济上对地方的管理,也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税制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总的来说,康熙时期税收负担较之以往有所减轻。税收制度的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管理;税制的统一也有利于农民减轻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税收权收归中央所有,避免了地方官员从中渔利。

3.工商业得以繁荣

康熙治国思想对当时经济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待工商业的态度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古代对待农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思想都是重农抑商,以农业为首,把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遭人轻视,统治者也对商业加以防范,唯恐百姓舍本逐末。

康熙在对待工商业的态度与之前历代帝王有所差别,对工商业和工商业者采取一种保护的态度,起到了藏富于民的作用。康熙严禁各地官员侵扰商民的正常贸易活动,税收官员也不得对商人收取规定之外的税费。

此外,康熙还严禁官员经商,此举维护了经济秩序的稳定,避免了官员腐败,也避免了官员利用职权与民争利。

康熙二十三年开始不对矿业开采收税,这一惠民思想保护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起到了养民富民的作用,同时对工商业,特别是采矿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收复台湾后,康熙开海禁的做法,对东南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海禁的开放对沿海渔业的刺激作用是巨大的,同时允许清朝人员出海贸易,带动了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富庶之后也势必会拉动内地经济。

康熙这一思想虽然起到了富国富民的作用,但是严禁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的思想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清朝开始闭关锁国,主动切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致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4.还利于民得以实现

康熙民本思想在经济上的作用是最突出的,集中体现在切实让广大百姓得到实惠,这当中包括之前提到的对垦荒予以奖励、改革赋税制度等。

康熙曾谕:“今户部帑有四千五百万两,每年并无奢费,国帑大有盈余。御使民被实惠,莫如蠲免钱粮”由此可见,最明显的表现为国库愈加殷实,康熙开始下令大面积的蠲免钱粮,以保证广大百姓的利益。

平定三藩之乱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蠲免的次数逐渐增多,数额也不在少数,蠲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熙在蠲免中总量之大,范围之广,受益之众,到后期无灾患也免,都是先朝帝王不可及的。

康熙蠲免钱粮的指导思想是以民为本,让农民增加积蓄才能达到富裕的目标,而且这一系列事情的作用不仅影响到了康熙朝的广大百姓,雍正和乾隆对此有利于民生的思想也做了继承和发展。

结论

作为一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间完成了让国家从建立之初的不稳定到盛世的重大转变。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推动了清朝政治经济的发展,让这个“马上”得来的王朝在中原得以立足。

同时,他的还利于民、注重农业、放开商业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改重农抑商之风起,为我国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