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马拉松爆炸10周年,3位中国亲历者的故事仍在继续

发布时间:2023-04-19 19:45:59 发布人:hao168

当地时间4月17日,2023年波士顿马拉松落下大幕,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以2小时09分23秒获得第6名,遭遇职业生涯“滑铁卢”。2013年4月15日则是这项百年赛事的最低谷,当年的波马终点线附近发生

当地时间4月17日,2023年波士顿马拉松落下大幕,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以2小时09分23秒获得第6名,遭遇职业生涯“滑铁卢”。2013年4月15日则是这项百年赛事的最低谷,当年的波马终点线附近发生爆炸,造成3人遇害、260多人受伤。

今年是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10周年。10年前,中国马拉松的发展远没有如今火热,远赴海外参加大满贯赛事的中国跑者屈指可数,亮相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的中国跑者只有数十人。那场震惊世界的爆炸案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他们的马拉松生涯甚至生活轨迹。

日前,新京报记者采访了3位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亲历者,回顾那起意外的同时,讲述他们的马拉松故事。

以下是3位中国跑者的自述。

讲述者一:

田同生

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波士顿马拉松参赛经历(9次):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线上)、2021年(线上)

曾连续9年参赛,力争75岁时“达标”再会

2013年,60岁的田同生带领全家体验波马。 受访者供图

对我来说,2013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那年我刚好60岁,参与马拉松有几年了,也开始在全国推广跑步。当时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带着全家去跑一下波士顿马拉松。

起初这件事还挺难实现的,为什么?因为波马有非常严格的报名门槛(BQ),我当时虽然成绩还可以,但在60—64岁年龄段并没有达到BQ。后来辗转得到了慈善名额,此事才得以成行。那年参赛的中国跑者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我这边的团队,另一拨是万科的跑团。

知道我要在60岁做这件事情(跑波马),央视的一个纪录片团队——两个摄像、一个导演也跟随我一同前往波士顿拍摄,记录参赛前后的点点滴滴。当时我带着太太和小女儿,其他很多跑者也都带着家人参赛,顺便旅旅游。

我们到哈佛大学训练,领取号码布和参赛包,到访波士顿田径协会,赛前一天给万科的跑友贾晓萌过生日。比赛开始后,我和摄像交替拎着摄像机,拍下很多与其他人互动的镜头,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直至跑到临近终点的一座大桥时,我发现前面的人都停了下来,还来了很多警察。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现场并没有完全封闭,我就继续往前跑,不久后彻底走不了了。此时,在路边遇到一位朋友的家属,他告诉我,“田老师不能跑了,终点发生爆炸了。”

或许是因为那天特别冷,马拉松跟爆炸有什么关系?我脑子的那根弦就没走,傻乎乎在那里等着。后来突然想起,早上离开酒店时,和太太、小女儿约好在终点见面,我的头嗡一下就不行了。电话打不通,只能绕开封锁的道路,继续往终点挤。最终联系到家人时,她们就在距离终点不到200米的街口。我太太当时找到一位志愿者,通过查询参赛号码数据得知,爆炸发生时,我刚跑过41公里,不在终点,人是安全的。

回到酒店看电视新闻,我们才知道了爆炸案的具体细节。不过,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还是遇到很多暖心的事情。终点附近,赞助商给大家免费发放了衣服御寒,酒店的秩序也算正常,到餐厅打包餐食时店员也在嘘寒问暖。最后凭借号码布和护照,我领到了完赛奖牌。

回国后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波马组委会发来了邮件,大意是,2013年4月15日跑到一定距离、没抵达终点的5600多名跑者,欢迎大家2014年再来参赛。

2014年4月21日,我们一家三口重返波士顿,这部分经历过“1314”(谐音“一生一世”)的跑者,用中国人的话说,我们属于经历过生死的朋友。2014年波马,距离终点还有几百米时,我从腰包中取出五星红旗,和毛大庆高举着冲过终点线,这个镜头也为央视的纪录片《布道马拉松》完美收尾。

2014年波马,田同生(左)高举五星红旗冲过终点。 受访者供图

从2013年至2019年的7次线下参赛,到2020年、2021年的线上参与,我连续跑了9次波马。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的经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如果说之前跑马拉松是自我实现,那之后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在感受过一项赛事、一座城市的爱心后,我想通过公益活动等形式将其传递下去。

在推广马拉松的路上,我和大女儿合作出了4本关于跑步的绘本,以2013年波马为题材创作了《百马人生,跑向波士顿》,另外两本书的书题,一个是让孩子跑起来,一个是让爸妈跑起来。有的人致力于让大家跑得更快,这我解决不了,中国还有99%的人没有跑起来,我是在推动这件事情。

2017年,我跑完了100场马拉松,现在的场次是130+。今年我年满70岁,也在自我调整,主要以半马为主,上周末刚跑完北京半马,全程马拉松一年跑一两场就行了。5年后我75岁,波马该年龄段目前的BQ是4小时25分,我的最好成绩是4小时10分。有生之年,我希望通过达标跑第10次波马,如果不行,那就等到80岁。

4月16日,田同生(左三)以2小时46分09秒完成北京半马。 受访者供图

讲述者二:

贾晓萌

共享际联合创始人

波士顿马拉松参赛经历(5次):2013年、2014年、2017年、2019年、2023年

首次参赛时很恐惧,马拉松已成为生活方式

2013年波马,贾晓萌迎来人生“首马”。 受访者供图

2023年我第5次参加波马。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非常珍惜。这项百年赛事就像是一个大party(聚会),我会参加展会,到终点合影,了解很多跑者的故事,用眼睛和镜头记录下珍贵的瞬间,这是我的目的。今年下雨,本以为会少拍很多细节,但一旁的观众还是那么热情和疯狂,很多家长带孩子出来,连伞都没有打。

10年前的波马是我的首马,赛前一天又是生日。当时,我对马拉松比较陌生,也对波马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单纯只是想过个有意思的生日。第一场马拉松比赛,赛前的心情基本就是恐惧,上赛道前很害怕,心想赶紧把比赛跑完。

我相信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那次参赛,起点太高了,记忆也太过深刻。在我生日前后,去了波士顿,到了马拉松的最高殿堂,站上一条古老的赛道,首次体验一项艰苦的运动。当时,最让我恐惧的是跑一场马拉松比赛,至于首马就遇到爆炸,我根本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和很多跑者一样,我们都是差最后几百米没有完赛。当时特别想真正地冲过终点线,就不断地给组委会写邮件,不久后收到回复,所以第二年我们叫“重返波士顿”“1314”“一生一世”。2014年波马前,我还做了个手术,手术后20天,我再次站上波马的赛道。

波马的“1314”对我的人生是非常重大的转折,让我两次经历“生死”,看开了很多事情。没有那两年的经历,我可能不会爱上马拉松运动,也不会发现另一个自己。

过去10年来,我将马拉松视作我的伙伴,并不是说一定要追求多好的成绩,就像波马赛道沿途的气氛让我在首马时消除了对比赛的恐惧一样,我对这项运动始终热爱,一直坚持到现在。

2023年波马,贾晓萌第5次参加这项百年赛事。 受访者供图

10年来第5次参加波马,展会也好,赛前乘坐小黄巴士前往起点也罢,还有志愿者、场边观众、参赛选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赛事文化依旧触动着我。我仍然认为,波士顿马拉松是全世界最好的马拉松。

除了波马,我也参加过其他大满贯赛事,但对来回刷六大满贯没什么兴趣,只想去我觉得有意思的比赛,喜欢的比赛我会再去,不喜欢的就不再参加。近期,国内马拉松赛事逐渐复苏,我参赛也很频繁。不久前刚参加了杨凌马拉松,整个赛事都站在为跑者服务的角度,非常有意思,也在形成自身的独特文化,我认为非常难能可贵。

跑步这件事情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也很容易上瘾。马拉松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难,它既可以满足精英跑者的成绩需求,也合乎大众跑者的需要,而我一直把马拉松当作一种体验世界的生活方式。

讲述者三:

王乐

动境运动健康管理中心市场总监

波士顿马拉松参赛经历(4次):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扛着单反跑波马,“好汉归来”也是涅槃重生

2013年波马,好友到现场为王乐(左一)助阵。 受访者供图

我可能是最早一批去国外扛着单反相机跑马拉松的中国跑者。第一场国外比赛是2010年雅典马拉松,那年是马拉松起源2500周年,当时拍了1000多张照片,跑了4小时16分。当时很多人估计还不知道大满贯,跑东京马拉松时,比赛还只是金标赛事,大满贯也只是“五大”。

2013年,我也是扛着单反相机参加了波马,并不是为了跑出怎样的成绩,还是抱着跑步观察、体验当地风土民情的心态。因为一路都在拍照,速度比较慢,也是到了终点前不远就停下了。那年的波马比较冷,恰好停在波士顿大学附近,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给参赛选手送热茶,一个小伙儿还给了我一件厚的套头衫,那是我接受的第一笔“国际援助”,非常温馨,那件衣服我保留至今。

因为(爆炸)事发突然,和家人报平安、领到完赛奖牌后不久,我便返回国内。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便收到了组委会发来的邮件,对于里面的内容,我记忆犹新。

组委会在邮件里写道,在波士顿马拉松100多年的历史上,从未遭遇过类似的事情,爆炸案对整个行业也是巨大的打击,我们很抱歉,因为这种意外没能让你跑到波士顿马拉松的终点,但是,跑到博伊斯顿大街的终点、接受万千人的呐喊是波士顿马拉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真诚地邀请你,2014年回到波士顿,完整体验波士顿马拉松的赛道。

尽管组委会给了名额,但我心想,去归去,我一定要跑到BQ。那几年正是我成绩好的时候,2014年我所在年龄段BQ是3小时10分,我在赛前跑到了3小时08分。2015年和2016年参赛,我也是达到了BQ。

2014年波士顿马拉松的口号是“波士顿坚强”,在我看来,在爆炸案发生一年后,来自全世界的跑者重返波士顿,是在为这座城市“疗伤”。试想一下,如果第二年没人来了,其实会给赛事、城市、市民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无论是组委会,还是参赛选手、观众,大家做了很多具有仪式感的事情,用实际行动为这座城市加油。

2014年波马,王乐(右一)扛着单反相机“重返波士顿”。 受访者供图

国内外跑了很多马拉松,除了爆炸案,我也遇到过地震、暴雨等意外,但越是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我对马拉松越是热爱。尤其在经历过2013年、2014年两届波马后,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更愿意观察马拉松运动与一场赛事、一座城市的内在联系。

就在上周末,我拒绝了很多赛事的邀请,参加了武汉马拉松。这是武汉时隔3年再次举办马拉松,主题是“好汉归来”,就像2014年的“重返波士顿”,我们也想用实际行动为武汉这座城市加油。我相信这不只是一场久违的比赛,也是一座城市的涅槃重生。

4月16日,王乐(前排右一)参加2023年武汉马拉松。 受访者供图

曾经连续4次参加波马,除了10年前的那场意外,我也对这项百年赛事所凝聚的感情、积累的文化有着深刻印象。比如,赛事路线延续至今,很多家庭养成了几代人连续观赛的传统,还有沿途有意思的路段和仪式、霍伊特父子的传奇故事等等,这些软文化的东西同样让人着迷。

接触马拉松早期,我也会想着参加六大满贯、跑多少多少场赛事,某个瞬间突然释然后,现在反而没什么执念了。我渐渐发现,这些事情与对马拉松运动的热爱没有本质的关联。

无论是早期到国外参加比赛、参赛后通过赛记总结比赛,还是在国内推广赛事、给国内赛事公司提供咨询和参考,都是为了让国内赛事的各个环节做得更好。去国外体验高水平赛事,这是吸收知识,在国内推广赛事是学以致用,这“一收一发”都充满乐趣。

我的个人最好成绩是3小时02分,陪朋友跑首马也有过6小时28分的最差成绩,什么分段的成绩都跑过。追求成绩并不是马拉松运动的单一维度,应该是多元化的,陪人慢跑也会不太轻松。走出舒适区的方式有很多种,现在我觉得带着其他人跑也是在走出舒适区。如果对此乐此不疲,也会有新的收获。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编辑 张云锋

校对 吴兴发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