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立下大功,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为何没能封王?

发布时间:2023-03-09 15:46:52 发布人:hao168

1864年,也就是同治三年的春天,大乱东南十余省的太平天国气数将尽,多地重镇相继失守,作为根据地的天京城,也变成了最后一座可以据守的孤城。要想攻下这座孤城,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天京就是南京城,是明太

1864年,也就是同治三年的春天,大乱东南十余省的太平天国气数将尽,多地重镇相继失守,作为根据地的天京城,也变成了最后一座可以据守的孤城。要想攻下这座孤城,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天京就是南京城,是明太祖亲自监督修建的都城,极为讲究。它周长96里,要数万人才能完全包围。高度和厚度都是当时其他城墙不能比的,城墙基础宽14米,最宽处达30米,高14至21米,基础用巨大的条石砌体,城墙是特制巨砖,敷上石灰和糯米浆粘合。这种砖墙坚固无比,刀砍斧剁都无法损伤。

负责攻打这座城池的曾国荃率领湘军到达城池外,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先勘察地形,选择背靠山的有利地形驻扎下来,扎营地,挖壕沟,扎花篱,把自己与敌方隔离开来,坚持围城找寻攻城良机。

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总想跟湘军野战,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碰到这种路数,也常常难以应对。一旦被曾国藩的湘军围困住,最终的结果都是弹尽粮绝、人心涣散而最终城破投降。

面对天京这种坚固无比的城墙,吃尽苦头的曾国荃准备挖地道,然后以炸药崩毁城墙。

众所周知,湘军是最擅长挖地道的,包围天京的这几个月以来,湘军已经挖通三十三处地道了,但是效果却非常一般。因为太平军久经战阵,完全知道该怎么应付,无论地道挖得多么隐秘,城墙上的守军,只需观察地面野草的颜色,就可以知道下面是否有地道。因为挖了地道的地方,草色会由于缺水而发黄,所以,就以地道治地道,从里向外反向挖掘,提前进行破坏。

几个月来,湘军白花了十几万两炸药钱,还搭上两千多名工兵,都难以奏效。

皇天不负有心人,同治三年(1864)6月16日,终于有一条地道侥幸穿越到南京城下。第二天中午,曾国荃下令点火,埋在地道内的数万斤火药爆炸,声如巨雷,城墙崩塌二十余丈,城外的湘军蜂拥而入,城内的太平军慌忙之中阵脚大乱,终于失去抵抗力。

黄昏之时,南京外城各门全部陷落,曾国荃抬头朝天大声呼叫。十多年来的苦战,终于快要结束了!

此时城内巷战正在激烈进行中,内城之争夺也还没激烈进行,太平天国一众“贼首”们都还没找到,但是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的曾国荃,确实支持不住了,所以他离开前线回了营地,想好好睡上一觉。睡觉之前,还有一件事必须马上做,那就是给小皇帝、皇太后写封奏折,把这天大的喜悦报告一下啊。

写好这封奏折已经是当天夜里十点。曾国荃安排“八百里加急”,急送北京城,不出差错的话,预计四天之后就可达目的地。当然,奏折的副本,曾国荃也安排急件送往安庆,给他哥哥曾国藩过目。做完这一切,曾国荃倒头便睡。接下来一整天,湘军将士们在城内的所作所为,他就不想管了。

两封信送出后,结果是什么呢?

先说近的,位于安庆的曾国藩这边,南京到安庆大约三百公里,今天走高速公路也就是一个下午的事情。不过当时用“四百里加急”大约要两天。

6月18日午夜,曾国藩首先收到消息,被人叫醒后,他已经猜到是什么消息。曾国藩此时的感觉是,悲喜交加,夜不能寐,整个晚上都睡不着。

喜是很有理由的。从咸丰三年(1853)创建湘军算起,已经12年过去了。现在战争终于要结束了,这能不喜吗?

但是为什么要悲呢?因为这12年里,曾国藩三次战败自杀,只是都没死成,自己的两个亲兄弟曾国华、曾国宝战死,也失去了数万名湖南老乡。

一千公里之外的北京。同治三年6月20日深夜,京师正阳门外的兵部街上,出现了一匹从南方来的快马。骑马的人长途狂奔,早已筋疲力尽,还没进门,就口吐白沫,昏倒了。在这里当差的都知道,这个时间还如此狂奔,那必定是最紧急的军情,所以慌忙出来接应。

此人送来的就是曾国荃的奏报。拜折的日期是6月16,上面批注“八百里加紧飞奏,严限六月二十日到京”,不用送信人解释,众人立知这是头等军情。

按照大清律例,快马飞送最多是六百里加急,这次居然破例动用了八百里加急奏报,肯定是围攻天京的曾国荃送来的,那么这必定是两宫太后等待已久的捷报。

随即有人连夜递进宫里去,果然隔天消息出来了。两宫太后获得捷报之后,立刻派人祭拜咸丰陵寝,告诉这位大清第一昏君,您终于可以瞑目了。

当然,死人是没有感觉的。这场祭祀是为了告诉天下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正当性,已经提高到“无可置疑”的程度了。

再然后就得论功行赏。那么怎么赏呢?这得等更详细的周报,而且得等曾国藩来写,所以得再等几天,等那份必然送来的完整的捷报。

朝廷的心思与南方的曾家兄弟不谋而合。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俩事前有约定,如若城破,先由曾国荃上简短折子报喜,应了“首功”,然后由曾国藩这里再上报详细情况。

曾国藩主要是怕弟弟考虑不周,言词上有什么差错,犯了忌讳,影响了他与弟弟后半辈子的富贵功名,因此需要格外谨慎从事。经过几天的思索,城破七天后,即6月23日的报告来了。

折子名为《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匪,并生俘一酋李秀成洪仁达折》。这道折子不但名称很长,内容更长,是曾国藩存世两千多道奏折中第二长的。

简单来说是这样三件事:一是太平天国这场大乱,规模空前。二是江宁城内十多万叛军没有一个投降的,这些人真是惊人的顽强。三是这次能平定叛乱,是先皇、两宫太后、小皇帝的正确领导的结果。“领导”在宫中的生活很节俭,但是对军饷保障得很充分,对打仗的功臣很是厚爱,经常破格提拔,鼓舞了士气,所以才能打胜仗。

曾国藩官海沉浮多年,写这种奏报,真是老谋深算。表面上说,叛军规模大,叛军战斗意识顽强,又说“领导”功劳大,多亏了“领导”指挥调度。实际上,能打赢这场内战,主要是曾国藩兄弟功劳大,不关“领导”什么事。但是我们自己不可能去说,英明的“领导”应该能体察到的。奏报当中,“不惜破格提拔有功”,就是委婉的请功、请赏的意思。

客观来说,这方奏报既不能洋洋自得,也不可以低调。除了关于“领导”那几句,讲的也基本是事实,应该能获得相当好的回应吧。毕竟自己兄弟立下的功勋,相当于唐朝的郭子仪,应该能赏个“郡王”当当吧。

然而曾国藩的奏报送上去以后,第三天信差都还在路上跑的时候,朝廷的“斥责”就送来了。

朝廷下达“谕旨”给曾国荃,言辞激烈。“上谕”是这样说的,“该逆死党尚有万余”,曾国荃攻克外城时,“即应一鼓作气,将伪城尽力攻拔,生擒首逆”,“乃因大事初定,遂回老营”,“恐将士等贪取财物,因而懈弛万一”,“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垂成之功或有中变”,“必为曾国荃是问”。

好家伙,没有一句是表扬的。的确,曾国荃刚刚打破外城,就急着回大营写奏报表功,的确是有点急吼吼的意思,但是这道“上谕”也说的太狠了吧。在曾国荃看来,这两百多字的“上谕”杀伤力,比城内十万太平军残党恐怕都还大。

朝廷修理了曾国荃,接着又修理曾国藩。在收到曾国藩那份“自以为委婉”的奏报后,7月11日朝廷回信到了,是发给曾国藩的一道命令,追问太平天国财宝的下落。

“上谕”说:金陵攻陷之前,人人都说城中财富堆积如山,现在却怎么没听你们兄弟提起啊。如果金陵真有巨款,记得做好清册上交国家,以作为军饷与救灾之用。

这真是,大乱刚刚平定,封赏什么的还没着落,就先拿来两记闷棍,打得曾家兄弟晕头转向。

那么是朝廷太小气,猜忌功臣吗?坦白说,还真不能这么说,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件事情。

话说两宫太后获得捷报后,朝廷就开始讨论怎么封赏了。本来外界都在传闻曾国藩可能封王,因为咸丰曾经亲口对曾国藩说:“若平大乱,不惜封王”。那么最后有封王吗?没有,不但没有封王,连公爵都没有。

恭亲王与军机大臣讨论封典时,诸臣均认为:“文臣封王,旧制所无”。他们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曾国藩现在封了王,到时候如果再立大的功勋,那么还能给他封什么。而且文臣封王,以前就没有这样的先例。然而这种说法是难以服众的,以和珅为例,此人也是文臣,然而他却权势独揽,被乾隆帝封了个一等忠襄公。与劳苦功高的曾国藩比,和珅显然什么都不是,却被封了公爵,曾国藩只封了个侯爵。

旨意下达,封曾国藩为一等侯,赐以佳名,号为“毅勇”。曾国荃的爵位次一等,封为威毅伯。李臣典,一等子爵。萧孚泗,一等男爵。然后呢,没有然后了。太平天国这场牵动数千万人的大乱平定后,湘军体系内获“五等封”的,就只有侯、伯、子、男四人。而且只有曾国藩的侯爵世袭罔替,其余都是及身而止。

虽然说不上是兔死狗烹,但是也只能说是不冷不热。立下挽救了王朝的大功后,十多万人的湘军为什么只获得这等封赏,难道朝廷不怕功臣失望再酿大祸吗?封赏这么吝啬,是因为朝廷舍不得吗?

问题还是出在了曾国荃和曾国藩的奏折上。

这事要从同曾家兄弟一起封爵的李臣典和萧孚泗说起。李臣典是用火药炸塌天京城墙的首功,所以拿到了一等子爵,但是恩封诏旨到达之前,他已经病死了。李臣典一天的爵爷都没有当过,而且这个爵爷还不能世袭,只能说是封了个空气爵位。

萧孚泗之所以得以上赏,是因为曾国荃说他“生擒李秀成”,但是这真的是萧孚泗抓到了吗?根据各种资料对照显示,当时李秀成逃到山上破庙里,当地乡民协助藏匿他。但是,当李秀成以随身珠宝酬谢时,却引发另一批乡民来争夺。结果李秀才因此被捆到官军营里,而这一营正是萧孚泗所属的部队。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在战场上抓到的,而是有人送给他的。

所以很多人相信另外一个真相,当天城破之时,是敢死队先锋官朱洪章,一马当先攻破天王府的,其实已经黄昏。朱洪章封闭府库,紧闭辕门,并派两营士兵守护,等待曾国荃来处理。随后,萧孚泗便来接防,然后当晚就放了一把大火。这一把大火把天王府烧成一片白地,外传“金银四海”的太平天国王府被烧了个精光。就因为这场大功,曾国荃奏报时,就把萧孚泗列在第二,萧孚泗的男爵就是这么来的。

所有财物都烧光了!是的,曾国荃在公文当中就是这么说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曾国荃报功之后,收到的就是那么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了吧。坦白说,这是曾国荃咎由自取。

那么为什么连曾国藩也被追究呢?他人在三百公里外的安庆又没参与攻城?因为曾国藩的奏报里是这么说的:“历年以来,中外纷传,逆贼之富,金银如海,乃克得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意料之外”。

曾国藩又说:“目下如恤灾民,修理成恒,驻防满营,皆善后之大端”“筹办善后事宜,需银甚急,为款甚巨”。翻译曾国藩的奏报,说白了就是两句话,“他们这里没有钱,我们还需要更多支援!”而没说的话,意思也很明显,我们兄弟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那我也没有办法了。这显然就是拿自己平定大乱的威望,在替自己兄弟的丑形遮掩。

这还没完成,城破之后,被抓获的“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灭亡后最重要的俘虏,朝廷下令要送到北京详细审问,想要查证一下相关说法。但是曾国藩说,此人在逆贼余党中威望极高,怕路上跑了,先杀掉比较保险。于是就地处决了。

而有名的《李秀成自述》,原本全文有一百三十页,两万八千多字,但曾国藩因为种种顾虑,将其自述原稿删改了一部分,并撕毁原稿第七十四页以后的内容,剩下的再命人抄写,送军机处存查。

上述这些就是朝廷最终看到的战报,所有内容都经过精心调整过。如果你是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在北京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你们怎么看待大乱刚刚平定的南方呢?那当然只能是各种猜忌了。

当然,曾国藩没有封王,并非因为只有上述原因。究其核心,是因为曾国藩是汉人非旗人。出于防范,满清朝廷是不会给曾国藩封王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