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自己不信书是否在宣扬读书无用论?

发布时间:2023-04-23 11:43:25 发布人:hao168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提到过,曾国藩有一句格言,叫做“不信书,信运气”,而且还半开玩笑地跟朋友说,等自己死后,得把这句话当成墓志铭刻在自己墓碑上。如果是不熟悉曾国藩的朋友,或许会以为这句话是出自一个不学无术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提到过,曾国藩有一句格言,叫做“不信书,信运气”,而且还半开玩笑地跟朋友说,等自己死后,得把这句话当成墓志铭刻在自己墓碑上。

如果是不熟悉曾国藩的朋友,或许会以为这句话是出自一个不学无术的暴发户之口,在给大家宣扬读书无用论。然而实际上,曾国藩不仅爱读书,而且还懂读书,会育人,是个博学的大儒,优秀的教育家。

曾国藩的教育能力,体现在他能够因材施教。我们知道,能够因材施教的人,本身必须博学多才,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指点和教育。

而且曾国藩的教育方式,还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异辞录》记载,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曾这样评价自己老师:

“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虽寻常赠遗之物,使幕府皆得见之,且询其意,是时或言辞,或言受,或言辞少而受多,或言辞多而受少,或取乎此,或取于彼。众人言毕,老翁皆无所取,而独抒己见,果胜于众。然后心悦而诚服,受化于无形焉。”

曾国藩的教育如何让旁人受化于无形呢?举个例子。李鸿章刚到湘军大营时,喜欢睡懒觉,曾国藩则规定,一定要等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吃早饭,逼得李鸿章不得不养成早起的习惯。李鸿章晚年回想起来,觉得此事受用终身。

又比如,李鸿章曾在湘军大营中和同僚闹矛盾,还与湘军名将彭玉麟打了一架,曾国藩便传授他一则“挺经”,教他要挺身而出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这则故事,也让李鸿章记了一辈子,成为了他为人处事的准则之一。

曾国藩之所以有如此过人之处,在于他擅长透过复杂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将具象的事物抽象化,进行分门别类,便能用最简单省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有些人可能读书成绩很好,但教育能力很差,原因就是在于抽象思维较弱,没有办法把自己天生的学习方法提炼出来。而曾国藩却拥有这样的能力,比如他在考上进士以后,辅导几个弟弟读书:

“右选文三种:气体高浑,格调高雅,可以传世者无疑,为一种;议论郁勃,声情激越,利于乡会场者,为一种;机灵活泼,韵致妍妙,宜于岁科小试者,为一种。”

古代科举的门径,岁试、科试、乡试、会试都有区别。曾国藩轻轻巧巧,就把学子们应付各种考试的学习方法点了出来。所以后来曾国藩能从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书生,成长为湘军的一军之帅,也就不奇怪了。

曾国藩明明是个学霸,靠读书换来了一生的功名成就,为何老来却说不信书呢?

说起来,曾国藩这句话,与同时代的美国人爱迪生一句名言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只有真正付出了九十九分汗水的人,才有资格说这份灵感是最重要的。

与此相类似,当一个人还是一张白纸时,读书无疑是最好的进身之阶,修身之道,但当你读了足够多的书后,会发现你迈向成功的临门一脚,往往看的就是那一点运气。

曾国藩说不信书,信运气,正是因为他已经付出了九十九分的汗水,站在书山的顶端说出来这句话。若是一分的努力也不愿付出,只想靠运气的人,往往是走不远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