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菜园古人黑灰陶的烧制

发布时间:2023-04-24 05:51:28 发布人:hao168

在海原县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展厅,陈列有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黑、灰陶,均是1986年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海原县文物所任所长时,有幸配合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

在海原县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展厅,陈列有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黑、灰陶,均是1986年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海原县文物所任所长时,有幸配合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宁夏菜园》)一书。

海原博物馆建成后,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灰陶器陈列在内,其代表性灰陶有编织纹灰陶罐(图①),高33厘米,单耳、敞口、束颈、鼓腹、平底,腹部采用堆叠纹绳,并在表面刻画“巛”形纹一周,形成一种特有的、当地才有的芨芨草编织纹。此陶罐虽然制作较为粗糙,但造型、纹饰非常奇特,地域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竖条纹灰陶罐(图②),高22厘米,单耳、敞口、束颈、鼓腹、平底,底部有席纹,陶罐采用盘筑法制作,然后将表面抹平,并装饰以泥条竖线纹装饰一周。灰陶钵(图③),高1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7厘米,深曲腹内敛,平底,方棱形唇沿,采用盘筑法制作,腹部用陶拍拍打成型,痕迹明显,整体制作规整,胎体比较薄,造型优美。

有关灰陶的烧制在《宁夏菜园》一书中第323页有这样一段记载:“林子梁遗址只清理了一座陶窑。口部稍大于窑箅,不易封闭。为竖窑,窑室呈圆桶形,直径不足70厘米。火塘也不大,窑箅上只能容放较大的陶器坯体一至两件。各期陶器多是采用氧化焙烧而成,由于烧成温度偏低,氧化不充分,陶色往往深浅不匀,不过二期三期已能烧出颜色纯正的黑陶,说明已初步掌握窑内渗碳技术;四期五期出现了少量的灰陶,无疑是陶窑密封性能有所提高,先民已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还原烧成技术。”

据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林子梁遗址一至四期的陶器绝大多数为平底器,还有少量坦足器及个别袋足实足器。全部陶器均为手制成型,悉用泥条盘筑法,小器物往往直接用手捏塑或片塑,形体较大的器物,则是将颈肩和腹底分别盘筑成形,再对接在一起。坦足器均为豆柄,一般是盘、柄分别盘筑,再对接起来;袋足器完整器物只有斝,先将腹身、足各自制成后,再安装成一体,实足器仅见于鼎足。

陶容器的制作,大致分四个过程:先将器底拍打成圆饼形,中厚边薄,边缘上翘。有些罐底上、下两面都有篮纹,应是拍打时遗留的。有些器底直接垫在席子上拍打,上、下两面都印出席纹痕迹。第二步是沿翘边内侧衔接盘筑泥条,用手指将二者捏在一起。有的泥条内侧留有手指印痕,有的器底残留一周指甲压痕,可资为证。有时为使泥条和器底结合得更牢固,还在泥条与器底相接处内侧抹一周泥,或再加一层底。第三步才是累积泥条,盘筑成器。具体盘筑方式又有两种,一是间断叠筑式,即每盘筑一周即掐断泥条,捏合断口,使泥条首尾相接,然后再加另一周,渐次累积成完整的器体;另一种是连续螺旋式,即泥条不间断盘旋上升,直到完成器体才去掉泥条。第四步将成型器物用拍打、刮磨等手法整修,然后再阴干烧制。

由于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发现的窑址、窑具等多未陈列,研究其灰陶制作,不能窥其全貌。为此,笔者又去了一趟菜园文化研究学者李正山的工作室。他拿出很多灰陶器,有灰陶罐、灰陶盘、灰陶豆、黑陶纺轮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灰陶盆(图④),口径20.5厘米、高12.5厘米、底径7厘米。卷沿,敞口,斜腹壁微曲,平底,底部有席纹印痕,颈部、足与腹部之间各加饰一周附加堆纹。这类灰陶盆相当于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Ⅱ型陶盆。在他的工作室还收藏有较多的陶制托盘,圆形,整体形状为“T”字形(图⑤),直径7.2厘米、高6厘米,表面呈席纹,与灰陶盆底部的席纹完全吻合。由此可以看出,在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现盘筑拉坯工艺,以枢轴式凹式轴承上增加了“T”字形陶盘,将器底拍打在陶盘上,陶盘上的席纹,更能固定器皿的拉坯成型,不至于坯体脱落损坏。同时,还可将托盘连同陶盆坯体整体移出晾晒,待坯体晾晒干之后更容易取出,使器皿坯体能够放置到窑炉中烧制。

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菜园古人,不仅已烧制红陶、彩陶,还掌握了黑陶、灰陶的盘筑拉坯成型的工艺和灰陶烧制技术,同时还掌握了小作坊式的烧造技术,烧制陶制生活用品更具有灵活性。 (据《收藏快报》李进兴)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