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被罢官,李鸿章能够咸鱼翻身,翁同龢却为何会彻底败落?

发布时间:2023-04-25 11:36:01 发布人:hao168

1895年甲午战败后,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又亲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背上了卖国求荣的恶名。迫于舆论的压力和朝堂的非议,慈禧太后下旨免去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

1895年甲午战败后,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又亲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背上了卖国求荣的恶名。迫于舆论的压力和朝堂的非议,慈禧太后下旨免去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同时剥夺三眼花翎和黄马褂等赏赐,只留下一个大学士的虚衔。

1896年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指名道姓邀请曾提倡“联俄制日”的李鸿章出席。于是,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代表大清帝国前往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行程多达9万公里以上。

这次长达几个月的跨国访问,使得李鸿章眼界更加大开,也排解了内心积压的苦闷。回国后,他对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更加明确和直观的认识,还踌躇满志地觐见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令李鸿章大失所望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并没有重新启用他的意思,依然让他继续坐冷板凳。但是,已经74岁的他并没有完全退休,而是选择前往北京的贤良寺闲居和静养,过起了半隐退的生活。

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已经位居“中兴四大名臣”并且功成名就的李鸿章,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告老还乡呢?作为官场变色龙,袁世凯认为他已经崛起无望,于是便改换门庭投入到了翁同龢的门下,还假模假式地劝他颐养天年,遭到了一顿臭骂。

原来,清代内阁中的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都是有固定名额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前面的开缺后才能补任。当时,作为死对头的翁同龢虽然已经官居一品,但始终都没能入阁,于是便想让李鸿章主动退休提出开缺,自己才能顺利递补。

有意别着这股劲儿,李鸿章硬是耗到了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终于被慈禧太后下旨复起。他先是出任了商务大臣,之后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两广总督,更是在之后的庚子国变期间力主“东南互保”。

1900年7月8日,慈禧太后在危难之中重新想起了李鸿章,再度授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抵京以后,他协同庆亲王奕劻与德、英、日、奥、比、西、美、法、意、荷、俄十一国代表展开艰难的谈判,无奈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由于长期操劳,加之心内郁结,李鸿章的身体逐渐不支,于1901年11月7日病逝于北京。慈禧太后惊闻噩耗,先后派遣恭亲王溥伟和醇亲王载沣前往致祭,赠官太傅并且晋封为一等侯爵,赐谥号“文忠”并入祀贤良祠。

问题来了: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这对死敌为何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

提到晚清时期的名臣,很多人都会想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其实翁同龢也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作为当时的大儒,他不仅是咸丰皇帝钦点的状元郎,而且还是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师傅,先后担任过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和军机大臣等职。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也就是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于北京的一户官宦人家。其父名叫翁心存,在十年的寒窗苦读后通过了科举考试,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被加授太子太保衔,是当朝非常显赫的高官。

道光十四年,尚未懂事的翁同龢跟随祖母张太夫人和母亲许氏由京师返回故乡常熟居住,很快就开蒙读书。由于天资聪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和两个哥哥翁同书和翁同爵一样,都属于学霸型人物。

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0年,浑浑噩噩在位三十年几无功绩的爱新觉罗·旻宁终于驾崩。带着鸦片战争的遗憾,带着墨守成规的无奈,带着“抠抠索索”的评价,他被葬入了清西陵。

在咸丰六年时,翁同龢以殿试一甲头名的成绩成为了当朝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后开始在北京苦熬资历。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亘古不变的真理,他在短短两年后就被授予了实职,成为了陕西的地方学政。

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为了躲避英法联军而逃到承德“外狩”的爱新觉罗·奕詝终于死在了那里。临终前,他在病榻上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人作为顾命大臣,又安排了慈安和慈禧联合听政,希望可以实现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共同扶保自己的儿子载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双方实力的极不平衡,这场“权力的游戏”还没开始就差点结束了。八大臣完全不把慈安、慈禧和幼帝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为了扭转局面,慈禧太后终于说动慈安太后与自己共同进退,还在暗中联络了长期被闲置的恭亲王奕訢作为外援。根据祖制,大行皇帝的灵柩必须由新帝出城跪迎,慈安和慈禧便以带领幼帝载淳先行回京准备为由脱离了掌控。

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差,恭亲王在载淳和两宫太后回京后就立即拥立登基,先后铲除了八大臣集团。之后,先前已经拟定好的新年号“祺祥”也被改为了“同治”,取“一同治理”之意,史称为“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而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授予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之职。同治元年的三月,翁同龢担任了当年会试的同考官,之后再次被擢升,由于父亲翁心存过世才归乡守孝。

到了同治四年,翁同龢刚刚丁忧期满就被朝廷召回,从此成为了同治皇帝的师傅。期间,他的官职晋升很快,先后出任詹事府右庶子、国子监祭酒、太仆寺卿和礼部侍郎等职,直至入阁成为大学士。但是,作为师傅他却并不称职,不仅没有将载淳教育成为中兴之君,反而变成了“惧母”和“好色”的窝囊废,竟然因为身染性病而驾崩了。

同治皇帝死后无子,按照祖制只能从“溥”字辈中挑选一位过继为嗣并作为继位之君。只不过,那样的话慈禧太后就会变成慈禧太皇太后,再也无法继续“垂帘听政”了。因此,她竟然决定不给儿子立嗣,而是把外甥爱新觉罗·载湉过继给自己作为儿子,相当于执行了“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

光绪二年,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载湉依例前往毓庆宫读书,慈禧太后再次选定翁同龢作为师傅。不过,他因为担心会重蹈前任同治帝的覆辙而迟迟不敢奉旨,迫于无奈才勉强答应。

对待光绪皇帝,翁同龢投入了比同治皇帝更多的精力,除了教授学业外,还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几年时间的师生相处下来,光绪越来越依赖这位翁师傅,甚至远胜过慈禧太后。据《清史稿》记载:

常熟在书房二十五年,最为上所亲。

在沙俄的暗中支持下,阿古柏分裂势力图谋新疆独立,立即遭到了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坚决反对。通过“抬棺出征”,他终于收复了乌鲁木齐以及疆南地区,终于保住了广大的国家领土。

为了避免与沙俄彻底撕破脸皮,清廷还是派遣使节崇厚前往谈判,最终签订了一个不平等的《伊犁条约》。之前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战败情况下签订的,现如今打了胜仗,为何还会签订不平等条约?

面对满朝上下的谩骂,崇厚自然难逃罪责。身兼工部尚书的翁同龢,在痛斥对方的同时,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补救方法,准备“一边备战,一边和谈”。

在翁同龢的直接推动下,慈禧太后任命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为新的驻俄公使,代表满清帝国重启边界谈判。凭借此次谏言之功,他更加得到重用,成为军机大臣并且兼管户部。

上任之初,恰逢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之际,朝廷上下到处都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通过调研,翁同龢提出了“司农慎金谷,第一恤民饥”的主张,又一次获得了慈禧太后的嘉许。

面对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经存续几百年的“东北亚朝贡体系”岌岌可危,满清帝国也显得非常为难。来软的,显然已经不行了;来硬的,又怕打不过对方。

在主战与主和的论战中,翁同龢旗帜鲜明地支持主战。不过,他却因为和李鸿章的私人恩怨而影响了国事和军事,最终落得沽名钓誉的恶名。

早在咸丰十一年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蔓延到了南方多个省份。当时,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正署理安徽巡抚,为了建功立业而大胆冒进,执意招降皖北地区的悍将苗沛霖去对付太平军。

翁同书此举,不仅危及到了湘军的利益,而且还破坏了之前的剿匪策略。于是,曾国藩开始多次上疏弹劾:

苗逆狂悖,罪不容诛。翁中丞垂始则屡疏保其忠良,以贻养痛之患。

果然,翁同书招降苗沛霖去对付太平军的策略败得一塌糊涂,导致寿州被轻易攻占。同时,他本人也显得太过“软蛋”,竟然在损兵折将和丢城失地后独自逃回了北京。对此,曾国藩自然也没有客气,再次向朝廷上疏弹劾。据《清史稿》记载:

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而瞻顾迁就。

慈禧太后大怒,立即将翁同书囚禁并且判处了斩监候。惊闻这个噩耗,已经七十多岁的翁心存气得半死,更在卧床几日后直接咽气了。

为了体恤老臣,慈禧太后最终赦免了翁同书的死刑,改判为流放伊犁去充军。不过,养尊处优惯了的他还是难以忍受军旅之苦,没几年时间就病死在了新疆。

父兄之死都与曾国藩的弹劾疏有关,而这封奏疏就是由李鸿章亲写的,翁同龢从此恨上了这个“执笔人”。正是这种仇恨,完全蒙蔽了他的眼睛,只要对方支持的他就反对,只要对方反对的他就支持。

于是,翁同龢虽然深知洋务运动有利于国家富强,但还是坚决予以反对,还加入了倭仁等人的阵营成为坚定的顽固派。真的是私而忘公!

到了洋务运动后期,奕訢和李鸿章都奏请慈禧太后编练新式水军,终于得到了她的准许。不过,由于当时的国库已经非常空虚,根本就无力大规模兴建海军,只好先由李鸿章筹办北洋水师作为试点。

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支持下,北洋水师兴建和发展都很快,没几年时间就拥有了许多的先进军舰,甚至被鼓吹为“亚洲第一”。不过,翁同龢看到新式海军建成却丝毫没有高兴,认为李鸿章抢了自己的风头,屡屡在慈禧和光绪面前进谗言。

当翁同龢升任军机大臣并且分管户部后,北洋水师立即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他不仅以国库空虚为由拒绝拨款,而且还制造矛盾有意掣肘李鸿章和北洋海军,为甲午惨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随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北京,光绪和翁同龢都变得哑口无言,只有李鸿章主动成为了“背锅侠”。《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被人骂作是数典忘祖的卖国贼,而骂得最欢实的就是翁同龢。

通过翁同龢的卖力煽动,在京参考的举子变得群情激愤,终于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组织下发起了“公车上书”运动。于是,他不仅被视为开明进步的大儒,还被维新派誉为“第一导师”,就连变法的纲领《定国是诏》都是其亲手执笔的。

在与维新派的不断接触中,翁同龢终于发现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变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虚君共和”,是为了“削弱君权”。于是,他转而开始观望,甚至还在暗中阻挠。

恭亲王奕訢临终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亲自赶往恭王府探视,他挣扎着坐起来要求重新起复李鸿章,要求将翁同龢搁置不用。为此,还说过一句特别重的话:

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通过一连串的事件,对翁同龢非常信任的光绪皇帝也终于认清了师傅的真实面目,认清了这个沽名钓誉的人正在误国。1898年6月15日,就在戊戌变法即将全面铺开之际,光绪帝以“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为由将他罢职归乡。据《国朝事略》记载:

二十四年夏,今上严责中外诸臣实行新政,革翁同龢职,逐回原籍。

后世有人误以为,翁同龢是因为支持维新变法而触怒慈禧太后才被罢免的,其实并非如此。在变法之初,慈禧并没有出手阻拦过,而且当时的光绪皇帝尚有实权。

接到光绪皇帝的旨意,翁同龢显然始料不及,当即就失声痛哭起来,还以“磕头谢恩”为由入宫求见寻找转圜。可是,已经彻底对他失望的光绪却拒绝见面,而慈禧太后也厌倦了这个老朽,他终于黯然离开退出了历史舞台。

1904年时,长期郁郁寡欢的翁同龢终于在江苏常熟老家病逝。临终前,这位两朝帝师还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以彰显自己: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

看来,翁同龢真的已经无可救药了,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丝毫的反省,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误国误民和沽名钓誉。比起像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那样的肱股之臣,他的格局显然是太小了。#李鸿章#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