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国伟:进一步加强对非遗的重视,更好培养后继人才

发布时间:2023-03-09 18:53:04 发布人:hao168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伟来自云南省保山市,作为永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通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找回了失传的永子制作技艺,让永子得以重放光芒。永子是产自保山的围棋子,如今,它多次出现在多个国内外重大围棋比赛中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伟来自云南省保山市,作为永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通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找回了失传的永子制作技艺,让永子得以重放光芒。

永子是产自保山的围棋子,如今,它多次出现在多个国内外重大围棋比赛中,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国伟的建议依然与非遗传承相关,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对非遗的重视,大力宣传推介非遗项目,形成全社会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为培养后继人才和市场消费营造浓厚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永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国伟。受访者供图

潜心钻研让永子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保山古称永昌,产自这里的围棋子便被称为“永子”。保山当地盛产南红玛瑙、玉石、翡翠、琥珀等,从古至今,永子的制作均以宝石为料,用料多达50多种,这也让永子绽放着与众不同的光彩,也因此有了“天下最好的围棋子”的美誉。

不过在历史上,保山一带曾发生战争,在战火中,永子原料配方和制作技艺从此失传。李国伟的祖辈一直潜心于研究永子制作,李国伟耳濡目染,从小也深深地被这项传统技艺所吸引。从学校毕业后,李国伟便走进永子制作的世界。20多年来,李国伟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过无数实验,终于复原出制作永子的选料、配方、熔炼、滴制等所有工艺流程和技术。

李国伟制作永子。受访者供图

李国伟说,一枚小小的围棋子不仅用料讲究,而且需要精湛的工艺,“永子围棋制作的原材料配比为保密配方,制作工艺分为原料精选、破碎研磨、称量配料、高温熔炼、手工滴制、退火冷却、哑光打磨、漂洗晾晒、品质分拣、包装成品等10道,每一道工艺都必须精益求精。”以破碎研磨来说,坚硬的原材料被打磨成100目到200目的细状粉末,这样的细度甚至比面粉还要细腻。此外,黑白棋子用料的配比也极其严苛,“玛瑙、玉石、翡翠等等各放多少,都有严格的比例,需要精确到0.01克。”李国伟说。

来自云南保山的永子早已成为国际围棋比赛用棋,国内外众多围棋大家都曾在比赛中使用过永子。这也激发了李国伟将永子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念。

走进社区村推广非遗技艺

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永子制作技艺已涅槃重生,但是与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李国伟同样面临如何把这门传统手艺传下去的问题,“每次我们招收学员报名来了好几百人,但是最后能留下来从事这门技艺的也就几个人。”

学习制作永子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仅以手工滴制这个环节来说,学员们至少需要六年打磨方能“出徒”。为什么那么难?李国伟说,由于永子制作是纯手工工艺,学员们不仅要学会制作永子的细节、步骤,也得学会怎么堆制窑口、怎么控制窑口的温度,而且还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窑口的温度非常高,我们用风扇给窑口降温,但这样也会感觉非常炎热。在这种情况下,制作者还得气定神闲、手不能抖、心不能乱,否则制作出来的永子很有可能是废品。所以艰苦的工作环境是对学员的极大考验。”

除此之外,在制作环节中,制作者们右手拿着50公分长的取材工具蘸裹原料汁液,蘸裹汁液的重量不能多不能少,一次性必须蘸裹到6克,否则同样制作出来的永子也是废品。李国伟解释说:“6克是一枚永子的重量,如果原料汁液蘸多了,棋子就大了,就是不合格的永子。”

李国伟坦言,就这一项工艺就难住了不少学员,6年的打磨,方能训练出一次性蘸取6克原料的肌肉记忆,而这6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需要耐住寂寞,潜心学习的6年。

为了培养更多传承人,这两年,李国伟和学校、社区、村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推广非遗技艺,激发公众的兴趣爱好。他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围棋比赛,让孩子们认识围棋、热爱围棋,从而产生对制作永子的兴趣,当这项非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非遗传承多次提出发展建议

为了进一步宣传永子技艺,李国伟多次提出相关建议。在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国伟领衔提出《关于以“永子”围棋制作技艺为重要载体和强力支撑,与中国围棋共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国伟提交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国伟带来的建议同样与非遗相关。他认为,当下,职业围棋高手云集,围棋进校园、进课堂,围棋普及推广逐渐全民化。李国伟建议,将永子围棋制作技艺与中国围棋文化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和条件,也符合当代人类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求。

同时,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李国伟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非遗的重视,大力宣传推介非遗项目,形成全社会尊重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为培养后继人才和市场消费营造浓厚氛围。此外,他建议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同时,给学习非遗项目的学徒一定的帮扶和补助,创造青年人学习的必要条件,让非遗后继有人;出台非遗项目必要的土地、建设、人才培养、税收等相关的优惠支持政策。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