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后一位太监,因此事成为民族英雄,连清朝皇帝都为他写祭文

发布时间:2023-04-27 10:32:55 发布人:hao168

大家都知道,崇祯吊死在煤山之上。死的时候,朝中大臣文武百官都逃走了,只有一个太监在他身边。那么,这个太监是谁呢?崇祯死后,这个太监的结局怎样呢?这位忠心耿耿的太监,名叫王承恩。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家境

大家都知道,崇祯吊死在煤山之上。死的时候,朝中大臣文武百官都逃走了,只有一个太监在他身边。那么,这个太监是谁呢?崇祯死后,这个太监的结局怎样呢?

这位忠心耿耿的太监,名叫王承恩。

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家境贫寒,早年丧父。在他年少时,母亲又遭强人欺凌而死。自此他便成了孤儿,又无处寄养,就被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王承恩非常聪明,又很能察言观色,因此很快就被大太监曹化淳收在名下。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11岁的朱由检被其兄明熹宗朱由校封为信王,王承恩被派到朱由检身边。

失意的人总喜欢寻找相似的不幸,王承恩便是如此。他来到信王府后,对身为皇室宗亲的朱由检,生出了许多同情和怜悯。

原来,朱由检虽贵为皇族,却实在是悲催,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不被祖父明神宗朱翊钧喜爱。而他的生母又是明光宗所薄的婢妾刘氏。因此,他也遭明光宗所厌,自幼没有得到过父爱。在他五岁那年,生母刘氏又因罪遭杖杀。

看到朱由检的命运,王承恩如同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复制,自然对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多了些长者的疼爱和关怀。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溺水受惊后得了重病,他深感时日不多,又因膝下无子,便下诏立朱由检为继承人。不久,明熹宗崩于乾清宫。

16岁的朱由检自此成为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也就是为崇祯皇帝。素来被他信赖的王承恩,则被封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可谓朝中内相,是重中之重的职位。恶名昭著的刘瑾、王振等人,都曾在这个职位上翻云覆雨过。可是王承恩从没有想要把这些人当做他的榜样,他想得更多的是,要以皇帝为中心,为皇帝排忧解难。

此时的大明王朝早就千疮百孔。在岌岌可危的大环境下,朱由检咬着牙,担当起一国重任,拼命往前走。他勤于国政,常常看奏章至凌晨;又忧于国家安危,节衣缩食,以充军资。

朱由检的作为,让王承恩既心疼,又高兴。因此,倾注全部力量辅佐朱由检,不断为他处理朝中数不尽的麻烦事。

朱由检即位时,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也想控制他,为了恭贺他登基上位,进献了四个国色天香的美人。

王承恩对魏忠贤非常了解,劝朱由检小心这四个美人。后经过搜查,果然在四个美人的肚脐中搜出“迷魂香”四粒。

所谓“迷魂香”,是一种春药。其中含有大量具有麻醉作用的莨菪胺,久闻之可以让人神志不清,丧失理智。甚至会神秘死亡,而查不出死因。

紧接着,王承恩又帮助朱由检除掉魏忠贤,并将盘踞朝政多年的魏忠贤党羽一网打尽。

魏忠贤死后,王承恩成为司礼监总管。

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外有后金骚扰入侵,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已是江河日下的样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农民军的长驱直入,文臣武将四散而逃。众多的太监,更是主动开城投降。

王承恩面对汹涌而来的起义军,力劝朱由检效法朱允炆,逃离北京城。可是起义军将皇宫围得如铜墙铁壁一般,纵是飞鸟也难逃。

万念俱灰的朱由检,在国破之时,担心家眷受辱,于是命嫔妃们自尽殉国,又亲手砍杀公主们。后宫之中,顿时血流成河,哭号连天,而眼睁睁在旁边看着的只有王承恩。

最后,朱由检将剑交给王承恩,让他帮助自己死亡。王承恩不舍,长跪恸哭。

朱由检见之长叹一声,扶起王承恩,两人相携跌跌撞撞登上煤山,放眼远望北京城中,烽火连天,哀哭阵阵。

朱由检万分悲愤,咬破手指,在衣袍上奋力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随后,朱由检自缢于歪脖槐树上。

王承恩目睹了朱由检之死,又无能为力,只能对着朱由检的遗体,以头撞地,血流如注。三跪九拜之后,他毅然在歪脖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也自尽而死。

当时,情况混乱,王承恩又非一国之君,若是趁乱出逃,生存的机会肯定是有的。然而,在他看来,国破了,君王也没有了,苟且偷生,又有何意义!

王承恩死后,后人对其以身殉国的情怀非常感动,于是将他葬在朱由检墓的旁边,让他死后,继续守护朱由检。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顺治帝为王承恩的气节感动,下旨为他树碑立传。还亲自为他题写了祭文,并在碑上刻下了“御制旌忠”来评价他的人生。

(参考资料:《明亡述略》《圣安皇帝本纪》《明史·王承恩传》)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