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张益唐:宁愿在美国端盘,也不愿回国当教授,如今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3-04-28 11:23:06 发布人:hao168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英雄的国家,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无数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前仆后继,为国捐躯,在所不辞;而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国家建设正处于一穷二白的时候,于是又有无数的科学家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英雄的国家,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无数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前仆后继,为国捐躯,在所不辞;而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国家建设正处于一穷二白的时候,于是又有无数的科学家破除层层阻挠,身披战衣,为国解愁,为国家贡献自我。

新中国刚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一直关注祖国情况的钱学森当即决定携家人们回国,为国家建设出力。但是美国方面一直不断阻挠,试图扣留他,钱学森不得已向祖国发出了求救信,最终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回到了自己梦牵魂绕的中国。

后来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可见钱学森的贡献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除了钱学森这位伟大的“中国核导弹之父”以外,还有像华罗庚、邓稼先、黄大年等优秀人物,他们年少便外出求学,但是心中一直不忘中国,待祖国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当前优渥的生活,甘愿回到祖国艰苦奋斗,报效祖国。

可是也有部分人是不愿回到祖国的,甚至有人放言:宁可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他就是数学天才张益唐,究竟是什么居然让他这样说话,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了呢?

神童天才

张益唐于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家庭,父母都是当时稀有的知识分子,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则是机关文员。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还是非常稀少的存在,张益唐出生在这样书香浓厚的家庭中,对文学和科学类的学科自然非常敏感。

在父母的文化熏陶下,他自幼便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在9岁前已经自学完了高中之前的数学课程。

直到今天,大部分人仍然是按部就班地系统学习中小学知识,只有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才会给孩子请辅导班上网课才能提前学习课本。

在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张益唐便早早地自学完了高中之前的数学,可见他的学习能力多强悍,用现在的话来说,张益唐就是神童般的逆天的存在,同时也可以看到张益唐的数学方面的天赋异秉,将来在研究数学的道路上必将会大有前途。

9岁以后他便开始研究大学的数学课程,他的问题经常能够让老师们哑口无言,每当遇上张益唐,老师们都觉得汗颜不已,一方面为他的天赋而高兴,一边又为他的刁钻问题头疼不已。

后来由于家庭变故,张益唐和母亲被派到农场工作,即使农场的环境多么艰苦,张益唐仍然是坚持研究数学,决不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

厚积而薄发,在暗暗蓄力中等待机遇,张益唐的坚持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恢复高考那一年,他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

意见不合

在北京大学这所国家一流大学,里面自然是人才济济,但是张益唐的天赋实在惊人,再加上他勤奋努力,他很快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

没有导师不喜欢这样的好学生,在1985年,当时有名的华裔数学家莫宗坚访问北大的时候,北大领导向他引荐了张益唐,而莫宗坚也刚好看中了张益唐,于是便坚持要带走他。

直到后来,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而刚好在美国的莫宗坚自然就成为了他的导师,两人的关系刚开始非常要好,在美读博期间,张益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仅仅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

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件事两人的关系走向了破裂,莫宗坚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雅可比猜想,张益唐对此非常感兴趣,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张益唐突然发现莫宗坚的研究中出现了疏漏和缺陷,于是便将莫宗坚文章中的纰漏列举订正了。

韩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人人都会犯错,只有虚心接受被人的指出才能进步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莫宗坚却觉得张益唐的做法让他很没有面子,于是迁怒于他,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而张益唐也坚持莫宗坚的研究是有漏洞的。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莫宗坚认为张益唐“不尊师重道”,非常不满张益唐的做法,于是不给他毕业。

就这样,张益唐的博士毕业证书迟到了七年才能拿到,而且莫宗坚还不给他写推荐信,要知道,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愿意录取一个没有推荐信的博士,更何况还是在异乡的美国,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即使张益唐能够拿到毕业证,也难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于是他不得不开始打工维持生计,甚至当服务员给餐厅端盘子、卖汉堡。

数学天才一朝跌落云端变成打工人,也要为生活奔波,这令人不禁为之叹息: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大器晚成

可是即使张益唐生活再艰苦,他也从未放弃过研究数学,后来他的北大同学听说了他的不幸遭遇后便劝说他回国当教授,起码不用为生活奔波劳累。

但是张益唐拒绝了,他声称宁愿一直这样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发展。他还说,在这个时候回国会落人口舌,也许会有人说他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要回国挣钱,这样会玷污了北大的名声。

于是张益唐便留在了美国继续研究数学,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再回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4月17日,张益唐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数间的有界间隔》,这篇文章凝聚了张益唐多年以来的心血,它代表了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难题上的重大突破,让数学界为之震惊,也让张益唐的名声大振,此时的他已经58岁了。

张益唐一直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一心投在学术领域研究多年,最后才大器晚成,人们不禁佩服张益唐的这份气度和心态,如同老和尚一样不慌不躁,有条有理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便将他称为数学界的“扫地僧”。

小结:

张益唐的天赋异禀,尤其在数学方面,学习能力超过常人,但是生活限制了他施展才能的空间,无论是下乡劳动还是四处打工,他的人生都比常人的要坎坷得多。

没有人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也极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淡然面对挫折,即使面临着生活贫困的窘境,从数学天才沦为平凡的打工人,他依然是平淡地看待,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

而中科院的院士王元是这样评价张益唐: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几十年里默默耕耘,始终关注着重大问题的进展,时刻想着攻克大难题。他的这种精神是对目前浮躁的科研环境的一种鞭策,也是当前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有些浮躁,人们大都是渴求快速成功,由于生活节奏快,科技发展快,我们不跟上时代的脚步似乎就要被淘汰了。

在重重危机之下,人们的态度有些焦躁,甚至希望什么都能“速成”,希望无须等待种子破土,无须等待花开岁月安好,一心盼望着收获果实。

但是事实是,越焦躁越容易犯错,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没有实实在在的做事,那么根基漂浮的人也不能安定下来。不妨踏踏实实办实事,只想开开心心过日子,那么我们也才能知足常乐。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