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于4月22日开幕,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电影节期间,新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和他聊了聊电影节,以及对电影行业、对年轻一代的看法与建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于4月22日开幕,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电影节期间,新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和他聊了聊电影节,以及对电影行业、对年轻一代的看法与建议。
年过七旬的张艺谋,对工作仍然保持着“不敢懈怠”的态度,因为他始终热爱着这个行业。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能给张艺谋贴的标签实在太多,全球唯一的双奥总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之一、中国电影的旗帜……他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不管什么年龄,处于哪一个阶段,他仍有极强的表达欲。这些年,他以常人无法企及的状态不断产出,他说自己“不敢懈怠”:“我一直保持着感恩时代的心态,细想一下,我的同代人,可能比我小的人都退休了。并且,我本该是一名工人,我的工友,他们也都早就退休了。 我呢?非常幸运地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了职业,这实在是因为时代,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遇。”
不管是 从前还是过往,张艺谋面对过太多“你还有什么不满足”“你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而答案的根本只能归纳为两个字——热爱。他说,不愿虚度光阴,“ 大概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努力工作,努力工作。”
是的,年过七旬的张艺谋对电影和创作是单纯赤诚的热爱,这也让他更珍惜每一次能拥有的机会。再累他都是快乐的,那是他戒不掉的习惯和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他的履历和电影片单还远未结束,就如同正在复苏的中国电影,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一路前行。
北影节
用一抹中国红,向世界讲出中国故事
北影节期间,作为评委会主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繁重的工作并未让早已习惯“时间紧、任务重”的张艺谋抱怨一个字。他坚持着以往的做事风格,把评选做到极致,不仅要带着整个评委会在紧张的时间内观看完15部入围天坛奖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还要出席评委见面会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并参与大师班、大学生电影节等一系列北影节活动。不管多忙多累,只要你在活动上看到张艺谋,他总是把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娓娓道来他对电影的看法,对行业的热爱。第一次担任北影节评委会主席的他,希望将这次的电影节办好,展现电影行业生态的新面貌,他需要和评委会成员一同把天坛奖的入围影片评好、选好,选出真正好的,也能得到观众认可的影片。
张艺谋现身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媒体见面会。 图/IC PHOTO
“从1988年的《红高粱》到今年的《满江红》,红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我希望用这一抹耀眼又独特的中国红,向世界讲出一个个中国故事,公平公正,认真负责,完成评审工作。”开幕式上,张艺谋的致辞掷地有声,他要把更多好的电影推荐、呈现给观众。
电影情
吸引不到观众,就是孤芳自赏
“我爱电影”,在很多场合,张艺谋都会提到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他从不说空话,也在用行动实践着自己对电影的爱。他对电影有深厚的情谊。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他,成为那届学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被人称为“老谋子”。
彼时他对北京、电影一无所知,他是兴奋的,但也是焦虑的,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有极高的天赋与才华,给自己定了很多标准,深知必须比别人更刻苦。
1984年上映的电影《黄土地》中凸显的视觉效果,让张艺谋成了令人瞩目的摄影师;1986年他主演了第一部电影《老井》,便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让人看到他纯粹生动的表演能力;1988年其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成本仅80万元,却极富影像风格,重塑了银幕上的中国人,也获得中国首个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作为导演完成的首部作品,他也凭借该片拿下了中国首个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张艺谋的命运因此改变,也让世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电影。
三部作品,让他从摄影师走向演员,并最终走向导演领域,也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奇迹,更是电影时代的传奇。刚出道不久,他也曾因为“不是艺术”而看不上一些作品,认为这些商业电影就算卖钱,也不值一提。后来他越来越认为,电影不应该 文以载道太重,要用更平和的心态、多元化的接受度去面对市场。尤其是现在,他越来越看重观众,并多次感叹现在的观众极其聪明,在激烈竞争的舞台上,最重要的是对观众的吸引力,他曾说,“应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吸引他们来电影院,坐在电影院里。观众没有了,就是孤芳自赏。”
新京报:过去的三年,电影行业度过了艰难时期,那段沉寂的时间让您有了哪些思考?
张艺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这一代人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现状。我认为,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逐渐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不断有新的电影定档,有新的剧组开机,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只有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电影才是强大的,电影产业才能强大。
新京报:您从不避讳谈及票房,也总说《满江红》获得这么高的票房是个“意外”,比起票房您更看重的是什么?
张艺谋:与其说票房,我们更多的来看观影人次吧!1亿和100万的观影人次是两个反差巨大的数字。说回电影产业,我们都知道要做大做强,那怎么做?观影人次是至关重要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决定了什么是电影产业,什么是电影工业的终端,他们构成了产业最后的环节。如果观众不走进电影院,都去互联网上看,去电脑上看,看短视频、长视频,电影换另一个方式存在,但可能电影产业就没了,电影工业也没有了,因为 (他们)不进影院了。
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满江红》截至目前,累计票房达45亿元。
新京报:这些年您拍摄的电影类型分明,在自我表达和商业考量两者间如何做平衡?
张艺谋:我希望始终能够尝试不同类型的电影。拍电影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每一位电影人的努力,好的电影才能在市场上成为主角,好的作品才能支撑市场。 我认为要把自己想表达的艺术想法放在后面,要放下身段,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
新京报:任何导演都渴望自己的作品受欢迎,作为一名行业内的精神老将,您还有拍戏的压力和紧张感吗?
张艺谋:我喜欢拍电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感到压力,心甘情愿为你热爱的事业付出。另外,我越来越觉得“好电影”是非常神圣的一个词,一部好电影是很难拍的,总是希望下一部更好。
外界声音
我总说,自己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2002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开始改革电影制片行业,也实现了院线制,中国电影彻底步入商业化进程。张艺谋则交出了电影《英雄》,超高的票房成绩,让他成了华语电影全球化的品牌象征,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杰出导演。曾经他也认为《英雄》几乎是一种“绝唱”,毕竟“调动无数人,不遗余力地追求画面和诗情画意的风格,半个月辗转几个省,确实苦,并且如今能集结到这个阵容几乎不可能了”。
张艺谋曾经认为当年的《英雄》几乎是“绝唱”。
而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总能看到一批又一批明星阵容,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导演风格,持续为电影产业输入新鲜人才,巩俐、章子怡、周冬雨、张译、雷佳音、沈腾、易烊千玺……这些演员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贡献了极其精彩的表演。当外界认为这些演员都应该谨记张艺谋的知遇之恩时,他却认为演员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核心动力,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没看对的导演。
新京报:您的电影总是集结到大家口中的“梦幻阵容”,比如《英雄》《十面埋伏》《归来》这些班底,作为导演如何与他们形成向心力?
张艺谋:演员是主要的生产力,在塑造人物上几乎是唯一的生产力。只有好的演员,或者可以说只有差的导演。我觉得电影主要看导演选择的演员对不对,这个很重要。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些演员可能比较差或者水平不够,问题还是导演。或许他跟这个角色不搭,但是是导演请他来的,导演是有责任的。好的团队、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我很幸运,遇到的演员都非常好,比如沈腾在电影《满江红》里被灌醋,是完全实拍,吃尽了苦头;比如张译在电影《悬崖之上》受到的电刑,演绎得非常真实。
电影《满江红》中,沈腾饰演的张大被灌醋的场景,是完全的实拍镜头。
新京报:您是很多电影人心中的“偶像”,但面对外界的评价时一直很谦虚,所以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声音的?又是如何在纷纷扰扰的互联网时代自处?
张艺谋:互联网时代是完全开放的,人人可以发言,可以充分表达自己。 但我对这些评论和声音一直还好,也曾经开玩笑说,我一直在骂声中成长。或许没有哪个导演能完全不在意这些声音,关键是要怎么看,怎么分析。我一直本着一个态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凡这些评论中讲得有道理的、给你提出问题的,我都会记住,这是你走下一步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未来
学无止境,电影始终是年轻人的艺术
自张艺谋执导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开始,他便保持着一年至两年上映一部新作品的速度。除了电影,他还执导歌剧、室外大型实景剧、奥运会开闭幕式,将电影的观念用在不同的介质上。
近些年《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接连上映,已经73岁的他谈起创作从不掉队,思维活跃,工作精力旺盛。这种状态,或许很多年轻人与之相比都自叹不如。
这几年,张艺谋一直在尝试不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上图:电影《悬崖之上》,下图:电影《狙击手》)
和张艺谋多次合作的张译就说,“导演丝毫没有老年人的作息,每天睁开眼后所有时间都在工作,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满江红》里的演员岳云鹏也感叹着张艺谋的自律,“不管几点收工,他回去都要快走一小时,风雨无阻。”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张艺谋拥有了一切的时候,他却谦卑地认为,创作机会的获取,着实难得:“拍电影是特别的事情,你的艺术追求、理想和情怀要靠别人掏钱才能实现,而且要掏很多钱来拍,所以有机会就多拍点。”
在身份看待上,他一直用清醒的态度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东西,也知道外界对他的期待,但大概没人能够做到每部作品都十全十美。他不认为自己有多厉害,始终保持着普通电影工作者的姿态,为他喜欢的事业努力。张艺谋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不太想背中国电影的包袱,不想背大目标,我一点都不想成为中国电影的符号,因为那不是哪个个人能承受得起的。任何人都无法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代表,也不可能成为领军者,我尽量不去这样看待自己。”
新京报:您总是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也保持着难以想象的高产,是如何做到心态、行为都年轻的?
张艺谋:自律一点,就不要那么多时间去玩。另外,注意饮食,也要保持每天的运动。身体健康很重要,能让你思路敏捷,没有身体什么都谈不上。还有就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比如我有时间就在互联网上看大量的东西,乱看也要看,保持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及时反馈。我真的觉得思考、学习很重要,不要总是老一套。 每拍一部电影,我都希望创新,干自己没有干过的事情。比如后面我要拍网剧《英雄联盟》,那是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游戏,但我希望拍出酷帅的感觉。
张艺谋在电影《一秒钟》片场。 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无论哪种创作,您都乐于与年轻人合作,他们给了您怎样的感受和触动?
张艺谋:我很喜欢和年轻人合作,他们很有朝气,也有很多想法,在和年轻人的创作中也能感悟到很多。我也希望能给更多的年轻人机会,并尊重每一位年轻人的付出。
新京报:作为前辈有什么建议给年轻一代?
张艺谋:我永远认为,也再次重申,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电影本就是年轻的,它的历史也就只有一百多年。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它都属于年轻人。那么,希望也在年轻人的身上,愿他们热爱它,并且要坚持。
【记者手记】
这次专访,或许是我离导演张艺谋最近的一次,也有可能是最远的一次。
因为时间紧、压力大,采访前关于问题是不是他想答的,他会用怎样的回答面对,有太多未知。
这几年,张艺谋出品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有战争题材、悬疑题材、谍战题材……每部都不同,皆是精品;他尝试挑战极限,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皆被誉为历史上最为震撼壮观的一届。但张艺谋从不故步自封。
北影节活动期间,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的一楼,每逢饭点,总会遇见这几天忙碌着的电影节评委们,无穷无尽的集体看片,激烈的探讨,早已成为天坛奖评委们的日常。一次,正逢晚饭结束,在一楼走廊上撞见了张艺谋导演,彼时他裹着一件北京电影学院的羽绒服,头顶的鸭舌帽遮着一张消瘦的脸,没有前拥后簇的工作人员,但眼神中依旧坚毅有神。张艺谋导演习惯快走,了解他的人大概都明白这个步速背后的原因——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因为采访机会难得,连忙感谢他对这次专访的应允。他点点头,笑着说,“问题我看了,有点多,时间紧,尽力答”。他喜欢亲力亲为,若一件事情他答应了,便一定会做到最好。
“可这样会让自己变得很累。”面对记者这个怎么都找不到完美答案的疑问,张艺谋却早已心有定数——“因为喜欢,因为热爱,所以你愿意做。对我来说,拍电影已成为一种习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很喜欢创作,人在创作状态中不怕苦,不怕累,是最快乐的。”正如他所说的,张艺谋导演从来不会选择懈怠,他最怕的就是“原地踏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精力,他一定迈着热爱的步伐,昂首向前。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杨许丽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弹壳特攻队磁力镖怎么合成 磁力镖合成公式相关内容弹壳特攻队...
耳朵后面长了个硬疙瘩是什么原因?耳朵后面长了个硬疙瘩在日常生活之中很普遍,造成的原...
为你提供奶骑卡组攻略2022的攻略信息,《炉石传说》游戏中最新上线了很多的卡牌,其中的...
黎明觉醒矿山地图中有很多隐藏的藏宝图,玩家需要在地图上找到后才能根据指示找到宝藏,...
我的世界末地折跃门有什么用很多玩家都想知道,我的世界游戏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维度,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