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史评述——德国、西班牙与尼德兰的手工业发展与兴衰

发布时间:2023-03-10 08:38:36 发布人:hao168

引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国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是一个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但是在工业领域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当时,德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西欧先进国家大体相当,某些生产部门,例如采

引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国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是一个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但是在工业领域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当时,德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西欧先进国家大体相当,某些生产部门,例如采矿业和冶金业甚至超过了当时西欧最发达的国家。

德国的银矿开采业的发达与德国蕴藏丰富的银矿矿藏有着直接的关系。德国的银矿主要分布在南方的蒂罗尔地区,中部的哈茨山,德国与捷克交界的厄尔茨山。德国的银矿开采和冶炼技术在15世纪末 16世纪初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萨克森矿区,矿井深度达200 300米。为了排出矿井中的积水,德国工人发明了马拉抽水泵,这种大功率的抽水泵需要96匹马才可带得动。

图|位于萨克森的选侯宫殿

当时,德国矿工运送矿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绞车直接将矿石从矿井中吊出,这种方法多用于比较浅的矿井中;另一种是分层提运。工人们修建多层的巷道,用接力的方式将矿石层层上提,最后运到地面上。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比较深的矿井。随着矿井的加深,巷道的层次越来越多,最多的达到了13层。

银矿的冶炼比开采难度更大。银的化学特性决定了它在自然界中很少以纯银的形式存在,一般银元素与多种其他元素化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因此,纯银的提炼难度是相当大的。把银矿石提炼成纯银的顺序是比较复杂的。首先,用锤子敲掉银矿石中的杂质,洗去附着在银矿石上的泥土。然后,将银矿石粉碎,过筛,制成矿粉。最后,把矿粉送入炉中进行冶炼,提炼出比较纯的白银。

15世纪中叶以前,德国的银矿冶炼技术沿袭旧的生产方法,用木材做燃料,对银矿进行冶炼。这种方法不仅浪费了大量木材,而且还因为木材燃烧值较低,使得提炼出的白银纯度不够,质量比较低劣。此外,这种旧的炼银方法生产出的白银产量也比较低。1451年,萨克森人芬肯发明了一项新的冶炼技术。他采用化学方法,将白银从银、铜共生的矿石中分离出来。这种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冶金业的发展,使得银与铜的产量大幅度地上升。人们争先恐后开办冶金企业,新的冶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

图|用贝壳制成底座为银质的德国酒器

德国的白银生产量是巨大的,当时德国有“白银大国”称号。最高年份可产白银300万盎司。德国的白银产量超过当时欧洲其他任何国家。中世纪“黑死病”的流行曾一度缩减了德国的白银产量,但是,到了1470年德国的白银生产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折,白银产量大幅度上升。例如,法尔肯施泰因的白银产量在15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增长了一倍半,也就是说10年间这个地区的白银产量增加了150%。德国在宗教改革前夕,白银的产量增长尤为迅速,从1460年至1530年,德国的白银产量增加了5倍之多。

德国的银矿生产在国家的整个经济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这一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1525年5月的颁布一份敕令中阐述得很清楚。敕令写道:“在神圣罗马帝国即德国的土地上,采矿业的规模比基督教世界任何别的地方都大,它是上帝给德国土地的最大的恩惠和利益。所以如此,不仅因为靠它得到和生产巨大的珍宝:大量的金、银、铜、锡、水银、铅、铁和其他金属,其数量与其说每年超过,不如说达到10万古尔登的20倍,而且也在全部德国土地上成千上万的人,老人和小孩,妇女和儿童,仅仅靠同样的开采、生产和冶炼为生。这里,还应补充运送上述金属到各地的大量的其他人员,如在各条道路沿线城乡的马车夫、雇工、市民、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常常靠此为生。”

图|德国教堂

宗教改革前夕,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在工业中有了相当的发展,其中在采矿业、冶金业、纺织业、印刷业等生产部门发展得比较快,尤其在采矿业和冶金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欧处于领先地位。15世纪至16世纪,德国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工业中发展迅速,不但出现了大量的分散手工工场,而且还出现了少量的集中手工工场。在采矿业和冶金业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拥有当时西欧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数最多的雇佣工人。

对雇佣工人的管理成为当时的资主义手工工场主所要关心的头等大事。德国著名的冶金学专家阿格里科拉(1494-1555)在他所著的巨著《金属论》中,就占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如何强化雇佣劳动的管理,如何对待雇工的种种要求。矿工一般实行计件工资和包工制度。矿主用工资控制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大多数矿山的工人分成三班昼夜不停地工作。

关于16世纪德国的矿工人数问题,由于统计资料的不完整,很难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不过欧洲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数字。苏联研究德国宗教改革问题的著名历史家斯米林在他的《论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经济进展和革命运动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在16世纪,德国的采矿业和冶金业中拥有工人约为10万人。另一位研究国中世纪史专家艾蒲什坦在他的《中世纪后期到1848年革命的德国史》一书中认为在16世纪中叶,仅仅在大型的矿山中,就有工人12万之多。

图|矿洞内景

由此可见,16世纪德国直接从事开矿和冶炼的工人就在10万人以上。如果再加上运送矿石的民工和贩卖矿产品的人员,估计16世纪直接和间接从事矿业产销的人员在几十万人之多,这个估计不会太离谱。16世纪,德国的总人口大约为1200万,从中可以计算出德国与矿业生产有关人员占到全国人口的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这在中世纪以农业为主的德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16世纪德国的矿工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技术娴熟,当时德国的矿工被认为是西欧最熟练的技术工人。矿工们熟练地使用送风、排水设备,有条不紊地操纵着像巨人一样高大的升降机。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有着非常细致的生产分工,比如,采掘工、选矿工、洗矿工、运石工、冶炼工、排水工和送风工等等。

德国采矿业与冶金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造就一大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使得德国的市民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他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与顽固坚持封建生产关系的天主教会发生冲突,这一冲突在宗教领域内的反应便是16世纪路德所发起的、影响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宗教改革运动。因而,可以说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初,德国采矿业和冶金业方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德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的经济基础。这一观点恩格斯在1889年写给考茨基的信中有精辟的阐述。恩格斯指出:“德国的金银开采……使德国在1470-1530年在经济方面处于欧洲的首位,从而使它成为以宗教形式(所谓宗教改革)出现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

图|莱茵河谷

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除了在采矿业与冶金业发展迅速外,在纺织业中也有较为明显的发展。当时,德国的呢绒业、丝织业和麻纺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莱茵河流域和德国的南方分布着许多纺织业的手工工场,科隆和奥格斯堡是著名的纺织业中心,其中以科隆的纺织业生产更为有名。科隆不但有发达的纺织业,而且有比较发达的丝织业。科隆所在的威斯特发利亚一带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可月产呢绒几十万匹。15世纪末以来,科隆是德国最大的丝织业生产中心。科隆在当时主要从事丝织品的来料加工业,科隆本地不出产蚕丝,必须从威尼斯等地进口生丝原料,然后进行加工,制成丝绸、丝巾或者编织成精美的浮花锦,远销欧洲各地。

16世纪德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和分散性

16世纪,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极大的不平衡性和分散性。当时,德国虽然在采矿、冶金和纺织等部门出现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在其他生产部门中,封建行会势力还十分强大,封建生产关系还比较牢固。而且,16世纪初,德国的大城市一般都分布在边境地区,这些城市的对外贸易超过对内贸易,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系,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作为工商业的中心。

这种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当时德国的政治分裂性,大小诸侯、独立骑士封建割据,形成各种经济利益不同的社会集团,他们对国家的统一漠不关心,这使得16世纪初,当西欧主要的国家,例如英国、法国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之中。这种封建的政治分裂状态又反过来影响德国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封建主设立了许许多多的关卡,发行了上千种货币。这种封建割据状态严重地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毫无例外,德国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政治分裂状态的阻碍,难以进一步发展。

图|1512年神圣罗马帝国地图

15世纪末至16世纪前半叶,西班牙的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某些工业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厂已经略具雏形。这一时期西班牙手工业与其他工业部门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列康吉斯达”运动的结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15世纪末,西班牙完成了收复失地的“列康吉斯达”运动,1492年,西班牙攻下了阿拉伯人的最后一个军事据点-格拉纳达,大约有16万阿拉伯人逃离了西班牙,另外有5万多留驻下来的阿拉伯人改信了天主教。至此,西班牙长达几个世纪的反抗外族统治的民族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到来,使得社会生产环境大为改观,安定的社会环境十分有利于手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

第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5世纪末,哥伦布在西班牙王权的资助下,开辟了横穿大西洋抵达美洲大陆的新航路。随后,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地区逐渐转向大西洋沿岸,西班牙地处大西洋沿岸,受益匪浅。再则,西班牙通过新航路,从美洲掠夺了巨额的财富,这对发展工业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16世纪前半叶,西班牙毛纺织业有了显著的进步,用美利奴羊毛织成的优质呢绒驰名欧洲。塞维利亚城是著名的呢绒制造中心,有毛纺织作坊16,000多家,毛纺工人达到了13万多人。

图|塞维利亚古城

除了毛纺织业外,丝织业也发展迅速,16世纪中叶,托勒多是丝织业的制造中心,有丝织工3万余人,制丝作坊3000多家。此外,造船业、武器制造业、制革业也都发展很快。但是,西班牙工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到16世纪中叶之后,西班牙的工业普遍的衰落了。毛纺织手工工业一落千丈,到16世纪中期,呢绒产量只相当于历史最高产量的20%。同时,丝织业也衰败得十分明显,丝织品只能提供市场需要量的10%。其他工业例如制革业、武器制造业、制糖业也都十分不景气。

手工业和其他工业的衰落,导致了城市经济的衰退,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到17世纪托列多城的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二,其他的大城市也普遍减少了大约一半左右的人口。还有难以计数的小城镇从地图上消失了。为什么西班牙在16世纪初经过短暂的经济繁荣之后,从16世纪中叶开始就走向全面的衰退,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首先,西班牙封建生产方式非常牢固,封建贵族阶级的特权根深蒂固,这些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西班牙在工业方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在16世纪初有了萌芽状态的发展,但是,相对当时西欧发达国家来说,还是非常弱小的,很容易被强大的封建经济所吞食。西班牙的封建贵族满足于从殖民掠夺中,尤其是从美洲掠夺中所带来的巨额财富,因而,他们对于发展工商业十分感兴趣。因此,他们固守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传统,认为从事工商业活动是不体面的行为。况且,发展工商业所带来的财富远远赶不上直接从殖民地掠夺来得快。

图|腓力二世雕像

16世纪,当西欧先进国家的封建贵族日益衰落时,西班牙的教、俗封建贵族却仍旧十分强大,他们享有许多封建特权,例如,“羊主团”的封建贵族凭借封建国家授予的特权,可以任意侵害农民的利益。这严重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例如,西班牙封建贵族的最高利益代表者国王腓力二世可以随意宣布国家破产,严重侵害了广大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

西班牙贵族在农业生产中满足于粗放性地运用自然资源和自己占有的地产;在工业中,满足于出卖原料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例如,西班牙盛产优质的美利奴羊毛,但是,西班牙贵族主要将羊毛销往国外,而对利用这种优质羊毛大力发展本国民族工业毫无考虑。再则,西班牙的贵族可以用从殖民地那里掠夺来的大量黄金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工业奢侈品,因而,对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不感兴趣。

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其次,西班牙君主专制政府的反动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5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王室联姻形成统一的王国。王国在城市和小贵族、教会的支持下,摧毁了大封建主封建割据的势力,形成了强大的王权,开始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专制政府的国库空虚,财政拮据。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尽泽而渔的反动经济政策。其中,对西班牙经济发展打击最大的是交易税。按照这一税收政策,西班牙人在出售一切商品的时候,政府都要征收相当于所交易商品价值的10%商业税,在出售不动产的时候,征收其价值的5%税款。甚至人们把商品从一条大街搬到另一条大街,也要上缴10%的税。这种高额的税收制度严重地扼杀了西班牙工商业的发展。

此外,西班牙专制政府还广泛推行包税制、国内关税制等等。这些税收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西班牙的经济发展。据估算,在这种高额税收政策下,西班牙的某些工业部门丧失了它们所生产的产品价值的一半左右。此外,西班牙专制政府还下令责成每一个从美洲回国的西班牙人,向政府缴纳所带黄金的40%和其余财产的10%,用以充实国库。同时,还责令每一个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者,将他们的矿山、种植园所得收入的20%上缴国库。

西班牙封建专制政府通过各种税收政策,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这些财富都被西班牙政府用于非生产性的开支,比如,用来强化封建国家机器和购置宫廷的奢侈消费品。第三,西班牙封建专制王权的战争政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专制政府无暇顾及工业的发展。

图|奥斯曼土耳其军队

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君主热衷于对外扩张战争,连年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西班牙为了准备1588年与英国的海上大战,国王腓力二世下令花费巨资组建当时西欧最为强大的“无敌舰队”,这项扩建海军的工程耗资380万杜卡特;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王权为了扑灭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烈火,派遣大量的军队进行镇压,耗资巨大;西班牙封建专制政府介入法国的胡格诺宗教战争,并且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这些也都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经济力量。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得西班牙封建专制政府对国内的工业发展漠不关心,国家不曾采取任何措施鼓励工业发展,对手工工场从未发放过补助金或者垫付款。这与当时西欧发达国家所实行的鼓励工商业发展,对手工工场发放补贴的政策大相径庭。第四,西班牙天主教会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强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6世纪是西欧宗教改革的世纪,西欧的一些主要国家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但是,西班牙恰恰相反,天主教会的势力在国内获得了空前的加强。

西班牙在反对阿拉伯人的长期斗争中,为了驱逐伊斯兰教的势力,而不断强化国民对天主教的信仰,其结果使得西班牙人对天主教的信仰达到了狂热程度。天主教会利用人们的宗教狂热来不断加强自己的统治,并且极力扩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扩大教会领地,据估算,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的天主教会占有的地产占全国的土地一半左右。而且,教会地产严禁转让,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关系对土地领域内的渗透,也就是说,西班牙的二分之一的土地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这使得土地转化为资本的进程受到阻碍。

图|哥伦布正在向西班牙国王与王后展示自己在美洲的丰厚成果

天主教会的富有和强大,使得西班牙大多数人对其羡慕不已,人们纷纷加入神职队伍的行列,据统计,到17世纪中期,西班牙的神甫多达20多万人,修士和修女近100万,这些宗教界人士占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人一般来说脱离生产劳动,成为社会寄生阶层。虽然,他们不从事生产,但是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使得许多西班人纷纷仿效之,放弃世俗界的辛劳生活,而投入教界,其结果对西班牙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此外,西班牙的天主教会还借助宗教裁判所,对国内的社会生产力进行残酷的摧残。宗教裁判所将大批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宣判为“异端分子”,进行迫害,轻则打入牢狱,重则施以火刑。西班牙国王甚至公开宣称他要烧死10万“异端分子”。西班牙的宗教迫害政策使得最少有50万西班牙人逃往外国,导致西班牙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

西班牙从16世纪中叶之后经济急剧走下坡路,与西欧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西班牙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牢固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本来,在中世纪晚期,西班牙通过掠夺殖民地、扩大世界贸易等进行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前景,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西班牙的资本主义生产萌芽被封建生产关系所窒息了。

尼德兰的手工业

1579年,尼德兰北方七省结成乌特勒支同盟,摆脱了西班牙王室的统治,并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其中荷兰省在七省中最具有实力。荷兰的商业舰队的运输能力为近代早期世界海上运输之首。荷兰在黄金时代,它的海运吨位比欧洲所有国家加到一起还要多1倍多,直到18世纪初,西欧其他国家在海上运输能力方面还未超过它。除了海上运输业十分发达外,尼德兰的手工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也居于欧洲的领先地位,其中毛纺织业、麻纺织业、造船业、捕鱼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尼德兰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图|荷兰风光

尼德兰北方的工业生产尤其发达。荷兰和西兰两省是北方的重要工业省份。呢绒工业是尼德兰的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尼德兰有着悠久的生产呢绒制品的传统,毛纺织技术在欧洲首屈一指。16世纪初尼德兰生产的新毛呢——华叽呢物美价廉,深受欧洲各国广大平民百姓的欢迎。在北方,毛纺织资本主义手工工厂随处可见,莱顿和纳尔登是著名的纺织中心。莱顿在16世纪初期,平均每年生产呢绒2万多匹。尼德兰的呢绒远销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呢绒工业外,尼德兰北方的捕鱼业也十分发达,阿姆斯特丹是重要的捕鱼基地,人们甚至传说这个城市是在青鱼骨头上建立的。每年出海捕鱼的船只多达1000多条。16世纪,该城市的捕鱼收入高达300万盾。捕鱼业的经营方式也有了质的飞跃,商人和企业主集资组成渔业公司,雇佣渔民为其捕鱼。尼德兰南方的工业比北方稍逊一筹,但是,在当时的欧洲来说还是名列前茅的。

南方的工业除了纺织业外,新兴起的工业如:制糖业、制皂业、印刷业和冶金业在16世纪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厂逐渐在各个生产部门取代了封建的手工作坊,行会的势力日益衰落。尼德兰的毛纺织原料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历史上,英国是尼德兰传统的羊毛供应国,但是,到了中世纪晚期由于英国本国的毛纺织业的发展需要,英国政府大大限制了羊毛出品的数量,这使得尼德兰的毛纺织业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尼德兰找到了西班牙这个庞大的羊毛输出市场,这使得尼德兰的毛纺织工业又焕发了勃勃生机。莱顿城是尼德兰著名的毛纺织业中心,每年用进口原料生产大批的呢绒制品。

结语

尼德兰的印染业很发达,可以将英国的四分之三的呢绒制品加染或漂白。伴随着尼德兰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强大起来,他们对西班牙宗主国的封建统治越来越不能容忍,他们要求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封建束缚。尼德兰的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与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封建代理人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

参考资料:

《欧洲文艺复兴史》

《欧洲通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